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l time emit 一些随感(19)- Show me your world
SF 为中心的一大圈结束后没几天,又走了一趟 vegas 和baodao,需要写下来处理一下自己的情绪。whatsapp和微信朋友圈被一步步的expose 越来越多,可能也只有豆瓣给保留最后一点点私人空间了。
1 是体验了传统与历史进展的冲击,模糊回忆起了一些小时候的情景,2 是 体验了不同大洲、国家工作文化的冲击,3 是有了一些奇妙的拓展个人感受的体验 4 是 personal connection.
这种好差事本来一般我家属会同行,但是由于签证根本就不对个人开放,所以这次就没戏,就只和一位老外同事一起去的。个人对一起去经历新场景,或者自己一个人去,都蛮喜欢,但是我没有想到会有第三种可能。这位同事是出生欧洲,移民加拿大,现在居住在欧洲另外一个国家,并没在讲中文的国家生活过,但是自学了不少中文(比如我送的礼物是一套繁体中文竖着排版的鹿鼎记,我自己看着都吃力)。于是这次经历,是从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老外眼中,去看一种我本来应该更熟悉的文化,然后发现我并没有那么熟悉这种文化。
自问我自己从小对传统,对文化就不是特别有兴趣,家里也注重学习,并没特意培养。结果就是现在对礼仪节气之类完全不懂。到现在为止,在海外生活的年数已经大于在国内的年数,加上国内这些年发展这么快,对国内的生活已经没有多少认同感了,也是这么多年虽然若干次考虑过回国,但是心底从未真正想回去过,对我来说,回国也表示需要重新适应新文化。
baodao 的感觉凭良心说更像日本,虽然讲的是中文,窄窄但是干净的街道,客客气气的礼貌用语,服务精神,基建像 80-90 年代,建筑上贴着恭贺某某入学或者满大街小巷的补习班广告,各种夜市的小摊,年节的气氛,都是似曾相识又陌生的。对于同事很多关于文化的问题:我都是痴想良久然后说:对不起我不知道,我们google一下吧。如果是我自己,应该不会想到要问起,也不会想着去查为什么,估计会专注于吃吃吃,拍照拍照拍照。
关于基建,可能我的看法也有别于大部分人,本地同事说不如大陆好,但是我觉得这样很有特色很好看,日本也是这样,不像国内千篇一律的。同事说:可是很多都不够符合地震标准啊。我 。。。。。
关于工作的态度,我已经对欧洲的工作态度吐槽了一整年,当时主要对比是美国,现在又多了一个数据点。欧洲也有一些不错的人,但是整体态度太拉胯,让工作体验变得非常伤害生活满意度。亚洲和美西的态度还是我更习惯的。欧洲需要仔细选,远离太过大锅饭的地方。
Die with Zero 的影响下,在考虑如何最大化自己剩余年数的满意度,发现一个最大的缺憾就是我并不知道如何享受生活,前面的大半辈子只有在疲于奔命,想放缓但是又害怕脑子坏掉。这位同龄的同事也是类似的人生 life stage 智商完全在线,我觉得IQ比我略高,按硅谷标准不见得多出类拔萃,但是却能找到我一直渴求但是没找到点的 WLB,一周多的时间,我彻底 surrender 了自己的偏好和选择,给了对方一个机会彻底来 show me how you live your life - no need to negotiate, just make the call for the both of us, you decide, I follow. 这位同事是 2-3 个月才加入我组的,之前简短见过一次面,一起开过一些会,谈不上熟悉。所以也算让自己跳出舒适区的做法。
抵达的第一天都jet lag的要死,就到处逛逛,尽量别睡着,争取倒时差了。可能本来我们俩都觉得逛几小时然后就得回旅馆躺下了,但是的确都不困。于是从早上 8 点一起到处逛一直到半夜 12 点回 hotel,整整黏在一起 16 小时,一起逛街,几乎一直不停的说话。从前遇到的同事全都是浮于表面的客气谈话,或者无关痛痒的小问题,但是跟这位同事不知道为什么就非常契合,一边走走看看一边就越聊越深入,我记得晚上 8-9 点在小摊上边走边吃的时候,谈的就是选择做无娃家庭的感悟,和财富自由的退休生活如何计划之类的话题了。
被同事带领,看了一下当地的 LGBT+ scene,同事说没想到这么 open,其实也就是一片 bar 连在一起,大家闹哄哄的一起喝酒聊天,彩虹旗挂的很正大光明,没有任何躲躲藏藏。也被科普了一下其他城市并不都如此。可能我之前只在大城市呆着,还以为到处都像 P-town, capitol hill 和 castro。
