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学术研究女主播,在研究些什么
质化研究者的天职之一便是共情。
在我第一次进入直播间时,一只火箭从屏幕的底部腾空而起,穿过一位年轻女孩惊喜的脸庞。她穿着一件白色的连衣裙,头上扎着夸张的兔耳朵,脸颊微红。当火箭腾空而起时,她用双手捂住嘴,瞪大了眼睛,露出上天眷顾般的惊喜,口红特效却因此而被映在了纤细的手背上。
礼物想必价值不菲。我怀着好奇心,从列表中搜罗了一翻,发现这一特效的价格是一千元人民币。不得不承认,在那一刹那,我无法产生任何的共情。
不过,质化研究者的嗅觉让我确信,共情不过是时间问题。对我而言,田野工作的乐趣大抵也在于此:走出象牙塔,与那些可能本来不会产生交集的人们相遇。在这一点上,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群岛与秀场直播的虚拟房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共情的第一要义,便是抵挡住直觉中的种种“不可思议”,通过生活细节的抽丝剥茧,理解事情究竟“何以至此”。
社会学家霍华德·贝克尔的话一直陪我走过了许多田野经历: “当研究者发现某些难以理解的举动,以至于心中唯一的念头就是‘他们一定是疯了才会这样’时,我们最好假设,这种看似疯狂的行为其实是有其道理的,然后我们就去找为什么会有道理。”
从最初在直播间内感到的一次次“出乎意料”,再到最后种种的“情理之中”,我不过是又一次完成了这个过程。
不过,在这一切发生之前,我必须找到一个位置,以足够平视的角度来面对即将发生的一切,并回答一个关键的问题:我该如何进入到她们的世界?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