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叔说民俗之大寒
舒叔说民俗之大寒

大寒冰冻景色

大寒见冰锥
大寒,我们古老的二十四节气最后一节!
大寒,也就是冬天到了“寒”之极致!所以,人称“极寒”。而到了“极寒”,距离温暖的春天又不远了。
“七十二候”中,属于大寒的三候是:“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所谓“鸡乳”,意思很明白。是说到大寒节气,母鸡开始孵小鸡了;而“征鸟厉疾”指的是苍鹰之类凶猛的鸟,已经处于强劲状态,盘旋于空中随时捕捉猎物,以补充体能抵御严寒;“水泽腹坚”,表示在此最寒冷的时节,所有水泽之处都已经结冰,且冰冻十分坚硬,人们可以在冰封的河上行走了。也就是数九寒天《九九歌》所唱的“三九四九冰上走”……

大寒往往时在四九天
还有一种“花信风”之说。以适时开放的不同品种的花,作为气节显示的信息。古书记载,所谓“花信风”,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从小寒到谷雨,共8个节气24候,每一候都有相应的花木绽蕾开放。是所谓“花木管时令,鸟兽报春秋”。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说》中记述: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这就是俗称的“花季”。
我们的祖先,就是运用自然界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的生态变化,来判断确定节气与劳作。因为这些自然万物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所以这些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荫芽开花,动物的蛰眠迁徙等,祖先将这些大自然的节律现象叫做“物候”。
无论是“七十二候”,还是“花信风”的“二十四候”,都体现了“物候”推移变迁的过程……
大寒时节的花信风物候为“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瑞香”谐音有“瑞祥”,正好开在岁尾岁首之间,所以在此大寒过后就立春的时节,属于吉祥之花;“兰花”是中国人最喜爱的花种,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就视此花为高尚品格的象征,在爱情表达上,西方人喜欢用玫瑰之火红体现其热烈;而中国人则喜欢借兰花之淡雅来展示纯洁;“山矾”是一种细碎的小百花,开满在树枝上,如同雪景一般……
这就是大寒,四季中最后一个节气,时在岁尾,年在腊月,属于“冬季数九”的“三九四九”最寒冷时节。但,寒冰到极致,春暖则不远。下一个节气,则是有一个岁时的立春了。因此,大寒时节,要准备迎接温暖春天的到来!

寒冰到极致
在中国古老的历法中,二十四节气属于依照太阳观测的“阳历”,而即将到来的十二生肖更替过大年,则是根据太阴月亮观测的“阴历”。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实现了阴阳两种历法同时并举相互补充的“阴阳合历”之法,所谓“年年岁岁”,“年”与“岁”是不同的概念。“年”属太阴,“岁”属太阳,一年十二月,一岁二十四节气,二者并不同步一致。同样的大寒节气,此一年,赶在腊八节,彼一年,或许还在腊月前,或许又到了腊月底。但是,因为同属于太阳历,二十四节气与西历的日子,却基本是固定同步的。比如庚子鼠年,西历的2021年1月20日,这天大寒日,就在腊八节;2023年的1月20日,壬寅虎年已到腊月二十九,明日就是除夕了,才到大寒。此前,2002年1月20日的大寒,也是辛巳蛇年的腊八节;2004年1月20日的大寒,属癸未羊年,同样是腊月二十九。当然,也有大寒节气赶上了某年腊月二十三到二十五“送灶王,过小年”的。

