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租房史
一口气看完《请回答,1988》后,先是感动了好几天,但紧接着是怀疑,进而想到,于我而言,电视剧里展现出的双门洞,其实是一个乌托邦。因为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和睦友善的邻里关系,有一两个好邻居是有的,但一个巷口的邻居们都如此关系紧密,甚而完全融入到彼此的生活琐事,乃至人生大事中,是绝对没有过的。
不过,有这种感觉,很大原因是因为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家就一直在城市里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简而言之,我们家一直以来都是租房生活的。
这就不得不回忆一下我们家的租房史。
自打我记事以来,我们家就是租房住的。爸爸妈妈都是农村人,结婚后进城讨生活,不知为何他们没有选择进厂打工,而是选择了做小生意,很可能是因为当时家里有个长辈已经在城里做生意了,所以很自然地去投奔他。那么住哪里?当然是租房了。所以他们在城里的租房史是从我和我弟出生前就开始的。
而我记得的我们家最先租的房子,是一个三室一厅里的一间卧室,我们一家几口人蜗居在那里。房东是一个老太太,姓郭。这么多年了,我竟还记得她的姓,是因为这位郭老奶奶性格十分古怪,而她有一个十分厉害的女儿,是当地一个片区的工商局副局长,我们家能在附近的一个菜市场用便宜的租金租得一个摊位,就是仰仗了这位女儿。也因此,我妈妈非常能容忍这位郭老奶奶的各种怪脾气。比如,很多次,明明是这位老奶奶自己没冲厕所然后破口大骂的时候,我妈会首先站出来骂我。好在我妈事后会跟我解释,说我们在人家住,她女儿还帮了我们忙,我只能先骂你。
在这个地方,我们家应该是度过了艰难又快乐的时光。因为我爸那时候是肺气肿和支气管炎,吃了很多药都吃不好,还花了很多钱,挣的钱基本都送给医院了。至今我还记得,在那个逼仄的小屋子里,我爸从白色的药瓶里倒出一把药,仰脖吞下。但也就在这个地方,我弟出生了,我妈的生育任务算是完成了。我出生的时候,因为早产了两个月,先天不足,需要在暖箱里住一个礼拜,但是这笔钱需要我奶奶出,爸妈没那么多钱。我奶当时说的是:一个女孩子,花那么多钱干什么?随她吧。还好我奶听我爸爸的话,我爸说:我要。意思是他要这个孩子。然后我奶奶出了钱,我得以存活。所以三年后我弟出生了,我妈可算松了口气。
我弟出生后,我们家就搬离了那个地方。据我妈说,我弟出生了,他们才打算在城市扎根下来,以前是打算混不下去就回农村,回去种田也不是不可以。所以那时候他们做生意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干五天活就歇五天,干嘛呢?就到处玩,还照照片,所以我小时候留下了大量的照片,而我弟的照片就少得可怜了。
但是我弟的到来,激发了我妈的野心,他们打算存钱,甚至买房了。但是要到遥远的十五年(估算的)后,他们才有能力拿着毕生的积蓄和借来的八万块钱在这座城市里买了一套二手房,那时候我已经上高中了。而在这中间的漫长时光里,我们家都在城市里“流浪”。爸爸骑着一辆人力三轮车拉着我们全部的家当,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我妈骑自行车跟着,我和我弟就坐在一堆半新不旧的行李中。
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会搬家,可能是房东涨房价?也可能是做生意的需要?记得很小的时候,我还很期待搬家呢,因为每次搬到“新家”后,我就又可以整理我的家当了,主要是书桌和书。
印象最深的出租房有两处。一处是在一个二层小楼的下面,房东是一个爱打麻将的阿姨,院子里还有一口井,平时洗衣服用的是水井里的水,我们家衣服主要是我洗,所以我和这口井很熟,夏天的时候,井里总是会有一两个西瓜。
这个爱打麻将的阿姨有一个爱唱卡拉OK的儿子,而且就在二楼唱,所以我每天写作业的时候,总是有音乐伴奏。我妈跟阿姨委婉提过几次,但是这儿子没有听过哪怕一次,他什么事没有,每天就是唱,还有交不同的女朋友。一开始我觉得无所谓,但随着学业的加重,我有点急了,本来脑子就不聪明,每天听着音乐,更解不出题了。我很想鼓起勇气跟那个叔叔说说,但直到我们家搬离那个地方,我也没说。
所以说,真的会有像双门洞里那么好的邻居吗?
