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自我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在书架里放了好久了,很多人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都说个人理财的入门书籍,我来翻看的时候却有另一种感悟。
抑郁的蛤蟆先生被朋友推荐去看心理医生第一次见面的蛤蟆就等着苍鹭医生来开导自己,他已经做好了受教的心理准备,也准备好了,如何回应让苍鹭感受到自己的开导是有用的。
看到这儿,我想到的就是我平时在处理学生时那一副教育者的姿态,我的学生也十分配合我进行表演。训导完后,我不再生气,他们也能如获大赦,此事翻篇,依旧不改。所以蛤蟆先生这种认错的心态就是能将普通人拿捏得死死的呀。
而苍鹭却一直保持沉默,一直等到蛤蟆自己开口说话,并且在最后与蛤蟆达成了合作关系——蛤蟆先生必须自己主动参与到合作(治疗)中来,而不是被动接受。
这一点我在读的时候又想到了,我在教书时是否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还是说让他们被动去接受知识呢?如果是被动接受知识,那么学生就是为我读书,为家长读书。所以我要思考如何让学生达成合作关系,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是被动学习。这个要好好思考。
在接下来一系列的面谈中,苍鹭带领蛤蟆不断去挖掘自己言行背后真实的自己,提出了普通人的三种状态。
首先是容易快乐、深情、愤怒、悲伤、恐惧的“童年状态”,这个状态下的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型儿童”,一种是“迎合型儿童”。
“自然型儿童”便是一个儿童自然表露的所有情绪状态,不加任何掩饰。“迎合型儿童”是指一个孩子为了讨好大人而行成的情绪状态,是孩子的一种伪装,这种伪装包括怯懦、温顺和叛逆。
看这一部分的时候我特别难过,在前两年,我花了大部分时间去想我和我原生家庭的关系。
我的童年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传统家庭小孩的童年。很少能得到父母的认可,父母为生计奔波,也很少有时间关注我。对我的评价是我永远都不够优秀。
我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来安抚自己,让自己成长,让自己自信,让自己脱离一直寻求别人认可的状态。
其次,书中提到的第二种人生状态就是“父母状态”这样一类人最喜欢说教和挑剔,我想在对待孩子的时候,我太容易带着这种情绪了。
最好的状态就是“成人状态”了,蛤蟆先生形容自己的“成人状态”就是,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生气,也能清楚地感觉到自己不会失控。
这样的状态之下,无论是处理生活还是工作,我想都会得心应手。
书中还提到了两点让我印象较为深刻,一是从“儿童状态”进入到“成人状态”会经历“依赖”“抵抗依赖”到最后“成长”,其实也就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一开始孩子会听父母的话,进入青春期后会有叛逆,这样才能长大。
第二点我忘了,写着写着就忘了,等想起来再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