网络图:过小年,送灶王

忙年采购腌腊品
由此,大寒民俗常常包含了“腊八节”、“忙过年”等等节俗内容。是所谓“大寒迎年”,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准备年货,烹制年肴。归纳起来,可有十大风俗,分别是:“踩岁”、“食糯”、“喝粥”、“纵饮”、“做牙”、“蒸供”、“赶婚”、“除尘”、“糊窗”、 “赶集”。好,我们依次来说说:
一、踩岁:这是个古老的风俗,正因大寒适逢岁末年尾,很多百姓人家在腊月里“忙年”的同时,还要带着孩子们走出家门,或门前场地,或大街小巷,用自家或者买来的芝麻秸撒放在长上路上,让孩子们踩踏。孩子们能将芝麻秸踩得越碎越好。因为“碎”谐音“岁”,“踩碎”表示“踩岁”;又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踩岁,意味着让孩子们的成长要与芝麻开花一样,年年岁岁都有进步。如今,都市里基本见不到芝麻秸,也不可能有场地给人们这样玩耍。但这样的节俗如果就此丢失,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无疑是一种毁损。其实,以现代工艺手段,制造出类似芝麻秸秆的新创意产品,并非难事!
二、食糯:糯米,北方人叫做“江米”。产生于什么时代,如今已经难以考证。最早的文字记录,可在《诗经》中查阅到。也就是说,至少在西周春秋时代,中国古人已经开始食用糯米了。糯米味甘、性温,食之御寒滋补。所以,大寒这天吃糯米制作的食物,有暖胃之功效粘人之寓意。如何制作,各地不同,总起来是糯米加配料,水蒸而成。粘粘的糯米,甜甜的味道,是江南人家喜爱的食物;而北方人,则喜欢吃咸味的。老南京人,南北通吃。所以在他们的食谱里,糯米饭,可甜可咸。老南京人准备年货时,糯米饭是必备的,往往张家甜李家咸,或有人家甜味咸味各备一半。甜味的,加上红枣、莲子、桂圆和红绿丝;咸味的,配有火腿肉、香肠香肚、香菇木耳和腌咸菜等,爱吃甜味的,喜欢咸味的,各类人各取所需;或者一个人上午吃甜的,下午吃咸的,不时换口味,也是一种快乐。而广东人,会拌入虾米、干鱿鱼、冬菇等,还要加上广式的香肠,糯米中放糖,配菜里味咸,则属于甜中带咸,咸味有甜。

