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一图话汴梁——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诗、画与故事
读阅《大宋一图话汴梁》,我们会发现,这本书不全是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详尽解读,而是引领我们穿越时空,去北宋尽情览胜,让我们化作画中风景,化作画中故事,化作画中人物,滞留大宋,出不来了。
基本信息:

出版:世界图书出版社
策划:领航出书网
书号:978-1-63943-164-9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定价:59元
装帧:平装
页码:229页
内容简介:
《大宋一图话汴梁》是一本可读性较强的书。我们可以把本书当作连环画轻松翻阅。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宽不足一尺,全长5米多,绘制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马骡驴、车轿舟桥、茶楼酒肆……本书将《清明上河图》从卷首至卷尾的所有画面,逐一细说,堪称一本连环画册。本书所有图片都配有七绝短诗,我们又可以把它作为图片诗集慢慢欣赏。关于图中数百人物的经历,本书作过深入挖掘,所以本书亦可作为文学故事阅读。本书对《清明上河图》相关画面的分析与引证,又可以勾起读者学术探讨的兴趣。本书“雅俗一炉,翻卷有宜”,能获得各类读者的青睐。
作者简介:
作者肖红佩,退休教师,爱好文学,有诗作散见于各网络平台及相关文学刊物。

编辑简评:
在拿到《大宋一图话汴梁——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诗、画与故事》的初稿时,还未细读,就先为肖红佩老师的钻研精神与细致程度而折服:全书200余张图片,都是对总长5米有余的《清明上河图》中细致之处的截取,再在需要阐述的重点之处标出红圈,导游的小红旗一般引着读者走在十二世纪的汴梁城中,标记着一个个的景点,展现着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再沉下心去仔细阅读全文,更是受益颇多:《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城市面貌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作者都用自己的笔触一一写下,对于同一场景甚至会有不同角度的解读和分析;文中更是引经据典,兴致到了再赋七言诗一首,寥寥数笔却能让人身临其境,无不展现着作者的博闻强识与笔底生花。结合配图一同品读,让人不忍释卷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收获颇丰。
如果说北宋汴梁城的风情都浓缩于《清明上河图》一画之中,那么《清明上河图》的精彩则都浓缩在《大宋一图话汴梁》一书之内,值得各位读者腾出时间,泡一杯清茶在侧,任由它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看尽那时那地的繁华与沧桑。
目录:
清明上河园即景(代序)
第一章 郊外视野
一 运炭的爷孙俩
二 恬静的农舍
三 清明扫墓远郊归
四 喜气洋洋迎新娘
五 坐守屋檐的老妪
六 汴京柳
七 咔嚓一声,废柳断了
八 举家郊外祭清明
九 惊马的故事
十 王安石变法与挑水的农夫
第二章 汴水百舟(一)
一 茶店门前的挑夫
二 望火楼空空如也
三 老卦仙游卦街头
四 漕粮运往何处
五 新店今日开张
六 香汤醉暖客人心
七 王家纸马店
八 离京北向者是谁?
九 “猫”在船尾打盹
十 走,喝两杯去
十一 米饭香了
十二 简设香案祭神灵
十三 船工与力夫
十四 历史精华将于火中焚
第三章 汴水百舟(二)
一 客船到岸啦
二 舱前凭窗母女俩
三 精心装饰待扬帆
四 船商闲聊茶店
五 洗衣煮饭清船舱
六 揺橹豪情上九霄
七 谁发明了大橹
八 送君送到虹桥口
第四章 壮美虹桥(一)
一 虹桥的故事
二 一步一惊心
三 船桥惊魂
第五章 壮美虹桥(二)
一 文武不和狭路相争
二 两脚忙忙走,只为身和口
三 城管哪儿去了?
四 虹桥绳摊
五 这双鞋正合脚
六 有军刀卖吗?
七 袖里定乾坤
八 不怕抢劫吗?
九 车祸能够回避吗?
十 满腹忧患的文官
十一 好渴,来一杯饮子
十二 十千脚店
十三 北宋也有美团?
十四 客船双橹摇汴京
十五 闲聊胜过品新茶
十六 乘舟回老家去
第六章 河街风情
一 河街远来驴队
二 细软香糯的黄糕麋
三 游方医道高手
四 轮扁车行
五 美丽凄婉的爱情故事
六 情趣妙生一家子
七 货已售罄锁愁容
八 老面馒头
九 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十 牛车也豪华
第七章 近城街景
一 临街卜卦号半仙
二 递铺里一群懒兵
三 不甘颓废的骏马
四 轿前请安
五 盐店门可罗雀
六 佛寺为何无人进香?
七 这群猪要到哪里去?
八 此去回京未有时
九 叫卖鲜花声如钟
十 枣锢飘香
十一 行色匆匆
十二 非鱼焉知鱼之乐
十三 残童行乞
第八章 京城门外
一 一车旧党哪里去
二 挑担阳光进城去
三 杀羊祭道
四 老迈行乞
五 美女出城
六 两个躺平者
七 穷困潦倒城墙边
八 马背诗人进城访友
九 城楼与鼓夫
十 颓败的城墙
十一 神秘的驼队
第九章 城中闹市(一)
一 官税又提高了
二 酒运试弓
三 孙羊正店
四 霸气屠户郑关西?
五 大胡子说书人
六 迎亲喜气醉阳春
七 为君修面
八 请到我家住
九 潜心备考的寒门学子
第十章 城中闹市(二)
一 杨家应诊
二 布帛超市
三 横冲直撞的四套车
四 团扇有妙用
五 儒佛当街论诗禅
六 你随我来
七 何处耍猴
八 画中挑夫尽风流
九 不复唐王访汴梁
十 异香春风满京华
十一 方井水工汲水忙
十二 好一处后花园
十三 奔驰的运酒车
十四 殷勤解处问前程
十五 高官出行不肯坐轿
十六 赵太丞家
第十一章 村夫问路
村夫问路
尾记
张择端和他的《清明上河图》
节选:
运炭的爷孙俩

