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芈月传》热播,关于兵马俑的谜团让我神往不已。2019年,借着出差的间隙,终于看到了念念不忘的兵马俑。时隔三年后,重新回顾那些游历的照片,那与兵马俑一眼千年的感觉依旧记忆犹新。
会不会有那么一个兵马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模样和黄轩长得份外相似?儿时看的《寻秦记》
埋下朝代的烙印
2001年,首部穿越电视剧《寻秦记》热播,讲述了21世纪的香港G4精英项少龙穿越时空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寻找秦始皇的故事。那时我不过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每天中午放学回家后,便迫不及待地和家人围着电视机津津有味地一边看《寻秦记》一边吃饭。那时对朝代的认知尚浅,《寻秦记》可谓第一部带领我进入历史的既科幻又有趣的史剧,以致渐渐长大后,虽知历朝数代,但始终对秦朝有一份独爱,对与秦始皇相关的故事有一份偏爱。如李思的上位史、赵高的偷天换日术、嫪毐的美男计等,透露的经济、政治和哲学道理,让我几次错觉,小到个人的成长和职业生涯,大到企业国家的运行,关于繁华与衰落,不过是历史的重复与更替,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先辈们已一一历经,而且多是以项上之头为赌注,或择一世之荣宠,或选一生之湮没。2018年初春,第一次飞往咸阳,我特地选了一个靠窗的座位,那时我在理邦仪器的微信服务号上写下这么两段话:飞机即将抵达西安咸阳机场,轻轻拉开遮阳板,杜甫笔下的“莽莽万重山”兀然映入眼帘,即便是轻雾弥漫,群山绵延的秦岭依旧震撼人心。公元前221年,秦岭北麓渭河流域的秦国自西向东扫灭六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诞生。俯瞰秦岭,审视这个兵家必争的巨大屏障,人处其中何其渺小,老子及道家的《道德经》便产于斯,大概也是有感于秦岭之雄厚气魄吧。两千多年后,当兵燹踪迹已逝,在秦岭的哺育下,这块福地到底诞生了怎样的人才?带着疑惑深入南依秦岭的西安,只为探寻千古名城的燃燃新星……那会,从万丈高空俯瞰壮阔的秦岭景观,战争的喧闹似乎萦绕在耳际,久久不息……彼时的秦始皇未知鸿门宴
竟离自己的陵墓那么近
从咸阳机场到西安的酒店安顿好后,我背上单反去坐公交车,在漫长的一个多小时过程中,低矮的房屋、朴素的当地人、灰黄的色调逐一往后退,当你试图去抓住西安这座千古名城的一丝脉搏时,未知是否彼时空气质量的缘故,记忆中大抵只留下一抹灰黄。顺着公交车上导游的指引,意外地发现了“鸿门宴”的旧址,这是一场择生死、定君王的近身肉搏之战,考验着人性与智慧。“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让后人唏嘘不已。虽常有为西楚霸王叹息者,我亦钦佩项羽的英雄气概,然而如果真如《寻秦记》所述,项少龙穿越时空诞下项羽,那项羽不及项少龙的智慧和周全,最重要的是识人和用人的欠缺,才会徒然留下千古喟叹。悻悻然地告别“鸿门宴”旧址,我加快了通往兵马俑的步伐。随着人流涌入一号大坑,肃穆、壮观、蓬勃的气势扑面而来,席卷我全身,我用眼神在众多兵马俑之间来回穿梭,一会看那斜歪的发髻,一会寻与黄轩相似的面像,用单反不断聚焦移动,甚至小小地期待着会不会有哪个兵马俑会调皮地眨巴一下眼睛……兵马俑主人之谜为何遭质疑
