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有趣陌生人
查看话题 >斜杠青年:被传销后我用了两年才动起来
——不同的生活经历会形成不同的生命故事。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很幸运能够聆听、见证并记录不同的生命故事。如果这里的故事让你共鸣,那么很幸运,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不止你一个活成这样的生命故事;如果这里的故事你不那么认同,那么很幸运,你会拓展一个认知以外的生命故事。

当我知道森先生的高中是本地某top2名校后,我讶异了许久。这所名校的学生半数即使上不了清华北大,也是985、211高校,可森先生自考的学历显然与我对名校的刻板印象不符。
“收到大学英语系的录取通知书以后,我被骗进传销组织,没有读完师范专业当上老师是我的遗憾。”于是,森先生向我说起他那两年的经历。
一、物质上的匮乏让我们一家人想要快速赚钱
“我从小就性格温和,在同学身边的人心目中是老好人。”
的确,和森先生的接触过程中感觉他说话慢条斯理,语音语调也很平和,给人一种很斯文的感觉。
“这样的性格会是被带进传销组织的因素之一吗?”我问。
“是其中一个方面吧,毕竟从小学到高中是一个乖乖牌,所以比较没有主见。其实更重要的是当时经济水平太匮乏了。”
森先生的家人最早是从事菜市场摊主,在森先生高中后转开热炒店。后热炒店经营不佳就盘出去了。“我到高中以后还穿着堂哥穿过的旧衣服,那时候,很自卑”。
那个时候的森先生一家人急于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并想要快速获取财富和资源,毕竟他们的生活一直比较辛苦,拮据了20年。“更重要的是想要短时间暴富吧”,森先生笑着说,“那个时候奶奶还健在,想要用自己的实力给奶奶过上好生活”。
森先生回忆,其实在高中时候,传销的网就已悄然编织。“当时关系很好的邻居在我一上高中就让我妈妈赶紧多存钱准备未来投资。我爸妈先被叫去H市,后来我也去了。我们完全信任那个邻居,没有任何质疑。甚至电话号码都换了,录取我的大学联系不上我,也错过了办理延迟入学手续的机会。”
“我想除了错过延迟入学的机会,可能也错过了骗局被识破的机会吧。如果当时辅导员或学校和你通上话,可能你们就会被劝回。”
“也许吧。”
二、带进传销的那两年,我也停滞了两年
与我想象中不同的是,森先生被带进传销的经历并不似B站up主康哟喂上传的视频那样险象环生。没有监禁,没有暴力,没有限制,“你的人身是自由的”。
这个组织在一开始就向和森先生一样的人们宣导他们的“五级三晋制”和“国家暗箱操作的阳光工程”。
“他们会用各种方式来论证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的合理性。他们会告诉你这些项目一般会放在当地的开发区或者国家重点开发区。会有内部成员带你进行五天的参观了解,这期间会向你传递组织制度和国家发展前景,并且把国家前景和‘企业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比如‘某栋楼有29层,代表企业需要29人’‘你眼前看到三段阶梯,每段阶梯五层代表五级三晋’‘你眼前水池的瓷砖有多少片,代表我们要创造多少的财富’等等。”
“你听到这样话术时,是什么样的感受?”
“爸妈和自己听到这些话术会觉得很神奇,觉得神奇是因为你已经身在局中,同时他们会展示给你看当你的各种现象并用合理化的方式证明这些现象预示着我们未来要从事的工程是多么合理。”
“在当地安家后,会看到很多举家或辍学过去的人,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要。每个特定时间段,都可以看到很多参与进来的人群。我们唯一要做的生活是拉人头,组织会像做行销一样督促你、教你怎么拉人头。没有人头就没有收入得靠现有资本维持生计。这样的生活持续两年,靠我爸爸拉人头、约网友获取维持生计的资金,更多时候我们靠原有资金过活。后来实在没收入,我就去当地的美菱冰箱厂打工。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我们一家人发现行业不适合,退缩了,就离开H市回来。”
“听上去你们家上演的不是被解救的惊险戏码,反而更像是你们发现一个行业或者工作不太适合自己选择换行业罢了。”
“是的。”
“怎么发现自己可能被骗了?”
“回来后知后觉地听到很多从圈子、组织里里进去再出来的人,有些人甚至是组织里的高层。从他们的想法和考证中感觉自己被骗了。”
有趣的是,在那两年里森先生并没有参与拉人头的角色,反而他扮演的是一个“替代经验”——向他人展示没有读大学也有好未来的“好榜样”。
“每一天那些人都会向你宣导‘就算读大学也要出来工作,不如早点出来工作’‘读大学也没有用’等言论。你也会自然而然地相信他们。”
“我浪费了两年的时间,没有任何学识上的进修,基本处在‘想赚钱’的心态。还养成恶习,控制不住自己的物质需求。我的物质需求大增,但能力却没有提升。”
森先生的一番话让我想到Lance M.Dodes在他的书中专门讨论了“心理上的无助感和精神成瘾的关系”——“当我们产生情感上的无助和被情绪淹没的感受时,会产生巨大的焦虑。人们在面对焦虑时,会通过特定的自我调节机制,来保持一种控制感和情绪的稳定感。”
“购买”也是其中之一。
或许那个时候的森先生是恐惧的吧,对物质匮乏的恐惧。
三、回来后,我在慢慢栽培我心中的那颗种子
刚回来,家人劝森先生复读,但森先生考虑到经济供给和时间成本选择边打工边自考。“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敢跟同学或亲朋好友联系,太自卑了。就想着赶紧参加自考提升学历,学习一些技能。”
这样茫然的状态森先生持续了一年,那个时候他的边活边试。
机缘巧合,森先生接触到咖啡行业,在师父的引领下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当咖啡师以后我变得成熟一些,让自己对未来有规划。可是我心里有一个种子,一直想当老师。所以我有空就学习、学英语。只是还不太满意当下生活,没有做到自己想要的高度。未来希望把保险行销和辅导作为主要工作吧。”
咖啡师、保险行销员、辅导老师,森先生现在也算是个斜杠青年了。谈及这段经历对他的警戒,依然逃不过那句俗套的“天上不会掉馅饼”。“事情是需要去考证的,不要光听别人说,那个时候的我真的很无知”。听森先生说出这句话后,我也在思考,作为top2名校出身的森先生理应具备很强的分辨能力和判断力,可他在最懵懂的时候人生增添了一段比较特别的经历,而我们的教育到底在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