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百年:德国表现主义(1919~1926)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电影工业在国际上的地位较低,虽然也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当时德国的二千家电影院大多放映法国、美国、意大利及丹麦的电影,虽然美国与法国很快就禁止上演德国影片,但德国却没有足够的条件来禁止美法影片,因为那样德国境内电影院就会片源不足了。
为了打击进口片,提高竞争力,以及生产官方政治宣传片的需要,德国政府自1916年起开始支持电影工业,全面禁止进口外片,只有中立国丹麦除外,因为该国电影工业与德国息息相关。结果,德国电影产量迅速增加,制片公司的数量也从1911年的十多家小公司,猛增到1918年的131家。但是,政府仍然鼓励这些公司合并为联合企业。
当时,战争在德国国内并不受欢迎,尤其是在1917年俄国革命之后反战声浪更加激烈,广泛的罢工浪潮与反战请愿在1916~1917年的冬天纷纷出现。政府为了宣扬战争思想,开拍战争宣传片,还于1917年末与德意志银行合作,将一些公司合并起来组成了一家强大的乌发公司(UFA)。虽然乌发公司有政治上的保守意图,但它不但迅速操控了整个德国市场,同时也极大影响了战后的国际电影市场。
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乌发公司得以有能力聚集超级专业人才,并且建造了全欧洲设备最好的制片厂。这些制片厂后来还吸引了不少外国电影导演加入,例如年轻时的希区柯克。20年代德国还同其他国家的电影公司合作拍片,此举有助于将德国影片的风格推广到国外。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军事政宣片逐渐减产。虽然主流商业电影与喜剧片仍然盛行,但是整个德国电影工业主要集中生产三种影片类型:一种是在国际上受欢迎的系列冒险片,融合狡猾的间谍、精明的侦探和异国情调在内;另一种是性题材影片,大部分是在所谓性教育的幌子下处理同性恋或嫖娼等题材;第三种是乌发公司模仿战前意大利的历史题材电影。
最后这种历史题材影片使乌发公司在票房上大获成功。虽然美国、英国及法国对德国电影抱有偏见并仍然加以限制,乌发公司最终仍然闯入了国际市场。1919年9月刘别谦的《杜巴莱夫人》在柏林的乌发公司广场大影院隆重上映,这是一部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史诗片。这部影片让德国电影重新开启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在美国它以《热情》(Passion)为片名发行并受到广泛欢迎,同时在欧洲各国影评界也受到了一致好评。尽管它在法国遭到冷遇,法国政府认为这是一部反法宣传片,首映被故意推后,但是这部影片却赢得了很高的票房。刘别谦的历史题材片从此在其他国家大受欢迎,1923年他甚至成为第一位被聘到好莱坞的德国导演。
此时有一些小公司仍然独立制片,其中一个就是埃立克·庞茂的德克拉公司。1919年,这家公司启用了两位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卡尔·梅育和汉斯·雅诺维支共同编写的剧本,这两个年轻人希望他们的电影能以一种不同寻常的风格出现,因此特地聘请了三位设计师参加影片的制作,这就是赫尔曼·伐尔姆、华尔特·雪曼和华尔特·罗里希,这三位画家最后认为这部影片必须以表现主义风格出现。作为一个先锋派运动,表现主义首先于1910年出现在绘画领域,后来很快影响到戏剧、文学和建筑。而电影公司的老板之所以采用它,原因在于认为这在国际市场上会是个大卖点。
当制作费低廉的《卡里加里博士》于1920年先在柏林,后在美国、法国及其他国家造成连续轰动后,由于该片的成功使得许多其他表现主义风格的影片纷纷跟进,结果就形成了所谓的表现主义电影运动,并且持续了好几年时间。