1974年兵马俑出土后即被官方“定论”为秦始皇是其主人。2016年,《芈月传》热播,兵马俑主人之谜再次被大众所关注。在剧中,秦宣太后芈月大规模修建兵马俑的剧情,堪称是一桩创举。近40年来,建筑学者、历史学家陈景元一直坚持不懈向历史与考古界提出“兵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是秦宣太后”的观点,因此,《芈月传》在结尾处留给人们一个意想不到的新卖点:它强调芈月也就是宣太后,死后被葬在骊山北麓,兵马俑还是她的陪葬品。陈景元在受访时坦言:“郑晓龙和蒋胜男敢在大众通俗作品中采纳我的研究观点,可以说是一次了不起的创举。”1974年11月初,陈景元到南京博物馆办事,博物馆的同志把发现兵马俑的消息告诉了陈景元。一直对秦陵抱有浓厚兴趣的陈景元特意跑到西安进行考察。陈景元是建筑学方面的一名学者,退休前在江苏省国土局工作。在兵马俑发掘现场考古队员的帐篷里,陈景元幸运地见到了当年兵马俑考古队队长、秦始皇兵马俑前任馆长袁仲一教授,然而,陈景元和袁仲一在学术观点上的分歧也正是从这次会面开始的。陈景元在这次西安考察当中发现了一个重大疑点:从秦始皇陵到俑坑最近也要 1.5公里,如果再加上俑坑本身的宽度,这个距离还要远一些。从常理上讲,谁会把陪葬坑放在这么远的一个位置上呢?骊山是块风水宝地,除了秦陵外,周边经常会发现其他墓葬。既然这一带墓葬密度相对较大,怎么敢肯定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他把这些疑问写出来转给考古队,希望得到信服的解释,然而没有得到回信。那么,为什么袁仲一一直没有回信呢?其实,在袁仲一看来,他和陈景元初次见面时就已经回答了陈景元的疑问。袁仲一说,秦陵范围广阔,除地宫之外,还环绕有内城和外城。兵马俑虽然在外城之外,与秦陵貌似很远,但从面积看,它们的距离是合乎比例的。对于这个解释,陈景元仍不甘心。终于,他又发现了几条有力的证据。质疑二:秦始皇为什么放着铁兵器不用,而选择落后的青铜兵器陪葬?在兵马俑1号和 2号坑,大量的步卒围绕着战车排成一列列整齐的大小方阵,陈景元由此推断,战车是这支部队的主力。然而,自殷周以来直至春秋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车战的弱点逐渐暴露,常常是顾得了左边顾不了右边。那么,秦始皇还会在交战时大量使用落后的战车吗?陈景元指出,秦始皇当政以后,连年的战争迫使他对军队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大量采用骑兵和步兵相配合,使之更加轻便,易于作战。从这点判断,兵马俑坑中的那支部队应该不是秦始皇的军队,它的年代肯定更早一些。对于此,袁仲一认为,不能因为俑坑中出现战车就否定它属于秦始皇。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说秦国取缔了战车。战车虽然有它的局限性,但两军交战时,它在速度和冲击力上的优势是步兵和骑兵无法比拟的。兵马俑坑的军阵,正是战车、骑兵和步兵有机组合的典范。陈景元显然并不同意这个解释,他又指出了另一个疑点:俑坑中发现了很多笨重的青铜兵器,秦始皇这样一位善于征战、统一六国的国君,会放着先进的铁兵器不用而去选择落后、笨重的青铜兵器陪葬吗?这显然有悖于常理。对于这一观点,袁仲一认为,铁兵器代替铜兵器是有一个过程的,因为冶炼技术的普及需要一定时间。所以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秦代出土的兵器基本上是铜兵器,铁兵器极少,整个秦陵也只出土了两三件,以此认为铁兵器代替铜兵器与实际情况不符。陈景元的质疑仍没结束:秦始皇的军队既然是一支能统一六国的强者之师,在装备上也应该是一流的,然而,俑坑里的这些兵俑没有任何头盔保护。