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
这本书是在地铁站自助图书馆借阅的,大概看了一周时间,几乎是下班回家后就想着读,很吸引我,看后一直想写几句读后感,结果两次都落笔无言。没想到周末在叫人来改装窗户的忙碌间隙中,一挥而就。虽然感受和理解都很浅薄,聊以一记吧,主要是为了避免日后忘掉。
这篇巨著以安娜和伏伦斯基、列文和吉娣两对爱人的情感关系为平行主线,描绘出一幅俄国十九世纪末期社会变革新旧交替时期贵族阶层的生活长卷。 其中的每一个人物,似乎都是托翁化身而成,他们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思维意识、生活体验,无一不真实而清晰,而很多对事对物的表达,都会以你意想不到的描述方式精准击中你的感觉。
初期的安娜,明艳生动,生机勃勃。她是上流社会社交界的宠儿,却也因为她的聪慧、真实,与浮华虚伪的贵妇圈格格不入。中期的安娜,因为身为人妇而陷入与伏伦斯基的感情纠葛中,强烈的爱情吸引不断与内心的羞愧与自责在矛盾中撕扯,享受着极端的快乐也承受着极端的痛苦,她不愿意选择对丈夫、对旁人隐瞒和欺骗,直至和情人出走,被所在的社会圈层抛弃。后期的安娜,情感和生活中只剩下她的情人,心爱的儿子已经回不到她身边,连新生的女儿都不放在心上。她开始多疑、偏执,紧抓住伏伦斯基的爱情不放。朋友们的冷眼、社交界的冷遇,情人的冷淡,所有的一切都在慢慢将她淹没,让她窒息,最后在精神行将崩溃中卧轨自杀。
安娜的悲剧似乎是注定的,因为她不是任何别人。如果她当初选择隐瞒和欺骗,她有一个情人这件事在当时只会成为被贵妇们暗暗艳羡的风流韵事,但是她的坦白和决绝,最终将她推向毁灭。尽管当时的社会已经许可离婚,但这一权力的主导仍是她的丈夫,更何况过错在她。
她的丈夫卡列宁并不是一个坏人,在读的过程中我是深深同情他的。纵然他是虚伪的,但在遭遇妻子背叛并对他和盘托出的情况下,他的愤怒、惶恐、伤心和无助是真实而深刻的。他的虚伪基于他所受的教育、他的成长环境和社会地位。人面对事件时做出的选择必然是首先利己的,我不能因为安娜的真实而指责卡列宁的虚伪,他践行的是自我认知中上流社会男人应该做的一切。正如他的宽宏大量——希望安娜保持现状,以至于对外承认安娜的私生女儿为己出——进而实际上是更深地伤害了安娜一样,我不能因为安娜的受伤指责他的恶毒。 他们的互相伤害不可避免。
当然,在当时的社会,乃至到现在,100多年之后女性仍然是被忽视和被污名化的首选,只要贴上“荡妇”的标签,社会性死亡必然发生。唯一进步的是,现代女性有了一部分发声的空间,如果足够强大、拥有足够的资源,也许可以逆转,而安娜,只有死亡这一条路。
反观伏伦斯基,他的形象反而是最不鲜明的一个,可以说,他是安娜所渴求的自由的爱情的投射物。他深爱安娜,但是相对安娜的勇敢,他会退缩,面对安娜飞蛾扑火般的热烈,他会恐惧,对安娜后期不离视线的相伴相随,他开始慢慢逃避。这种变化既基于两人长时间情感拉锯造成的疲惫,也由于安娜心态的变化使她行为偏激引起耐心逐渐失去,更多的,也是社会环境对贵族男女生活的定义,这一切裹挟着伏伦斯基离安娜越来越远,最终使安娜沦陷于自己的心魔。
安娜的这一条主线令人唏嘘不止。炽烈的爱情因了安娜的已婚身份,因了十九世纪女人无法自主的社会现状,因了处于制度和思想新旧交替中的各种冲突,像一朵美丽的罂粟花,释放出致命的诱惑力。
托翁不仅仅是写了一个好看的故事,而是在这个故事中,展现出的每一个个体的人他们在现世之下,对束缚于身的固有社会规则,对朦胧中即将到来变化,以自发的反应,麻木或挣扎、反抗或屈从,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他们自己。
读的过程很喜欢列文和吉娣这一条故事线,谁又不是呢,看着这样纯真甜美的爱情不会心生欢喜面露微笑?我认为他们俩的互相吸引、互相认定,在于两人都有着纯真的内心,也都在积极思考和寻找生命的意义,并且因此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的幸福。
列文有托翁自传的成分,看得出来作者对这一形象的喜爱。他有很多困惑,同时也在不断地思考和寻找。他困惑第一次求婚时吉娣的选择,困惑哥哥对他亲自劳作这种生活方式的不解,困惑如何对待农民,困惑当下贵族阶层可以预见的没落,甚至在婚后,困惑一切都与婚前想象截然不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思考将他带向了正确的方向,虽然这个过程列文的思想经历了漫长的痛苦阶段,但最终,他找到了所认定的信仰,从而内心宁静,一身轻松地和吉娣共同创造和享受他们的幸福。
“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气”
这句话似乎是对列文特别准确的写照,同时也可以应用于可亲可爱的吉娣。吉娣在列文第一次求婚时拒绝了他,但当时她的内心也是困惑的,她想过因为伏伦斯基而拒绝列文是否是正确的选择。后来伏伦斯基因为安娜弃她而去,,她跟随父母出国散心,也在痛苦和困惑中寻找生命的意义,以为笃信教义去帮助别人可以成为她新生命的依托。直至回家后再次见到列文,其时列文在吉娣姐姐陶丽的点拨下已经在重新思考他和吉娣的关系,吉娣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内心。从此她坚定地走入了新生活,并以自己的行动影响着仍在迷茫中的列文。 列文对吉娣爱的毫无保留,吉娣爱的回应也坚定从容,足够让他们应对婚后身份的变化,以及新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琐事带来的种种不适应,保证了他们长久的幸福。
这两条主线互相对照又互有关联,安娜有多么纠结和不幸,列文和吉娣就有多么幸福,一边叹息着,一边又会微笑。而这两条故事线也是做为全篇的经纬线,其间有太多的人物,太多的细节,一起成就了巨著,而整篇巨著太过恢弘,写出这些字不能尽道其万一。
以上,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