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基鱼塘珠三角

桑基鱼塘是珠江三角州地区民众首创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科学耕作养殖方式。它通过挖深鱼塘、垫高基田、塘基植桑、塘内养鱼等手段,将种桑、养蚕、养鱼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补短,形成良性循环,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了经济效益,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珠三角历史上第一圈桑基鱼塘形成于南海西樵山,也就是说,西樵山是珠三角桑基鱼塘的发源地。
桑基鱼塘作为珠三角地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形式,因其生产上形成良性的循环、水陆资源相结合而出名,这与珠三角一带的自然禀赋密不可分。

珠三角地区是由东、西、北三江汇合冲积而成的肥沃大平原,它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是盛产蚕桑、塘鱼、甘蔗的重要基地。这里交通便利,河网密布,桑基鱼塘交错其间,自然条件优越。但在唐宋以前,珠三角不少部分地区因地势低洼,常闹洪涝灾害,水患严重威胁着生产和人民生活。唐宋时期,因北方连年战乱而南迁的中原人,带着丰富的中原、江南农耕水利生产经验,有一部分经过珠玑巷来到珠三角流域围垦耕种,繁衍生息。他们与当地居民一起,修建桑园围,在珠三角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因地制宜地将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饲养淡水鱼。同时又将泥土覆盖在鱼塘四周成基,减轻水患。这样一来,池塘养鱼的区域不断扩大。到明初,以南海九江和顺德陈村为中心的基塘养鱼生产地带已经形成,既较好地解决了低洼地积水内涝的问题,又充分利用了低洼地发展生产。
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的桑园围,地跨今天的佛山的南海与顺德两区,是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的区域性水利工程和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因种植大片桑树而得名。后来经过多次修筑完善,逐渐形成基围、河涌、窦闸三位一体的灌溉体系,集围垦、灌溉、防洪、抗旱、交通、运输、养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桑园围内形成的“桑基鱼塘”的生产生活模式,通过堤围、河涌、窦闸灌排,开发洼地、河滩,改造水塘养鱼,塘边植桑养蚕。这样,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珠三角地区的蚕桑生产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已有种桑、育蚕、丝织等生产活动。蚕桑的养植推动了丝织业的发展。唐代的广州已是著名的通商口岸,海内外商人纷纷来广州进行贸易活动,贩运绢丝。当时珠三角地区已是“田稻再熟,桑蚕五收”的景况。
在长期种桑养蚕的实践中,这一带的农民发现养蚕的蚕沙(蚕粪)是很好的养鱼饲料。随着种桑养蚕日益增多,蚕沙量多,塘鱼的饲料也多,淡水鱼业越来越发达,桑基鱼塘这种特殊生产方式逐渐形成,并很快传到三角洲各地。各地居民纷纷以“农桑养蚕为业”,甚至出现了“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的高潮。广东成为全国生产丝和丝织品最主要的省份之一,线纱、牛郎绸、五丝、八丝、云缎、光缎等丝织品享誉海内外。明清学者屈大均中用“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诗句来描述这一景观。
鸦片战争以后,新式缫丝技术输入国内,缫丝工业迅速发展,反地过来又推动了蚕桑业的发展和生丝大量出口。南海、顺德等县部分地区,桑基鱼塘面积再次扩大,并成为有桑塘无稻田的地区。直至20世纪初,珠三角桑基鱼塘仍在继续发展之中。
佛山的桑基鱼塘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全盛,面积达100万多亩,约占珠三角桑基鱼塘一半,可谓全民皆桑,全国无一地区可比。1930年代,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工商业凋零,市场停滞,丝织品销路锐减,导致珠三角的生丝价格狂跌,外销量不断下降。1938年生丝外销量仅及1922年的五分之一。相应地,珠三角的桑基鱼塘面积大大缩小,逐渐被蔗基鱼塘代替。新中国成立后,桑基鱼塘面积逐渐缩小。到了上世纪80-90年代,随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集体经济实力下降,“桑基鱼塘”的循环耕作方式不再适合个体家庭。而珠三角经济在改革班中腾飞,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桑基鱼塘”的农业模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曾几何时,桑基鱼塘构成了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主要特色。而桑园围的发展历程,不仅是珠三角地区水利发展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中国东部经济区拓展和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的重要见证。桑园围入选为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桑基鱼塘这种生产模式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是人类改造自然的重要成果。可以说,没有昔日的“桑基鱼塘”,就不会有如今富饶的珠三角。

超然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肇庆阅江楼:北伐铁军诞生的地方 (1人喜欢)
- 长洲岛上的孙中山纪念碑
- 文塔似笔立深井
- 源于玄武信仰的北帝庙
- 古庙犹传呐喊声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