难以想象,这种简陋的武装能在近距离厮杀的战场上获取胜利。的确,在秦陵附近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石铠甲坑。从已经拼合起来的石盔石甲,我们似乎看到了秦国军队的威武英姿。奇怪的是,既然秦国军队配有头盔,那兵俑为什么没一个人戴呢?袁仲一认为,秦人出身于大西北的草莽之间,习性尚武,与游牧民族混居。而且,当时商鞅为秦国制订了一套任何别的国家都无法忍受的严苛法律:秦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或许正是在这种利益的驱使下,尚武的秦军干脆脱掉了笨重的头盔和重甲,冲上战场去杀。《史记》对秦军的这一行为也有描述:战场上的秦军竟然袒胸赤膊,索性连仅有的铠甲也脱掉了。质疑四:兵俑身上的奇异文字,暗示兵马俑属于秦宣太后?1975年,《临潼县秦俑坑试掘第一号简报》中一幅图片引起了陈景元的注意。这张图片是兵马俑的局部,上面刻有一个奇怪的文字:这个字是个月字旁加一个脾脏的脾字。虽然陈景元对秦国文字并不陌生,但这样奇异的文字还是头次见。在秦兵马俑考古队撰写的《试掘简报》中,专家把这个字解释成“脾”字。陈景元并不认同。他翻阅了容庚编着的《金文编》和徐文镜编写的《古籀汇编》,发现构成“脾”字右半部分的“卑”字有很多形式的写法。但众多字形当中,没有一种写法符合佣坑中的那个字。就是这个字,引出了陈景元对兵马俑主人的惊人发现。1976年,陈景元在得知西安发现兵马俑的消息后跑到了西安,在西安文管会办公室里,有关负责人小心地拿出一块秦代桶瓦给陈景元看。这块瓦上也刻着一个奇异的文字,左边的字陈景元不认识,但右边的月字还是很容易就能辨认出来。陈景元带着拓下来的文字回到住地南京,但之后的两年,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字,他一筹莫展。一个偶然的机会,陈景元在图书馆结识了南京师大古文字专家段熙仲教授。经过仔细查对,段教授认为,秦代桶瓦上左边的字为“芈”(毕)的变体字。这应该是两个独体字,读作“芈月”。这消除了长久以来陈景元心头的困惑,“芈”字对他来说并不陌生,秦始皇的祖母、秦惠文王的王妃——秦宣太后就姓“芈”。因此,陈景元断定,兵马俑的主人并不是秦始皇,而是他的祖母秦宣太后。袁仲一却认为,字不能这样拆,一个字拆了之后,意思就大为不同了。专家的解释似乎让陈景元有些失望,但他又提出了一条令人意想不到的证据——秦人以黑为贵,而兵俑的衣服却五颜六色。在发掘时,很多俑的身上还残留着一些颜料,并且从颜料的位置和颜色判断,他们的衣服是五颜六色的。在秦始皇生活的年代,金木水火土五行说十分盛行。当时周朝崇尚火德,秦始皇灭周后认为是自己的水攻克了周的火,因此把水德作为崇拜对象。而在秦代,五行里水相对应的颜色就是黑色。秦始皇还把“尚黑”作为一项法令颁布。既然如此,俑坑中出土的这些衣着五颜六色的兵俑如果放在秦始皇时代就很难解释得通,但如果放在宣太后的时代,就会得到合理解释。袁仲一却认为,秦代尚黑,只能说明秦人以黑为贵,要求在重大场合中穿黑衣,并不是要求全国人民不能穿其他颜色的衣服。陈景元觉得袁仲一缺乏直接有力的证据。两老的探讨充满了趣味和辨证,但深受电视剧的影响,我却更愿意相信陈老师的见解。憧憬着芈月和公子歇的爱情故事,纵一生历经坎坷与太平,内心始终怀有一人,温暖着心房和回忆。曾经,因动荡的时势,无法比翼双飞,但到临终之时,仍是对故国故土故人的深深思恋,所以才在兵马俑中出现斜歪的楚国发髻。在兵马俑博物馆近距离地观看兵马俑,眼眸有种湿润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