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翠之树 | 走进汪曾祺先生的烟火人生。
上过几天学的人,大体都读过一点汪曾祺。

一·受戒既破戒。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北京文学刊登一篇六十岁老头的“非主流”作品。作品一经问世,立刻在文坛中引起巨大轰动,动荡时期人为制造的文化冻土,在小说影响下加速苏醒与恢复活力。同时指引更多年轻作家对写作边界有了新的思考与探索,他们恍然大悟,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
这篇违背主旋律,去伤痕、去反思、去政治化,文字着重传递自然和谐,健康美的“非主流”小说即是汪曾祺老先生的《受戒》。
先后经历《骑兵列传》《塞下人物记》等几部作品的反响平平,回归自己生活记忆写作的汪曾祺,初次受到文学评论界认可,内心多少有些忐忑不安,本能产生草木皆兵的心惊胆战,
对于某个时代有着深刻忌惮的他,希望《受戒》要走入大家视野,要能引起一点响动,但不要太大,最好一部分认可既好。
一如破蛹而出的蝶,缓慢舒展翅膀,试探、适应着这个世界。
事与愿违,面若朗月小明子与俊俏活拨小英子,他们之间淳朴自然的爱恋,让无数人心旌摇荡。因为这部作品,来年春寒料峭的北京文坛变得火热且喧闹。很快,研究汪曾祺作品已然成为全国文学研究领域重镇,疏离于时代主流的“非主流”因为《受戒》出现,转而成为主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汪曾祺而言,内心应该是喜悦的,书里提到的那个四十三年的梦,终于不再是深藏于黑夜中的梦。

或许此刻内心中对于自己的定义也开始悄然变化,本希望靠手中笔赚点名利的知识分子,是有可能变为名家甚至大家的。
汪先生笑着调侃子女:你们可要对我好一点,将来我可是要被写进文学史的。
出现于文学史中这件事,其生前已经初现端倪,更是在其离世后得到验证。作品受众上至耄耋老翁,下至风华少年都能读的津津有味,想来这就是大家作品的魅力。
当然老先生也有失算之处,开头提到过但凡上过几天学的人,多少都读过一点汪曾祺,缘由就在于,他想过自己会被写进中国文学史,可不曾料到作品被选进教材。
能写进文学史的人有很多,但能够选进教材的确是少之又少,在文学界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鲁迅先生,其作品也在教材中进进出出几经波折。
进入20世纪,文学不在有政治前缀,主流与非主流的概念被多元文化打破壁垒。可读性、艺术性成为衡量一部作品的重要标尺,这个时候汪先生以其洗尽铅华的清新淡雅文字,字里行间不加掩饰的市井烟火被写进文学史,他未曾预料到同时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等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收录他的作品,其中脍炙人口的有《端午的鸭蛋》《大淖记事》《受戒》等,还有《陈小手》《鉴赏家》《踢毽子》《金岳霖先生》《葡萄月令》《初访福建》《使这个世界更诗化》《中国戏曲和小说血缘关系》《职业》《故乡人》《云致秋行状》《昆明的雨》共十六篇。
二·走进汪曾祺先生的人间烟火。
汪曾祺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追捧,学生教材、线下书店、网络文学平台将其作品放置于显眼处,畅销书区。现在不是过去的某个特定年代,文字稍有一点超出主旋律范畴,就需要遮遮掩掩,作者看到街上有人大声朗读他的文字,下意识心惊肉跳。
今天我们能够在阳光下,树荫底,甚至在熙熙攘攘人流中朗读上一段汪老先生的文字,自会引来听众围观静听,真是一件时髦的事儿!纵然没有喧闹叫好,可这份平静淡然不正是汪老先生文字魅力所在,文字如邻家老者,街边说书先生一般接地气,平易近人。
不难看出,汪先生的文字没有门槛。没有门槛并不等同于作品浅薄没有琢磨之处,相反若是能够讲出平和,淡然,一团烟火气之外的解读,想来是对汪曾祺先生有所了解的。
捧起一部作品,亦在品读作者人生,其人生遭遇通过点横撇捺方式呈现于文字之中,每个字都饱含其对家乡,对人间的热爱,与岁月的和解。
今天我们如何读汪曾祺,不仅仅是通过筷子一戳既冒出红色油汁的端午咸鸭蛋,我们不妨可以通过《晚翠之树》这本书走进高邮水乡、走进昆明西南联大,走进北京胡同,走进汪曾祺先生的烟火人间。

透过清新,淡雅文字,细看汪曾祺先生鲜活的人间烟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