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工作的碎碎念
半年之前,我从阿里来到字节。也深刻感受到了这两家公司在组织文化、工作方式上的明显差异。对于跳槽,我是完全没有后悔过的。只后悔走得不够早,拿到的涨幅和职位scope不够好。但换工作确实需要内因外因缘分具足,所以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从我身边感受到的跳槽走向,只有阿里去字节的,没见过反向字节去阿里的。这多少也能说明一些吧。
组织文化
在字节,到处贴着“Always day 1”的标语,希望员工能够保持第一天一般的对工作的期待和开放的心态(虽然我对第一天的理解是轻松摸鱼日);而阿里强调的是“年陈文化”,希望老员工能把阿里味带给新人。
在阿里,工号数字和司龄挂钩,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的员工都会得到不一样的工牌带,还有专门的年陈仪式。在字节,工号是随机数,入职年限不透明。坊间流传的“平均在职时长7个月”也不假(不过主要是快速扩张导致的)。
阿里希望员工可以长长久久地待下去,会画饼说“很多老员工都是和公司一起成长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收益”;也伴随着一定的PUA“阿里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平台,员工只是借助这个平台,离开了平台光环你很难自己做成事”;也会鼓励大家拼好绩效、拼晋升机会。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十年里,股价涨幅和内部晋升机会确实印证着这套逻辑。但未来呢?
字节不讲这些。更接近“我付工资你干活”的简单逻辑。当然公司也在增长,员工也可能为见证平台发展而有所感触,但公司不拿这个给你承诺未来。所以坊间也流传“入职即巅峰”。确实内部晋升、涨薪机会少。大部分管理者来自空降,内部晋升流程也不透明。
工作协同
单兵作战能力,阿里高于字节,毕竟有着多年的人才沉淀基础。但人心不如字节齐。
有位前同事说:“在阿里,每个人都是一艘小船,我们是一个舰队。但是别的公司是一整艘大船”,是很贴切的。小舰队的好处是灵活,尤其在草莽时期。但问题是,每个小船的想法都会不太一样。
阿里还希望每个人都能讲清楚“自己的独立价值”,事情为何“因你而不同”。举个例子,多工种负责同一个KPI时,会要求拆贡献占比:“一千万GMV里边,产品/运营/设计分别贡献了多少”。一度还被要求折算到钱:“今年通过XX设计提升了XX%操作效率,折算成人工费用节省一年XX万”。
而在字节,共背KPI是个开心的事,意味着你有了战友。能和大家好好合作,并且说清楚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就好。不需要争怎么分蛋糕。
由于没有了361,团队内的同事氛围也更好。在阿里,因为有”1“,所以看到团队内有人明显不好的时候,会窃喜,会松一口气。而在字节,至少可以做个更善良的人。
工作效率&方式
字节的一大特色是“去中心化”。跨城跨国跨时区协同都很常见。同一个Leader下的团队往往分布于好几个城市。开会默认线上,疫情期间一有风吹草动就居家办公。包括组织文化活动、团队年度大会这些,字节也是以线上直播间、线上互动小游戏的方式为主。而不是线下大场地。阿里的新人入职培训是脱产1周,字节是线上1小时小视频,大概是更希望你早日开始搬砖吧。
阿里说“我们不是一家高福利公司,希望大家一直保持创业氛围”。所以福利比较简单。字节的理念更接近“把琐事都打理好,让你在上班的时候可以高效搬砖”。所以一日三餐+免费咖啡零食下午茶。
最后
由于被那种”要长长久久待下去呀“的观点洗脑,我这次跳槽的时机不算好。更好的逻辑应该是“看到外面可能有更好的机会”,而不是“在现在的地方呆得不爽”。这是希望自己将来引以为戒的。
也看到一位阿里校友说过:“阿里很大,但是阿外更大”;“阿里是一家世界五百强,但是除此之外还有499家”。
希望自己下一次换工作,能够获得职业生涯中的突破吧。
水语人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人生的容错率 (7人喜欢)
- 我的资助经历 (5人喜欢)
- 和身体对话:尼泊尔 ABC (12人喜欢)
- She wasn't waiting for the knight, but looking for a sharp sword. (4人喜欢)
- 她尝遍了每个异乡限时赠送的糖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