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属于读书人的浪漫
当站在泰山之巅,普通人只能说:“哇塞,好壮观啊!”
而读书人则会高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壮哉我中国少年!”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就是读书人的浪漫。读书,看世界会多一层境界,而读诗书,看世界会多一层浪漫。
一、不孤独
在读书的人眼中,这个世界的一草一木皆有灵性,松竹可为友,花鸟皆为朋,就连一阵风、一滴露也能与人沟通。
刘禹锡有诗云:“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春也如同人一样,她走了,会跟人告别。杨柳依依,随风而动,仿佛是远行的书生举起衣袖告别;丛兰裛露,仿佛佳人含泪,浸透手中巾帕。明明是人惜春,可在读书人的眼中,春亦是人,她的逝去也需要一场葬仪,无怪乎黛玉会葬花埋春了!
李白有诗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厌倦了官场了尔虞我诈,汲汲营营后,李白走进了自然,选择与山水为友。著谢公屐,登青云梯,佘三分月色,白云边买一壶好酒,与明月来一场大醉,笑看桃花流水窅然去,自是别有天地非人间。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此等浪漫,乃读书人的独有之境。
二、懂浪漫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在那个没有手机、微信的遥远的年代,除了死生,别离亦是大事。在别后的漫长最长岁月里,那深长思念蚀骨入髓,唯有托付鸿雁的一方书信聊可慰藉。思念深长,尺素窄短,唯有百般斟酌,千般锤炼,从众多的文字中一一检索,拣出最深情的话语,将思恋用珠线一一串连。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流浪在外的游子,踏过深深江水采下那一朵开得正艳的荷花,想要送给他心上的姑娘。可是哪里有那个心上的人儿呢?游子回望故乡的路,浩浩慢慢,原来他已经离家千里万里了。
花易凋,人易老,想到远方心爱的姑娘,忧伤便席卷了心稍。于是在巴山的凄凄雨声中,李商隐写下了“君未归期未有期,巴山夜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信笺,思念深长,归期未定,便已开始想象重逢后的画面,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路途再远,书信终究有到达的一天,山高水长,远行的人总能跋山涉水与爱人再会。可情深难寿,不等金风玉露再相逢,佳人便香消玉殒了,从此“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还如何传递呢?元稹用“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方式来纪念妻子,而苏轼在妻子死后十年,仍能在梦中相会。“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妻子临镜而妆,还是一如既往地美丽端庄,而他却已“尘满面,鬓如霜”,也许相逢已然不识,然而情深至此,仍泪有千行。
“月上西窗,书帏静、灯明又减。水漏涩、铜壶香烬,夜霜如雪。睡眼不曾通夕闭,梦魂争得连宵接。念碧云、川路古来长,无由越。”月满西窗,在灯下用一夜的时间,只为向远方的人诉说心中的思念,这大概是读书人才会做的浪漫事吧!
三、见智慧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读书人用慧眼看世界。王维看山中花开花落,在“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中达到了自开自落、芳意自成的境界;苏轼望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崇山峻岭,察觉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奥秘;朱熹漫步在泗水之滨,在胜日寻芳的闲庭信步中,感悟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妙境。
宋代著名的禅师克勤,出家前是个读书人,家中世习儒业。只是与佛特别有缘,只偶然一次接触,便觉得自己前世是和尚,于是执意出家。但出家还不算,佛家讲究开悟,只有开悟才算摸到法门。而克勤的开悟方式很特别,居然是从一首艳情诗开始。
当时克勤跟在法演禅诗身边学习,一日一位官员向法演求佛家之道,法演当时说了“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这句诗给那位官员听。结果那位官员也许没有佛缘,听得云里雾里,谁料侍在一旁的克勤却瞬间开悟了。诗中的小姐因为想要和情郎说话,却碍于身份不能说,于是便频频使唤丫鬟小玉,而这番动作的背后的“声音”旁人不懂,但情郎却是懂的,这正是独属于两人的互动信号。而学佛亦是如此,透过表象抵达本质,在弦外之音中悟出真谛。
既是通过小艳诗开悟,于是克勤便也写了一首小艳诗回赠法演禅诗:“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祇许佳人独自知。”法演听后大喜道:“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诣,吾助汝喜。”
琴棋书画诗酒茶,在浪漫中见智慧,当读书人的手在琴弦间颤动,便发出了“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妙理玄思般的哲问。
四、通古今
流觞曲水,诗酒年华,兰亭集会上,王羲之醉饮之后,大笔一挥写下了:“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非通古今者不能作也!面对宇宙的苍茫,天地的浩瀚,陈子昂呼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杜甫惆怅“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陈与义叹息“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在体察到宇宙奥秘后,读书人用自己的方式为人生寻找意义。
陶渊明于南下之下、方亩之间,寻找到人生的意义,“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杜甫才学深厚,忠君爱国,一生执着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关心人民疾苦,安史之乱以后,他为苦难的百姓的代言,真正做到了孔子提倡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苏轼在经历“乌台诗案”的人生大苦难之后,反而更添一种豁达,在人生暮年,流放岭南而北归的途中,面对浩浩海水,他写下了“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的人生不需要高官厚禄来点缀,本来就已经“兹游奇绝冠平生”。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人,无须华衣丽服,自是别具风流。
一张琴,一卷书,一溪云,浪漫自在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