《卡里加里博士》和其他表现主义影片大获成功,使德国的一批先锋派导演得以留在电影工业体系之中。一些实验电影艺术家也开始拍摄抽象电影,例如艾格林的《对角线交响乐》(1923),或者受到世界艺术潮流达达主义影响的某些影片,如汉斯·里希特的《早餐前的鬼魂》(1928)。大公司如乌发,以及其他小公司也都纷纷投资这些表现主义风格的影片,因为它们可以与美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事实上,在20年代中期,一批最优秀的德国电影已被公认为跻身于世界最佳影片之列。
作为这场运动开端的影片《卡里加里博士》,同时也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这部影片的设计师之一伐尔姆宣称:“电影的画面应当像绘画作品一样。”这部影片极端风格化的影像,确实像一幅幅表现主义绘画或木刻版画作品一样。同法国印象主义电影相比较,法国电影的风格主要体现在摄影和剪接,而德国表现主义则主要依靠场面调度。为了达到表现主义的目的,形状被用扭曲或夸大的手法处理,演员则常常装扮好后在镜头前缓慢迂回地走来走去。最重要的是所有场面调度的元素都是以图形的方式彼此互动,由此构成整个画面。与其说是人物存在于场景之中,还不如说人物作为视觉因素与整个场景融合为一。在一个“风格化”的森林里,舍扎尔这个角色的身体似乎也被肢解,他的身体和高举的双手就像树干和延伸的树枝一样。
在《卡里加里博土》影片中,采用表现主义风格主要是为了呈现一个疯子眼中的世界,所以观众看到的就是主角看到的。影片中场景的叙事功能,在主人公随着卡里加里博士走进疯人院时,变得更加明显。当他停下来环顾四周时,他正站在一个院子的中央,从地面到周围墙壁都布满了如放射线形状的黑白相间的图案,影片中的世界正是主人公心中世界的反射。
稍后,当表现主义已经成为被普遍接受的风格,导演们也不再将它作为精神病患者眼中的世界,相反,表现主义风格常常被用来制造幻想片或恐怖片的景观(如1924年的《蜡人馆》和1922年的《吸血鬼诺斯费拉杜》,或者史诗片,如1924年的《尼伯龙根》)。有一些表现主义影片主要依靠布景设计师,因而,在德国那个时期的电影制片厂里,美术设计师收入很高,甚至常常在电影广告中被提到。
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了表现主义运动的没落。在20年代初期,德国国内的通货膨胀使出口商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将影片卖到国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表现主义影片的拍摄,并且导致进口影片数量下降。但是,1924年的美国道维斯经济援助计划巩固了德国的经济,使得更多外国影片得以进口,使德国电影业面临着将近十年时间没有经历过的竞争局面。而表现主义影片的预算却节节升高,最后两部表现主义的大片是1926年茂瑙的《浮士德》和弗立茨·朗格的《大都会》,它们的巨额开支使乌发公司的财务更加困难,促使了艾力克·庞茂辞职到美国碰运气,也带走一群工作人员到好莱坞去发展。茂瑙在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德国电影《浮士德》之后也离开了德国。一些主要演员和摄影师也去了好莱坞。弗立茨·朗格虽然留了下来,但在1927年《大都会》首映之后,他因被指责为豪华浪费愤而辞职,并组建了自己的制片公司,他后期默片的风格也因之转变。1933年当纳粹逐渐开始掌握政权时,他也离开了德国。
1924年之后,由于与进口好莱坞影片的激烈竞争,使得有些德国电影也开始模仿美国剧情片,结果削弱与淡化了德国影片中这种独特的表现主义风格特点。因此,到了1927年,表现主义作为一个运动趋于结束。然而,正如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所言,表现主义倾向仍然在许多20年代末期的影片中残存着,甚至在30年代的影片如朗格的《M》(《可诅咒的人》)(1930)和《马布斯博士的遗嘱》(1932)中仍留有痕迹。此外,由于不少德国电影工作者转到美国,也使得好莱坞电影具有了某些表现主义倾向,一些恐怖片如《科学怪人之子》(1939)与黑色电影的影片中,也采用了不少表现主义手法的场景布置及灯光配置。所以,虽然德国表现主义作为一个运动仅仅持续了大约七年时间,但是,表现主义电影风格的影响却从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