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一群人的命运
早上看到一句让人醍醐灌顶的话。你选择在哪一座城市发展就决定了你一生的轨迹。一瞬间几乎汗毛林立但也不得不承认说得实在太对。人的大致命运虽都为生老病死。但是这过程中的微调却会全然让我们的人生拥有不一样的色彩。环境决定人。一个热带地区的人的命运会和寒冷地区的人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会具象到对于光的感知,影响人的性格,形成特定的生活习惯,甚至与人交往的方式。每一个人都是一粒种子。出生地是我们的原产地,但不同的生长环境却能够造就它成长后的造型色彩健康与否。植物还是那个品种,但若那不同地区的对比可见其差别甚大。
出生在上海,生长在上海,工作在上海,但其实上海未必是最适合我将我潜能发挥出来的地方。经由这句话我想着,如果我生活在京都,那么感受的是四季轮转,古老传统。每周可能都会去逛寺庙。会被京都寺庙的街头标语所感染,会习惯泡居酒屋,会喜欢上听他们清脆的红灯声,以及公车报站音。每天会去鸭川边散步。人会变得温柔。
但我在上海我爱上的是花钱探店,逛美术馆,在咖啡馆小坐,逛街购物。它没有不好,但却会让我觉得内心不那么温柔。季节转化上海的温度骤变,忽冷忽热,就好像显现了城市的另一幅面貌,它有它尖锐犀利的一面。精致却让人紧张的一面。
我想起那些放弃家乡山水进城市的人,他们背井离乡其实不仅仅是远离家乡故土,更是在远离父辈们的生活方式。而我追寻的似乎恰恰相反。但是对于一个上海人来说,中国其他地区的田园风光和人文塑造又隔了一层,唯有京都是比较合适的去处。我喜欢这座城既有城市生活的便利也有乡村的趣味和人文的温柔。它在我心里如同梦境,带人回到安宁的,未裂变与分化的时代。那是一个人踏入社会之前,沾染职场文化之前的本真。随着踏入社会的时间增长,这座城市的灵魂就会愈加紧扣每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的灵魂中。就像一句言说性别意识非常著名的一段话:你不是天生就是女性,你是在社会习俗的影响下逐渐变为一个社会定义的女性的。这句话也同样适合在一座城市待久的我。我原本不知自己是上海人,但时间越久,这座城市的标签在我身上体现得就越明显。我是被上海化的。
34岁的年纪,这一年好像渐渐感受到自己摆脱了少女时代的幼稚情节。好像看到了生命之后的长度,想要为将来做打算,为将来规划。
我想要画一些画,做成产品,不断售卖。
我想要存钱装修自己的小房子,拥有完整的自我空间。
我想要父母健康,一家三口享受天伦之乐,让他们感受爱,并且让原生家庭的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我想要换一个新的工作努力存钱,让自己的财富增长。
想要有一些专注和擅长的兴趣不断发展,渐渐深入生活,改变生活,哪一天可以让我足够安心放弃工作获得时间的无涯。
35岁快要到了。我希望自己嫁一个人正好喜欢的人,他温柔善良有才气。一起打造一个越来越温馨的家,财富值也上好几个台阶。然后想象自己40岁的时候改造自己人生的顶层设计。我可以不在上海。我可以在美国在日本,在香港,让我这个品种的种子撒往更适合自己生长的地方。
我有了真正自己的事业而不再是工作。自由的灵活安排时间做自己想要做的一切。画画、写作、写字、看书、料理、带自己出去玩,带爸妈到处旅游~
粗略的算算,这样的生活可能非得我的身价在千万以上才能得以实现。
不要仅仅靠努力靠自己还要学会杠杆。撬动我生命的那根杠杆在哪里?第一次是老房子拆迁,直接的受益。让我们家改善了居住条件。撬动我生命的第二根杠杆在哪里?何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