这是《清明上河图》卷首的一段画面,人物故事是“爷孙运炭”。
北宋,尽管煤炭得以大力开采,但由于人口暴增,工业发展迅速,商业空前繁荣,所以燃料依然紧张,特别是超大城市开封。可以说,北宋整个朝代始终在为燃料而焦虑,因之,作为传统燃料的木炭自然弥足珍贵。有个成语“雪中送炭”,典故最先来源于宋太宗的一道圣旨。宋太宗淳化四年冬,汴京大雪,太宗下旨派官员将木炭送给穷人和孤苦无依的老人。之后“送炭”成了送礼的流行风尚。南宋诗人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中写到他将木炭作为高尚的礼物送给朋友:“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他的另一首诗《雪中送炭与龚养正》写到了同样的场景:“谁与幽人暖直身,筠笼冲雪送乌薪。”
“爷孙运炭”,这十筐木炭要运到哪里?是不是也像诗人那样高雅送人?我们认为应该不是,而是运回自家,供自家生活之用,自给自足,享受温饱。路途辛苦,终于到家了,爷孙俩心里很是高兴——
远天漠漠晓云生,
芳草萋萋柳色新。
鸟鸣声声听美景,
溪流湾处水粼粼。
毛驴溪畔四蹄轻,
木炭清香湿雾晨。
家小门前抬望眼,
似闻驴叫面含春。
如果故事的主人公迫于生计,远进深山,伐薪烧炭,而后千里驮运,到京城煤炭市场卖得几吊铜钱,然后买米买油,艰难度日,那么,故事就应该是这样的:
深山忍苦只伐薪,
烧炭长年运汴京。
半月风尘千里路,
草桥过处望皇城。
春风只顾拂杨柳,
不解爷孙忐忑情。
已过严冬嫉日暖,
心忧炭贱怨清明。
如果爷孙的木炭是皇家专购的呢?那么“爷孙运炭”的故事就这样发展了——
寒林弱柳水流东,
旧岸横舟古道中。
人困驴乏休怠慢,
黄衣宦者待皇宫。
十指漆黑两鬓苍,
一家希望满箩筐。
千斤木炭直几许,
宫市贪婪可比唐?
爷孙两一头闯进了黑暗的宫市。由此,我们自然联想到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如是揭露唐朝宫市之黑暗:“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哪里是卖炭,分明是明目张胆地抢劫。北宋宫市并不是明抢,而是赖账打白条。北宋专门为宫廷购买货物的机构叫杂买务,杂买务将要购买的物品清单直接发给行铺(商店),行铺遵命供货,但往往经年拿不到货款,甚至有拖欠至千万钱的。行铺去讨账,宦官便故意拖延滞留,敲诈勒索。北宋中期,名臣蔡襄任开封知府,奏请仁宗整顿宫市,宫市之弊即有所杜绝。但到了徽宗,朝政腐败,宫市黑暗贪婪更胜于唐。
爷孙用五头驴驮来的十大筐木炭十有八九会换来一张白条,最后被宦官赖掉,于是一部宋版“卖炭翁”就演绎出来了。这是我们的想象,画家并没有画出来。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首,在广漠的原野上,古老的溪桥边,稀疏的柳林里,出现一支运炭的驴队,寄寓了怎样的画意?木炭是燃料,燃料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燃料丰富,城市发展繁荣。北宋冶铁、铸钱、纺织、瓷器制造等手工业的高速发展,得力于煤炭的普遍运用。我们从“爷孙运炭”有点清幽的画面里,看到了北宋的繁盛之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