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着时我在想些什么?
半夜被梦里一股烦躁的情绪扰醒,醒来迟迟无法入睡,为了摆脱那种情绪,去群里看了一篇书评,又去微信读书看了看这本书的简介《始于极限》,还去抖音刷了几个视频,纷纷乱乱的观点入脑,那股情绪才算是摆脱掉。
但很快又陷入到另一个困境,躺下后思维过于活跃,脑袋里开始自动写起了观后感,且内容越来越多,离睡意也越来越远,无奈只得再次起身,拿来手机整理记录。
首先在思考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爱写日记?尤其是上学时。网上也流传了很多小学生为了应付老师写下的搞笑日记。比如凑字数的:妈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N要打我?和爷爷打了一个暑假的牌,以及被喂到撑死的鸡。

为什么呢?大概源于这是老师布置的一个任务,带有强迫性,不是学生主观上愿意写的,所以就有了以上的应付之作。另一个呢?好的日记绝不是流水账似的记录,它需要有所思考,需要真情实感,这些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沉重的学业压力下,很多学生拿不出这个时间,也没有太多的内容需要记录。
说到需要思考的日记,又引申出来另一个主题,独立思考的能力。日记中想要有内容可写,你就需要思考。思考是怎么得来的?就是你要有大量的阅读和观察。为什么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就是因为同样的经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你每天的感受形成了你自己,这些感受你不去记录和思考,你就会错失很多美好。
生活不光只有物质世界,还有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人在吃饱、穿暖、喝足之后,都会去追求更高一层的感受,这个感受不是要吃得更好、穿得更美、喝得更有品味,而是开始去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怎么才能变得更好?生活如何才能幸福?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当你对这些问题开始进行思考,你就会去寻求答案。这个寻求方式可能是上网也可能是看书,共同点是你在主动积极地获取观点。这些观点可能五花八门、互相对立,但你大量看完之后一定会认同一些观点,当你认同某一观点,并且在各种对立观点中更加确信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你就开始形成了自己的认知,这时你就获得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旦这个能力形成,你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感受,这个感受想要表达出来,就牵扯到第三个主题:写作。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为什么很多人觉着写难,就是读少了。写其实就是记录感受、记录思考的过程,没有读的输入哪有写的输出?想要写得多、写得好,就要多读、多写。写的过程其实也是整理对话的过程,你读时相当于在和作者对话,他一个作品下来可能在阐述好多观点,其中有一些观点一定可以打动你,要不你也不会选择去看他。当他打动了你,你就会认可这一部分,但就算是再认可,也要从这个写的过程去转化一下,形成自己的表达。要不这个观点还是别人的,不是你自己的,因为你没法完整的表达出来。
当你形成了一个观点,并不是说这个观点就是固定不变的,你还会在诸多经历里去印证或是反驳这个观点。当更多的经历和感受添加进来,当这个观点和其他观点交汇融合之后,你又会有了新的看法。于是你就在不停的思考、不停的记录,然后你就会变得更加乐于思考、勤于记录,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以上也只是我的近期思考,你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但切记要自己思考一下。在看任何视频或文章时,你都要有所思考,不能让别人的观点在你脑袋里跑圈,然后什么也没留下,这样就很可怕了。
果然有想法时就要记录,我明明记得刚才在想怎么读书?读哪些书?在想蔡澜、周国平和尼采,结果一整理也就抓住了两三个观点而已,其他的等待下次冒出吧,睡觉去也。(并未睡着,直到对象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