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海边看日出
我愿意称之为一场追逐太阳的旅程。
在最后离开的那一天,在听了一晚上飞机的起落之后,沿着夜色打车前往海边,看一场日出。日出有这么好看吗?是的,日出并没有想象地那么蓬勃。每一天的日升月落,年复一年,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可想要的,就是一种难以言说的证明?证明我来过?证明我做过某一件事?无论如何,隐约看到黝黑山峦弥漫着团团云气时,心中不由得一喜,哇,又见着了三亚不同姿态。
越发肯定,日不日出并不绝对重要,可贵的是奔跑的那种心情,似乎很久没有体会那种快乐了。说矫情也好,就是望着东边映在屋后天空的斑斓,心里雀跃又紧张,害怕还未到海边,太阳已经升起。于是踩着高跟鞋在巷道里飞奔,声音在还未醒来的巷道里激荡。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内心无比纯粹地心跳,像一面空镜,只盛着那片光,只想着追逐。
它真的没有多好看。见过的山南的每一场黄昏,都磅礴绚丽。所以,奔至海边的那一刻,望见一片宁静的深海,“噢,是这样。”是的,是这样,它本身就是如此这样。是我怀揣一种期待,但一点也不曾失望。先是我的内心终归有了奔跑的波澜,再者,让人再次确认无论何处的生活,就是如此稀松平常。深邃的海,两三只漂浮作业的船,出海的船猛地冲上沙滩停泊,船夫拉出今早的渔获,头也不回地离开沙滩……一言难尽,此处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最为恰切。
日出还在山那一边梳妆酝酿,海边一片沉静。唯有海浪荡着沙滩岸边。试着闭上眼去数一数海浪的形态,数到第三种声音,就忘记了第一种声音的样子……天气预报说今天多云,山边的红晕闪过一阵又消散了,只剩无息的烟蓝,我以为今天的日出就这样了。可是听听海浪的声音也是好的,再有,我已经奔跑过了,这种奔跑的心情足以让我慰藉一段日子了。
沙滩上散步的人中,有一对头发花白的夫妇。妻子站在前边优雅地走着,丈夫微微弯腰拿着手机在一旁为妻子摄影。这么久了,仍然耐心地为妻子照相吗?许是见我一人,这对夫妇询问我能否为他们摄一段影,我欣然答应。于是他们沿着日出的方向朝我走来,又从我身边走过,朝着日出的方向走去。望着他们的背影,我很想说,两位可以走得再近些。本想着再来一段,又觉麻烦,最后作罢。
在搬着小凳子在海边发呆的时刻,山那边给了人惊喜。原本隐没的红晕又开始在半空中绚烂,山际在一片清明之中悄悄冒出彤红太阳的弧线,是一轮周边没有任何杂质的日出,她升起是那么温柔,悄无声息,可以清楚望见她柔和的轮廓。她温柔到你可以直视她而不畏惧,温柔到眼眶模糊,笔尖泛酸。等到光芒万丈的时候,太阳已经离开山头些许距离了。海边拍照的人多了起来,幸好太阳在人头顶,谁都挡不住……
那一刻,“追逐太阳”这类的概念就更加清晰地呈现在我的脑海里了。可不是吗?从阴冷的内地去到温暖的海岛,沿着日光的脚步一路往南。离开阴雨天,去赶上海边一场晴朗天气里的日落,都是在追逐一场阳光。
“祛魅”这个词最近经常跳至脑海,去到一个地方之前,不自觉对其充满了期待,以至于打开车门的一瞬间,同行的伙伴脱口而出感慨道:“这和照片上的不一样啊。”是的,那种神秘而美好的期待到真正抵达的那一刻落空了,心中不免有些失落。这种经历多了,对很多的事物就会失去新鲜感和好奇感。还有就是各种媒介地发展,让人们能够轻易地了解到更多陌生的事物。无论是太容易,或者太早地揭开面纱,那种未知的美感从感官上就好像变了味了。所以,也会有人由衷地感慨: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快乐起来了。
这种情感,不止一个人在某个时刻有过吧。在知道自己无法改变外界的时候,如何在“千篇一律”的日子中寻出些况味来,就是我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了。而最受用的,便是转变心境,换一种目光去看待事物了。
旅行之于我,是在寻觅一种心情,激发日渐钝化的感知。由此来看,见过什么不是最重要,重要的,仍然是看待事物的目光。当去到一个地方,我还是会有一种极力想要发现美的冲动,好像只有这样才不辜负自己来一趟。所以一开始刻意为之:为了发现而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令人紧张的刻意就消减了下去,自然而然就好了。而就在这种时刻,那些思索蓬勃而出,肆意流淌。
比如,我想起初中老师教我朗诵,朗诵的诗篇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初中时候的我根本就没有思索为什么是“从明天起”,后来不知何时感受到了诗人写作时的深重,或者诗歌本身不止我想象得那么温暖,那是处于何种情境下的自振呀。当我们需要下定决心做某事时,潜台词是这件事情于己而言或许还有些许困难。无论是彼时的诗人还是极力寻美的我,皆是如此。从我去发现美的事情而言,则是还需要放松,进入到一个更加松弛的状态。
又如,看夕阳在海中投下一道光影,想起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恩,残阳铺水是感受到了,这是小学时期背诵的一首古诗,却从来不曾细究过江上黄昏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或者说从来没有用语言描述出来。再有就是瑟瑟和红的位置没搞清楚,这一半一半是横着的呢还是竖着的呢?我想这根据诗人所占的位置而决定。海上观日落自然有这种感受,离夕阳近的那一片海域,似乎是在火热燃烧,而远离夕阳的那一片水域,是静谧的深蓝。
我罗列近段时间我对声音感知,一开始钟楼的声音,海风的声音,海浪的声音,鸡鸣鹅叫,小牛哞哞,在赶路的琼海听到青蛙蛐蛐在草丛里欢唱,旅社里感受海风吹响椰树的声音,在陵水听了一整晚由远及近的声音,在三亚听深夜凌晨飞机起落的声音……乐音噪音,在我生活的周围都是有的吧,为什么我感受不到乐音了呢?当他们回归我的听阈,心生感激。
我喜欢我的脑海里被这类似的,远离自身生活的事物所填满,虽然有一些它一直在我身边,没有被发现。当我出走时,这类事物就更频繁地涌入我的脑海,我想,这是我旅行的意义。
所以有一天在海边的小店呆了大半天,看几页书,翻翻手机,望望大海,听听海风,太阳从我的头顶挪到了海上,又慢慢沉入了海里。我想跳入海里,沿着太阳光的方向游去,似乎就能陷入她宽广温柔的怀。
店里进进出出打卡的人有许多,我依然在人群中,我需要在人群中感知一些人气,但不能太聒噪。而一些独独属于个人的理解在我脑海里飘荡,每一小段意象,都有着对万物的感知。由是不再觉得空无一物,一种幸福感翩然而生。
第二天,去到同样的地方,看了一场日出,太阳出来,变得炫目,躲进楼宇的阴影里,坐在阶梯上继续看海听风,海风抚遍全身。
无所事事,也不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