两宋风云(424):精兵简政
好了,有些话我们到时候再说。说了这么多,我们现在进入正题。
在吴充死后,本身就已经举起了王安石的那面变法大旗的神宗皇帝决定再打出一面自己的旗帜。王安石已经走了三年了,而改革的指挥棒也已经交到神宗手里三年了,三年之后的现在他终于决定要开始挥动这根指挥棒——他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造这个国家。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神宗要想成为千古一帝就必须得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他首先得把宋朝自身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给解决了,如此他才能有资格和底气去竞争一下千古一帝这个名号。那么,在神宗的眼里,宋朝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又是什么呢?首先,他这个皇帝的威权不够重,而千古一帝往往都是说一不二。其次,虽然国家的财政危机已经解决了,但三冗问题依然在阻碍宋朝的前进和发展。再者,国家的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而这也严重阻碍了政令的推行和实施。
回想当初李元昊称帝之时,仁宗皇帝本欲立即出兵讨伐,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宋朝准备了一年多的时间也没有做好出兵的准备,反倒是李元昊率先对宋朝出兵发难。最近的一个例子便是宋朝对交趾发起的反击战,交趾在前一年的十一月入侵宋朝,可宋朝直到次年的九月才完全做好出兵的准备,这种办事效率显然无法让神宗感到满意。
那么,要怎样才能解决或改进宋朝当前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呢?苦心思索和酝酿了将近三年的神宗皇帝所给出的答案便是改革宋朝的官职制度,“元丰改制”也就此应势而出。
神宗皇帝之所以要推动和发起“元丰改制”其目的有三: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裁撤冗官节省财政开支、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表面上看这还是在拿钱说事,更是在向“冗官”和“冗费”这两个毒瘤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懒政行为开战,但这背后其实还隐藏着神宗心底的那一份不可明说的私心,那便是通过这次对官场制度的改革达到他加强君主集权削弱宰相权力的终极目的。当然,这种话是不能摆到台面上来说的,所以我们也得按照神宗的套路来说事——他的这项改革是为了解决宋朝的冗官和冗费问题。
我们无需讳言的是,王安石的变法其实就是为了给国家搂钱,意即所谓的“富国”,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宋朝才能去谈及强军乃至威服四夷。一个安安分分的老实人要想让自己快速富起来应该怎么办呢?答案当然是尽可能地多挣钱少花钱,专业术语就叫做开源节流。对宋朝而言,无论是青苗法、免役法还是市易法,这些都可以被视为是在为了增加国库收入而进行的开源行为。
在开源这方面,王安石可谓是做到了极致,而他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之后也选择了主动地急流勇退,但此时身处聚光灯下的神宗皇帝看着充盈的国库仍然还是觉得这钱不够他花。他是要办大事的人,一旦他将战车开动起来,那么即便他之前腰缠万贯却也会在战争的刀光剑影之下显得捉襟见肘。既然宋朝在开源这方面已经做到了极致,那么为了给国库尽可能地多攒钱,神宗现在要做的就是节流,通俗地讲就是要削减之前的固定开支。如此一来,他就不得不直面宋朝的三个老大难问题——冗兵、冗官和冗费。
我们在讲述仁宗朝的时候就说过,三冗问题是宋朝的君臣都知道且都想去解决的三大顽疾,但无论是吕夷简、范仲淹、富弼还是文彦博都没能取得成功,因为这三座大山实在是太过难以撼动,更是因为如果要对这三大顽疾动刀子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搞不好就是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原因何在?冗兵问题的背后是军队的利益集团,冗官问题的背后是官僚集团,冗费问题的背后是勋贵和宗室皇亲集团,这三大利益集团的蛋糕岂是可以随意触碰的?别说是宰相,就算是皇帝,只要你敢动我的蛋糕,我就得跟你拼命。
对此,现在一心想要在节流这方面做点文章的神宗皇帝难道就没有什么顾虑吗?当然会有,但这种情况如果放在几年前可能还真的会让神宗缩手缩脚甚至是驻足不前,可如今他却敢拍着胸脯说他什么事都敢干。为什么呢?因为在神宗准备发起“元丰改制”之时,三冗当中最难啃动的硬骨头——堪称宋朝财政吞金兽的冗兵问题已经得到了彻底的解决,而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正是在财政开源这方面做到了极致的王安石。没错,我们这里所指的就是王安石变法当中堪称最为成功的“将兵法”。
我们都知道宋朝在立国之初为了防止武将作乱便在军队当中施行了“更戍法”,也就是将各部禁军的驻防地每三年轮换一次,但将领却不会跟着轮换,而是临时随机派遣,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将领长期掌控一支军队,而这所造成的后果就是那句著名的“将不知兵、兵不识将”。这样做确实铲除了武将作乱的土壤,但这也让军队的战斗力严重打了折扣,试想掌兵的将领连手下副将的能力和士兵的战斗素质都不清楚还怎么在战时派兵遣将?
