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极限
语言的表达力是有限的。所有能悟到自然或世界真理的人,全都无法靠语言描述本身来言明这些真理,只有转而求其次,靠各种寓言或明喻/暗喻来借喻言理。尚未寻到真理的人,往往会困在明暗喻所用的文字本身,不晓得其实奥妙不在文字,而在其所描述的关系里。
任何语言,剖析到底,最终都会聚焦到有限数量的语义词根上。中文就是众所周知的部首偏旁。如果能学通部首偏旁,汉字的语义理解就会有较高的准确度。反之,如果省略了偏旁部首意义的学习,单靠文字、词组学习中文,对字词的语义理解很多时候只能够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地。比如说,很多常见的字、词的语义,如“不”,“是”,“就”,“好”,“行”,到底在说的是什么,细究深想,恐怕很难说得出来。
这种情况,如果不学习其他语言,是很难意识到这一点的。因为我们已经熟悉了母语的用词模块,尤其是中文的常用词,习以为常之后,很多已经不是单个名词或动词或形容词了,而是被修饰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了,却很难注意到。
在英文来讲,英文的最小语义元是字母,而不是词根,更不是单词。每一个英文字母,如中文的偏旁部首一样是有代表意义的。就如同,a,代表的就是单位大小的某个事物/事物量,而非代表数量上的“一”的意思。
带着这样的理解再看所有的a构词,就会知道为何She is a teacher.这句话中文只能是她是位老师,而绝不是“她是一位老师”。有“一”无“一”,似乎不打紧,其实本质含义的理解上相差很远。因为以“一”的视角理解a就不会明白不定冠词a/an的使用规律。同样,也无法分清almost senven o'clock中al的所表示的那种一下子马上就快七点的时间刷地飞过的感觉,也无法体会plastic和plastical这种词缀微不同背后所代表的事物类型的差异。同样,deal中那种一笔“购销”,一下就处理掉的利索劲也不容易注意到。就连act也是借着a来体现出“动了一整下”的那种整体、连续的单位量动感。如打一下,跑一下,看一看,洗一洗等(这里的一表示的单位量而非绝对的数量)。
同样,at就是表示某过程一下到了某个点(此及t字母本意为goodness。所以,goodness如果是“好”的意思,好到底是什么意思就可能会得到点启发了)。也更容易区分at和in为何在某些类似的句子中用其中一个而不用另外一个了。例如,My wife works part-time in the local supermarket。My wife’s gotten a part-time job at the local supermarket. 这样理解下来,就对所有a有关的词就会有一个一致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对其抽象义的把握,一旦悟透,就对其在不同的场景中的具体意义变化能有对应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