走街串巷的,发现只要用心挑选,仍然可以在遍地美食遍地诱惑的情况下,顿顿eat out 但是仍然可以吃的非常健康。白天努力工作,晚上仍然可以有非常充实有趣的生活,不一定要hit 网红店,找一个两个兴趣点,展开探索,比如同事的兴趣点是 single origin pour over coffee and gay bar 。于是我跟着一路走过来,终于明确的尝出不同咖啡的不同味道, yes I can now tell a difference 只是根据条件,我仍然可以选择 turn on and off 要不要挑剔咖啡 - 只一个workday简单的caffeine boost 还是 小确幸。但是对这位同事来说这不是一个选择,能享受的地方就要享受。I respect that.
同事还讲起自己狗的故事,也是从shelter领的mix,养了 10 几年后得了癌症就put down了。同事在一周多时间内多次讲起这件事。我们断断续续讨论了commitment 和 handle loss。我的狗养了 2 年了,最近一年带到欧洲,造成很大的不便。我也是养之前非常害怕 loss,曾经很多年因为害怕将来最终的失去而不愿意投入精力去养任何活物。在同事第 N 次讲到自己狗的故事,最终如何决定put her down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哭了,因为想到自家的狗,完全绷不住。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Deep down 我还是希望保持一定的距离,毕竟 this person reports directly to me, 我也不知道什么距离是 ok 的距离。并且我也更喜欢自己一个人通过写下来来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仍然选择没有去 reveal 很多关于自己的生活细节,在听别人故事的时候,自己只是在心里过了一下自己的故事,但是并没有说出来。同事表示我问了很多很好的问题,引人思考,我想我只是把我自己在考虑的问题问出来而已。于是也学到了一种拉进距离的谈话方式。奇妙的点在于,其实我并不需要reveal the same amount of details for the other person to feel close to me. 也有意开始 practice empathic listening,开始问一些how does that make you feel的问题,basically acting like a chatbot。我的learning 是:这么做并不会觉得emotionally taxing - 可以自己选择 take in 多少信息,允许多少内容真正sink in (当然程度不好掌握)。这种问题也不是别人能张口就来,在沉默思考的时候也想想自己的答案也觉得像是对话的一部分,所以我也并不觉得对话 one sided by me acting like a therapist. 中途有一天晚上散步的谈话是约好的谈工作,于是put on my manager hat,明显感觉到自己switch on a different mode 引导谈话的方式改变了,那种状态自己就会觉得比较心累。因为这种工作中的 coaching / listening conversation 目的性很强(需要帮助对方 vent 一下然后快速离开负面情绪,尽快减少干扰,回到工作状态)。
我想我找到了下一阶段的打开方式:
我想增加travel,每次试图安排一些1:1的时间,聊聊各种各样的问题,还稍微unstructured, 我不需要 reveal 关于自己的太多,只需要把自己在思考的问题问出来,安静听别人的回答,practice 一些 empathetic listening 就可以从中得到我自己希望得到的 connection. 我愿意在于人对话中 reveal 的内容基本止于我提出的问题,因为这些的确代表了我最近在思考的东西。因为目的是真心希望看见别人如何生活,别人如何体验这个事件,并不需要加入太多“我”。我想着是目前我感觉safe的connection, and this is fine. I am very OK saving 全部分享欲 到豆瓣。
Show me your world, I may not show mine, and that's OK.
写完后果然感觉能处理自己情绪了,可以file away 然后崭新的态度面对下周。
世界这么大,我正在看 ----------------------------------------------...
雪地里的水煮蛋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