但是后来我们家搬的地方就更绝了,院里住了一位年轻的母亲,她什么事也没有,每天就是骂孩子,声音尖利,能刺破耳膜。可能她年轻吧,我妈说了她好几次,大概是带孩子也不能这么带啊。但是她还是一如既往,每天傍晚准时开演“骂孩子”节目,满院三百六十度立体音环绕直播。有的时候也能听出来她一开始是在极力压低嗓音的,但是无奈她管不住孩子,孩子哭,她就吼,直到孩子嗓子哭哑了,她也吼累了,才能消停下来。但这个时候,通常我也困了。
所以,在那个时候,我学会了早上起来写作业,每天放学回家先睡觉,凌晨爬起来写作业。当然了,有时候能起得来,有的时候起不来,那作业怎么办?只好找同学借鉴一下了。
在如此聒噪的环境下,我历经了中考。没考上省示范,让我很遗憾,一度怀疑自己自己的智商。但现在想来,能考上一个市师范高中,总算自己还不算太笨吧。
对了,这处出租屋还是平房,我妈打算搬过来,是因为可以花廉价的租金就能租下两间连在一起的房间,这样我就可以有单独的空间学习了。但是,平房啊,没有空调,夏天那个热啊。夏天的时候,几乎每天晚上都会热醒,然后洗个冷水脸再睡。
上高二的时候,我们家终于买房了。买房的经过很是艰辛,因为钱不够,所以选择的空间就很小。爸妈每天凌晨起来做生意,做一天,然后晚上去中介那里看。最后确定了一套二手房子。
在一个夏天的傍晚,我爸说,带你去新房看看吧。我和我爸一人骑一辆自行车,我爸领着我朝新房的方向去。我对新房唯一的想象就是“大”,在想象中它应该很大,像电视里那样,家里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个房间,书房就不奢望有了,那种的应该需要很多钱。但是到了我就很失望了,原来是一套两室一厅啊,我可以有一间房,我弟呢,我妈把客厅隔断了一个小间,他就可以做“厅长”了。但我当时什么也没说,说出来就太不懂事了,但现在还记得当时的心境。
但是我在这个家住了一年就上大学了,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弟就住我的房,我回来过寒暑假,他就继续做“厅长”。
这个不大的房子让我爸妈借了八万块钱,买了房子固然高兴,但接下来就是要还债了。我妈开玩笑,说我们家四口人,正好一人还两万,我弟还当真了,愁了好几天。我妈说,骗你的哦,还真让你还啊。
但是这八万块钱让爸妈愁了好几年,我和我弟都上大学后,他们两个人在家,每天中午只烧一个菜,通常就是青菜豆腐,早晚就是稀饭和面条。我爸实在熬不住了,才问我妈,能不能炖点汤给他喝。我妈就笑话他,这么大还馋嘴呢。然后我和我弟回来,就当笑话说给我们听。
忘了过了几年,总算还清债务了。期间经受了几次较大的压力,让我妈觉得与其找亲戚借钱不如从银行借。可能因为当时大家都没什么钱吧,所以有两个很亲的亲戚在说好的还款日期之前,就催我妈还钱,说家里有急用,其实根本不是。我妈明明也知道,但也就急了,只好说加大利息。记得有一年过年,我爸在胸口揣了鼓鼓囊囊的一叠钱去一个亲戚家还钱,说这是最后一笔债了,还说给他们加了利息,省的说我们不守信用。我要是借钱的亲戚,绝对不会要多的利息,但那亲戚居然就要了。
所以,直到现在,我也对所谓的亲戚,没有什么好感。不说雪中送炭吧,还雪上加霜。倒是我妈的一个同学,当时我妈说要借钱,她二话不说就借了,我妈有了钱之后,第一个就还给她,说毕竟是同学不是亲戚,意思是亲疏不同,先还同学的。但是那个阿姨还不要,说她暂时不用钱,可以先缓缓。
不过这都是往事了,身处其间的时候,其实不觉得有多苦。只是现在想来真是觉得后怕——好险我和我弟都考上了大学,我们家族里孩子都考上大学的,就我们一家呢。好险我爸后来身体好了也能干活挣钱。现在我弟也买了新房了,虽然有房贷压力,但是和那时候相比,已经是好了太多了。
所以,人还是要看看往昔,看到尽管现实中有那么多的压力和无奈,但是自己跟自己比,还是在慢慢变好的,同时也发现,尽管从前过的不算太好,但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幸存者。那么,就继续坚定地走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