舒叔家的腊八粥
三、喝粥:如果大寒正巧赶上腊八节,那么,家家户户煮上一锅腊八粥,大清早全家人一起喝一碗腊八粥,那真是暖洋洋的一天开启。腊八粥与糯米饭做法类似,只是配料有所不同,腊八粥更为丰富,也不限定于仅仅用糯米。具体制作方式,可参见有关腊八节的民俗。这里不再赘述。当然,若大寒不在腊八日,同样可制作更多品种的粥类,大寒求暖意,喝得暖人暖心最为重要。
四、纵饮:大寒这一天,也是亲朋好友相聚畅饮的好日子。东汉蔡邕《独断》称:“腊者,岁终大祭,纵吏人宴饮也”。如果此年大寒在腊月初甚至腊月前,尚未开始进入“忙年”的时候。那么,邀请三朋四友、闺蜜哥们汇聚一堂,一年岁尾,难得放松一回,纵情一下,开怀畅饮,吟诗放歌,也不枉一年的辛苦忙碌。
五、做牙:又叫“尾牙祭”,是大寒节气的重要民俗之一。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古老传说。传说古历的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的生日,人们选择这一天拜祭土地公。由此形成每月两次的拜土地活动,初二、十六各一次,称作为“做牙”。每年二月二为“头牙”,岁尾的大寒时节,则是“尾牙”。何为“牙”?唐书《尾牙》中提到:“命宰相南北牙群”,此文中的“牙”指的是官署,在古代官方祭祀就称为“牙祭”,最后衍生到拜土地公的日子便称为“做牙”。
一般百姓中流行的“打牙祭”一词,原来出于此典故!如此,大寒时节,该是一年岁尾的最后一次“打牙祭”了!尾牙祭其实是中国人勤俭节约的一种生活方式写照:为何每逢初二、十六才“打牙祭”呢?说明一般的日子里,大家生活都很节俭,吃的非常简单,所以每月有这么两次改善伙食的机会。而这种机会的名头,就是借助“土地公”生日说事。所谓“土地公”,其实就是一地之主、一方神绅,不能总让地方家人或者宾客寒酸度日,所以,要有 改善、享受、款待甚至略有奢侈的时候。于是,才会有这样的“牙祭”之民俗传承至今。电视剧《于成龙》,表现了清朝一代廉吏于成龙官至两江总督时,生活依旧极其节俭,每天伙食仅仅是青菜萝卜豆腐,因此有“于青菜”之美誉天下传扬。但是,作为一家之主和一位官员,他总要对自己的家庭成员、对自己的属下,要有所报答,有款待大家的时候,剧中表现主人公终于在就职两江总督之后,正式拜“少小玩泥巴”好友柳晋阳为“幕宾”师爷,请全体家人和仆人们吃了一餐没有青菜萝卜的“肉席”,也算是他清廉一生,难得的“尽家主之谊 ”。这也是“打牙祭”的艺术再现。那么,所谓“尾牙祭”,就应该是各种单位领导、企业老板等等,在一年一度,为下属们奉上的一个美味的宴席。这样的吃喝,非但不属于奢侈浪费,恰恰是清廉亲民的一种行为。“尾牙”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明年要解雇谁。因此现在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
六、蒸供:每一个节气,几乎都保留了祭祀先人怀念已故亲人的习俗。大寒这天亦不例外,就是家家户户需要准备祭祀用的供品,不同于清明、冬至等节气的地方在于,大寒时节准备的祭祀供品以面点食物为主,馒头、糕点、糯米团等等。不包括冥币纸钱,冥楼纸屋,各种纸做的“冥用品”等。大寒时节的祭祀活动,一般情况下,也不用出门去往墓地,只在家中设灵案灵牌,摆上蒸熟的那些供品即可。
七、赶婚:又叫“赶乱岁”、“赶乱婚”。根据古老的传说,每年的腊月底,包括灶王爷在内的服务于人间的诸神,都要上天“汇报一年工作情况”去了。这时的人间百无禁忌,赶在这时新婚嫁娶不用挑日子,看好就成。而农家此时又在农闲时,除了“忙年”之外,忙着接新娘,办喜事也是恰在其时,所以旧时民间唱出“岁晏乡村嫁娶忙”之歌谣。
八、除尘:又称“除陈”、“打尘”、“掸尘”等。也就是家家户户大扫除,这也是年尾岁末迎新年的必做之事。民间有说法:“家家刷墙,扫除不祥”,把穷运扫除掉;反之,“腊月不除尘,来年招瘟神。”大寒日如果正赶上腊月二十三到二十五的“祭灶”日,则必须除尘。若不在此时,则可以做些类似的事情。比如“洗浴”,将每个人自己的身体清理“除尘”,也是年前必做的卫生健康之举。年末岁尾理发洗澡,寓意理顺一年之烦恼,洗去一年之晦气。所以年底再忙也得理个发、洗个澡,即老话所说的“有钱没钱,洗澡过年”。
九、糊窗:依旧是迎新年的准备活动。古时人家,窗棂门饰,都是木质的,并没有玻璃之类。挡风避雨,也就是用纸裱糊,所以才叫“窗户纸”。自然,用了一年的窗户纸,必须是要更换的。如此,每年岁末,百姓人家都要以新纸替换旧纸,而为了美观,多数人家会剪一些吉祥图案贴在窗户上,故又称“贴窗花”,由此逐渐形成“糊窗户、换吉祥”的仪式与习俗。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居住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裱糊窗户纸的事情早已被淘汰。但由此产生的民俗和仪式,却成为一种人文精神与历史遗产,被留存下来。
十、赶集:人类有了商品贸易,就形成了市场与集市。中国传统的赶集,就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人们相对集中到市场实施一定规模的商品交易。人们争先恐后赶着来到这样的集市中,选购自己必须的生活用品或者心仪更高端产品。这就叫“赶集”。全国各地,都市乡镇,每年每月,都曾经有各种类型的热闹集市,也就有各色人等“赶集”忙的身影。久而久之,赶集不再仅仅限于商品交易,还伴随着各类戏剧、杂耍的演出。逐步成为人们商业消费与文化消费并举的生活内容。
南京人的大寒美食
南京人是很讲究节气饮食的,有很多饮食习俗。其中多数与各地相似,但总会留存一些属于自己地域独有的,除了前面写到的甜与咸味糯米饭之外,还有:
喝鸡汤:大寒时节,已是冬季“四九”前后,南京人本来就有传统的“一九一只鸡”食俗,大寒更是要喝鸡汤的。炖鸡汤选择的是老母鸡,或单炖、或添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端上桌又鲜又暖。

舒叔制作乌鸡汤(一)

舒叔家的乌鸡汤(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