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易理与术数
问:“《易》,朱子主卜筮①,程《传》主理②,何如?”先生曰:“卜筮是理,理亦是卜筮。天下之理孰有大于卜筮者乎?只为后世将卜筮专主在占卦上看了,所以看得卜筮似小艺。不知今之师友问答、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类,皆是卜筮。卜筮者,不过求决狐疑,神明吾心而已。《易》是问诸天,人有疑,自信不及,故以《易》问天。谓人心尚有所涉,惟天不容伪耳。”
① 朱子主卜筮:朱熹在《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著作中均认为,《易》原为卜筮之书。
② 程《传》主理:程颐著有《伊川易传》,认为圣人作《易》实则是为了阐明天理。
朱熹在《周易本义》和《易学启蒙》中,认为《易经》是一本算卦的书。而程颐认为《易经》本质上是阐明天理,也就是把天理彰显出来的书。
有人问阳明先生,对于《易》,朱熹先生主要从卜筮(术数)方面解释,程颐在他著的《伊川易传》中主要从易理的方面解释。先生您怎么看呢?
阳明先生说,卜筮是理,理也是卜筮,易理和数术本来就是一回事。后世人将卜筮简单粗暴的看做是占卦,而没有真的理解卜筮的意思,所以将卜筮看做是小技艺。天下之理,还有什么能大于卜筮的吗?
卜筮的本质是“求决狐疑,神明吾心”。因为人心对自己不自信,故人心向天求理,发起“卜筮”之念的依然是良知。人去“卜筮”的初衷是“决狐疑,神明吾心”,毫无疑问,这是良知之发,所以“卜筮”活动本质还是“致良知”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卜筮”还是在“心即理”的范畴内。
《易》是向天询问,人有了疑惑不能相信自己的判断,有所狐疑,才用《易》来向天询问。人心的缺点是“尚有所涉”,而天却“不容伪耳”,所以才“以易问天”。
“易是问诸天”这句的主语是人,发问的是人,而不是山里的狗熊大象。阳明先生说卜筮是“求决狐疑,神明吾心而已”,以此心求取“明吾心”之理,所以所发依旧是“良知”,而不是私欲。
占卜只能前知,并不能改变什么。譬如听天气预报明天下雨,你可以选择不出门,但改变不了要下雨这个事实。义理和术数的核心就一个字“德”,“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无道不生无德不蓄。”
现在的天气预报,本质上也是卜筮,是“求决”未来的天气情况。从广义上来说,阳明先生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类,皆归为“卜筮”,因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都没有越出“求决狐疑,神明吾心”的范围。
易卜之术,从良知出发,才会灵验的。占卜干坏事,就已经偏离天理了,不灵验也是很正常的。孔子说:“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
古人有句老话,有疑则卜,无疑则不卜。一件事情,在两难之间,往东亦对,往西亦对,两个方向都对,而又需要确定究竟往哪一个方向最对,自己又无法确定的时候才去占卜。如果自己的智慧足够,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就可以了,又何必占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