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库哈斯
闲话库哈斯
原创大明 阿猫有柴
发表于北京
手机阅读
地主俞挺在书中用了三页纸来说库哈斯,其中还有一页放的是老头的个人照和大裤衩。他最喜欢在世建筑师是卒姆托和妹岛,离世的是密斯和康,对库哈斯的评价是没有造型的能力。他简单承认库哈斯解放了建筑界的思想,发现和建构“形状”也似乎不是那么重要。Diagram足够强大,再加上直觉和艺术天分,按照地主的说法,结果就是“有时成功,有时失败”,然后,“终将出局”。
在CAFA系列讲座中,库哈斯自己先放了一张图,图中同样“分析”了约90年代开始在中国地区实践的相关内容的纪录,表格的核心信息“黑灰两色“在我看来特别有趣的回应了地主说的这“有的成功,有的失败”。讲座接下来展示的内容如果单从画面感来讲就更为有趣,乍眼一看,“失败”实在理所当然,如果再小气一点讲,甚至有挑衅的嫌疑 —— 到底怎么想的能设计出来这样的东西?


CCTV,也就是大裤衩,就戳在那儿。用周榕老师的话说,“它以如此不同的姿态强势进入国贸地区,进入北京首都的画面里,十几年过去了,这份不同和强势,依旧独领风骚“。(大概的意思)末了周榕老师也委婉的表达了,别的,似乎就不那么对劲。还补了一嘴,你看台北演艺中心,就又对劲儿了。70多岁的库哈斯在视频里,对“大裤衩”的叫法依然表示了抗议,对TPAC被称为“皮蛋豆腐”倒是满脸笑意。这是2022年,距离他获得普里兹克奖已经过去20多年。
我自己的话刚开始对库哈斯产生印象并不是大裤衩,毕竟2008年的时候我只是园林专业刚毕业且在奥运盛事之前离开了北京,他只是“某国外著名建筑师”而已。多年后曾经就职的建筑事务所老板和库哈斯亲如兄弟,但2011年我回京时,事务所风向全不在此。是2014年,在清华风硕建筑学的课堂上头一次对库哈斯产生深刻印象的是《癫狂的纽约》中的插图,说了啥记不得了只记得满身香水味的张利教授和进门时潇洒的身影。
《癫狂的纽约》是库哈斯1978年的作品,那个年头里库哈斯在AA当老师,“没有作品但思想膨胀”。2015年的时候由唐克扬老师翻译第一次出版,2022年才被大龄闲散的我因为工作需要翻出来重新阅读,这一读也读出许多乐趣来。我想起了更闲的时候看的纽约华尔街的纪录片,那一堵荷兰人建的“墙”,同样出身荷兰的库哈斯是否也有这种“中国人看日本人一样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优越感?想到了马男波杰克里当时因为过于荒诞不经完全看不下去的Tod的“乐园”那一集,和书中那些真实的乐园与废墟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那份荒诞的拥挤和笑意放到真人脸上更让人起鸡皮疙瘩。



马楠波杰克第二季第二集,看过的小伙伴举个爪啊


《癫狂的纽约》中P100和P117插图,“乐园”诞生和废墟在我看来都好像很遥远且不真实:原来别人的乐园已经在狂欢中建立又倒塌了一波又一波,我去年才去了中国第一个Disney Land :)

库哈斯是真的和很多人不一样。肯定包括称他“只是3D艺术家”的地主,也许还包括据地主说“求婚被拒”的扎哈。不可否认库哈斯和他们一样,也一直都都画着我等凡人看不懂的“马列维奇模样”的分析图,会画和能懂这类图纸的人真的在我看来真是一群高不可攀的天生设计师们。“不明觉厉”说的就是这种感觉,虽然看不懂,但知道你很牛逼。

库哈斯作品里展示北京鸟巢附近的设计研究,这画风用“不作就不会死”来说是不是很贴切?图片来自微信文章:扎哈《我的马列维奇》
但即使这样,库哈斯仍旧极具启发性,不似赖特古灵精怪的自然,也不是康的神性与世俗,可能是库哈斯在东南亚出身的经历,也可能是他从记者半路转向建筑,他的研究比作品更能带给普通人“触动”。看他拍的照片听他的演讲都可以给人一种“一以贯之“的整体感,当然他的这一贯的量级,从作品深度、广度、数量和影响力各方面来讲,都不是一般人可以相提并论的,去刷一刷OMA的官网,光WORK一栏感觉完全可以是一位大好青年的建筑理论Master选题。说到这,是否觉得这“有时候行,有时候不行”虽然听起来像个笑话,即使行了的时候也能引发巨大争议这个事儿,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来得了的。正常点的追求,还是做一个“差不多就行,最好一直都行”的设计师吧。
做人是不是也是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