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半场
小时候爷爷给我看手相,说我寿命可能不长,大概七十多岁的样子。我觉得七十多岁也不短的额,人到七十古来稀嘛,更何况如果年逾古稀之后因为身体很多功能退化严重而不能生活自理、难以保持生命的尊严,那还不如就此收场。我们很多人都是害怕人生最后的那段路走得太过于狼狈不堪吧,那样显得这辈子几十年的努力与荣光都毫无意义了。
假如我真的是七十多岁的寿命,那么现在的我已经走完人生的上半场了,要进入人生的下半场了。突然计算起来,显得好快哦,我还经常梦到儿时在祖居休闲的场景,经常梦到中学时怕上课铃声响起还没到校门、怕交卷铃声响起还没写完答卷,仿佛青春年少还未远去,就要开始直面人生的下半场了。但我想,我已经做好准备了吧。
如今的我最为看重的精神内核,是自由意志,是我为自己做主张。人类发展至今有太多太多的社会规范了,它们要求你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做什么事情达到什么目的,什么角色扮演什么戏份,一切都被一整套的社会规范写好了剧本,即便你全心全意地按照这个剧本去演出,偶尔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些暗处的“导演”就会赶紧跑出来“纠错”,在一次次的“纠错”中,你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你不行啊、不够好呀。
去TM的隐藏款“导演”吧。我要自己写剧本了,图的是一个自己的身心舒适。这时候会有人说,你这是自私。是的,我就是自私。那些隐藏款的剧本,那些事无巨细的社会规范,又何尝不是为了满足一些看不见的人的自私?我又何必为了满足那些遥远的人的自私,而放弃满足近在眼前的我的自私。法无禁止即可为。
所以,在人生的下半场,我要做一个重估一切道德价值的人,在任何事情上,我都要多问一句,为什么,以及,有没有必要。最近到了年关,想必很多人又要开始走亲访友,哪怕是疫情还未结束,也少不了聚餐、拜年,也就少不了催婚、催育。但是,如果是站在我们自己的立场呢,亲戚对于我们有任何正面的、积极的价值吗?没有。只是因为生来如此。曾经的农耕社会,亲戚尚且可以相互之间搭把手,如今的城市化社会,亲戚不过是遥远的陌生人。那又何必委曲求全强迫自己再去完成那些没有价值的仪式。同样的,在农耕社会,一方面新生儿的存活率低,另一方面养育成本也低,更加上多一个子女就多一份劳动力,所以多子多福。但是在如今的科技社会,作为个体,甚至包括作为小单位的家庭,真的需要子女们来增加劳动力吗,可能不需要吧,可能增加的只是开销吧,既然已经没有性价比,又何必去做这种没有价值的事情呢。在经济学里,成本就是做一件事、获得一个东西所失去的。例如,在人生最好的二三十岁,如果生育,那么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必然会付出巨大的时间、精力,也就必然失去很多的自身发展、自身享受的机会与可能。如果为了人生最后的、最不确定的、生命质量最差的那几年,牺牲掉人生最美好的、最有朝气的二十年,不值得。这笔账,不得不算。
不可否认,多子多孙对于当今社会是有价值的,因为社会需要更多、更廉价的劳动力。但是,这些社会规范在制定的原点,不是把人当成目的,而是把人当成工具。当人成为工具,人就不再是人,发生了异化。而我,还是自私的想尽可能的做个人。
互联网公司也是把用户当工具的。有姐妹调侃,互联网行业说的那些黑话。在互联网行业打工多年,我觉得,互联网行业的黑话是为了掩饰那些并不光彩的行径。看似为人们带来便利的互联网公司,都在竭尽所能地榨取用户的价值,剥夺用户的时间和金钱。这当然不光彩。所以要用一些看似不明觉厉的黑话去掩饰。
所以,我终于下定决心离开这个人生上半场唯一工作过的行业了。结束十多年在外的漂泊,去自己有归属感的城市,去做自己真正喜欢、能给我带来满足感的工作,开启新的篇章。人生可能本来就是流动的,如果固守成就、安土重迁,那么也就只能告诫自己得过且过、闭目一生,如果能接受人生是流动的,才可能敢于去拥抱更多的可能性、敢于去面对随时的变化。放下过去的是非成败,才能轻松面对下一场挑战。在人生的下半场,我希望我能够,对可控的事情保持谨慎,对不可控的事情保持乐观,随心所欲不逾矩地走好属于自己的下半场。
昨天重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读出了跟中学时语文课不一样的感觉。或许这首诗不是一首隐逸的颂歌,而是一首海子的挽歌。为什么是从“明天”起,而不是从今天起呢?为什么是愿“你”,而不是愿“我”呢?为什么祝愿陌生人在“尘世”幸福,而作者“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呢?面朝大海的时候,又怎能看到春暖花开呢?
所以,如果是用于对自我幸福感的祝愿,我想把这首诗改几个字。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关心粮食和蔬菜,愿我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我有情人终成眷属,愿我在尘世获得幸福。
人生的下半场,愿我,温柔而有力量,平和而有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