在宋夏战争中,范仲淹是第一个发现这个弊端并随即着手对此进行改革的人。在他的主导下,当时鄜延路的一万八千名禁军被分成了六将(这个将是编制单位,类似于师团),每将三千人且每一将长期由固定的某个将领负责对其进行军事训练和作战指挥。王安石的”将兵法“正是以此为蓝本所制定出来的,只是他的变革对象是全国的禁军。
将兵法首先将宋军的编制单位由四级改为了三级,此前的厢、军、营、都四级编制变为了将、部、队三级编制。考虑到宋朝禁军庞大的数量,这编制少了一级也就相应地减少了军官的名额,国家财政在这方面也就省了一大笔开支。改制之后,宋军总共被划分为九十二将(后来又有扩增),每将设正副指挥使一名。其中,在京畿之地以及地处宋辽边境的河北各处共设三十七将,负责防御西夏的陕西四路和河东路共设四十二将,而为了防止再出现侬智高叛乱以及交趾入侵的事件,宋朝另外还在东南六路共设十三将。
在此基础上,宋朝还对军队兵员进行了大规模的筛选和裁减。老弱病残一律予以淘汰和遣散,禁军当中身高不达标以及体能不合格者或是被降格为厢军或保甲,或是直接予以裁撤,而保甲当中的精壮人员则可以被选拔为禁军。当初文彦博为相时曾经在陕西各路也进行过类似的改革,但那一次的规模与王安石的这次显然不可同日而语。过此次的兵员精简,宋朝禁军的规模由改革之前的一百一十六万二千人缩减为五十六万八千六百八十八人,也就是说这一次的精简共计裁掉了原有兵员的一半。
困扰宋朝多年的冗兵问题就此一举得到了解决,国家财政每年因此而节约出来的军费达到了惊人的一千多万贯。这就是说,王安石不但在开源上面做到了极致,而且在节流这方面他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如此规模的裁军却并未削弱宋军的战斗力,再加上“军器监”(类似于总装备部)的设置以及各种新式武器(如神臂弓和斩马刀)相继装备军队,宋军的战斗力由此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加强,这一点在”熙河开边“以及宋朝与交趾的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这就是我们之所以说将兵法是整个新法当中最为成功的一项改革措施的原因,如此利国利民利军的举措甚至连保守派都挑不出任何的毛病,因为王安石做了他们都想做但却没能做到或是不敢去做的事。当然,也正因如此,这个新法当中最成功的法令却在史书上只是被一笔带过。至于原因也实在是再简单不过,这就同李世民修史的时候不会说杨广什么好话是同一个道理,但如果杨广确实做了件好事,以至于任何人都无法掩盖,那最后也就只能勉为其难地简单记上一笔,但绝对不会给你歌功颂德,只是一段枯燥无味的文字而已。
当然,将兵法并不是在一两年的时间内就完成的,直到元丰年间军队的精简工作仍在继续,但这时候已经是进入了尾声阶段。也就是说,冗兵这个问题最终是在神宗皇帝的亲自主持下得以完全解决。既然冗兵的问题已经解决,那么神宗接下来自然就要乘胜追击开始对冗官和冗费问题动刀子,而这便是元丰改制出台的历史背景。
把复杂的事简单说是一种本事,而把看似简单的事往深度去理解也是一种本事。如果要把元丰改制说个透彻明白还真的是一件难事,因为这是一个学术问题,而学术问题往往既深奥且有枯燥乏味。但是,作为宋史里面的一个无法绕开和回避的历史性事件,元丰改制却又是我们不得不有所交代的一大历史事件。
公元1080年8月,在幕后酝酿和准备了将近三年之后,神宗正式下诏对宋朝的官制进行改革,而他也在诏书里明确地表明了此次官制改制的目的:使台、省、寺、监之官实典职事,领空名者一切罢去而易之以阶,因以制禄。这意思就是说,从今往后你是什么官职就干什么事,而在政府职能部门里拥有官职却没有事做的官员则全部罢官。此外,决定官员俸禄的不再是他的“寄禄官”,而是他的官阶。但是,如此简单的一句话显然不足以概括元丰改制的实质,而要想说清楚这件事我们还得先来说说宋朝官场在改制之前的状况。
宋史讲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对官员头上的那一串头衔感到有些眼花缭乱,我们之前在讲述包拯的年收入时也曾经提到过宋代的这种官制。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官员首先得有他的“寄禄官”,因为这决定着他每月该领取多少俸禄,“寄禄”这个词就很形象地说明了它的用处,但这个寄禄官与你具体所承担的工作职能很有可能毫不相干。
举例来说,你的寄禄官是兵部侍郎,但你每天是在三司或枢密院上班,那么你的工作职能就与兵部所负责的事务毫无关联。由此我们也就牵扯出了一个官员的另一个头衔——职事官。从名词上来看,这个职事官也很好理解,这个才能说明你每天到底在哪个部门做什么事。假如你的官职是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前者就代表你每月领的是兵部侍郎的俸禄,后者则代表你的实际办公地点和职能。当然,差遣这档子事我们也不能忘了。同例,如果你的官职是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兼河东路安抚使,那么你仍然领兵部侍郎的俸禄,但你由于临时被派往河东地区去主持大局,所以枢密院的工作你就不用操劳了,你就安心公干就好,但国家也会给你出差补助,这份补助就是河东安抚使的职务津贴。
上面所说的这些还只是宋朝官场现状的冰山一角,这些人至少还算是拿钱干活的人,真正让神宗看不顺眼的是那一大群拿钱不干活的人,或是没有活干的人。这些人要么就只有一个寄禄官,要么就是虽然有职事官但却仍然没活干,简单说就说他们每月只负责躺在家里按时领俸禄。
这些人都是这什么人呢?那就是靠着恩荫以及各种非正常途经获得官职的人,抑或就是已经考取了功名但由于暂时没有合适的职务空缺而被迫坐等国家分配工作的人。恩荫这里就不解释了,宋朝立国已超过百年,这恩荫制度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早就让全国的官员多如牛毛。至于通过其他非正常途经得官的人,我们这里可以参考一下《金瓶梅》里的西门庆,西门庆虽然是虚构的小说人物,但他这种人和这种现象在宋朝却并不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