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要翻译《小说诸葛亮》?》陈再明 23.1.17
《我为何要翻译《小说诸葛亮》?》陈再明 23.1.17
我翻译宫城谷昌光的《小说诸葛亮》,已满整整一年。这篇长编小说,是从去年年初开始,每天在《日本经济新闻》的夕刊(晚报)连载,到咋天已达303期,我每天晚上把它翻译出来,当天便发表在《豆瓣》上,一天不落地一连发表了200多天。可是,因为最近《豆瓣》审核严格,无法每天按时見报,我就辍笔不翻了。因此,我便另辟天地,在《百度》用合集的方式,已发表至第九集(约共有五十多集),却甚受″百友″欢迎,一天的浏览人数竟达156人(今天的人数)之多。
我翻译宫城谷昌光《小说诸葛亮》的动机有二:其一,我和宫城谷先生有一面之缘,知道他的″历史小说″写得有份量,并且篇篇精彩,在日本历史小说界(领域)颇富盛名。因为,我和他同是PHP研究所(松下介之助创办的)出版的《历史街道》月刊(日本最著名的历史刊物),长期的定约撰稿人。能在该月刊撰稿的作家,都是当今日本超一流的历史小说作家,如司马辽太郎、陈舜臣、诲音寺潮大郎、童门冬二、守屋洋等人。我幸能滥竽充数,并认识宫城谷先生,也算是我对中日历史的鉴赏,得到斯界的肯定。
其二,我一直想学习写中国的历史小说。因为这一门小说,在中国所见甚少,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可是,在日本却早已流行,我见过的日本历史小说,迄今为止,已看过不下200多本。也就是说,在日本每年出版的"大众读物″中,每5本小说便有1本是历史小说。由于日本的历史題材有限,多半的历史小说的题材都是取自中国历史。例如今天在《日本经济日报》日刊(日报)连载的安部龙太郎著《仲磨吕与王维》,便是取材于唐朝的"遣唐使″小说。因此,我想透过翻译,通晓日本作家,写中国历史小说的"切入″与"延伸″的笔法,用以助我一臂之力。
写小说,和作文都是同一回事,讲究的就是″起、承、转、合″四个字。″起″者,就是"切入″。″承″者,就是″延伸″。″转″者,就是″变局″。"合″者,就是″结局″。我从宫城谷昌光《小说诸葛亮》中,学习到″起″(切入)、″承″(延伸),″转″(变局)三法,因为于今只翻译到这三法为止,最后的"结局″法,他尚未发表,无法学习到。但这已大半发现了宫城谷先生,写历史小说的″方法″与″技巧″了。我事先没求得他的授权,而大胆地把它翻译出来了。原因也是我和他有一面之缘,他大概也会任我随意这样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