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潭日记160:不一样的清官
琥珀潭日记160:不一样的清官
晏弘
水至清,则无鱼;水至浊,浑水摸鱼。鱼水之喻,不是三言两语了事的。一滴污水能使清流变混,一滴清水难使浊流变清,量变如此,质变呢?污水引导沉淀可用、化腐朽为神奇,清水偏执可能死水一潭、臭气熏天。历史上,清官公正廉洁、除暴安良、为民请命,向来受百姓尊重、敬仰,但也有一些所谓清官道貌岸然,自比尧舜,沾沾自喜,误入歧途,甚至打着“清正廉明”的幌子,行“草菅人命”之事,何止啼笑皆非,简直恨之入骨!
魏末晋初“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有个堂弟叫王衍,喜欢吹牛、说书,他鄙视钱财,甚至不讲“钱”这个字,叫“阿堵物”,是个夸夸其谈的清官,“信口雌黄”、“狡兔三窟”的典故都源自他。他视做官为游戏,逃脱责任,有人上门骂他,他能沉住气,慢悠悠地说:“白眼儿终于发作了吧”。若遇上急性子,真恨不得上前一拳头揍死他。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讲了一个故事:有位官员昂然而入冥府,声称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水,无愧鬼神,阎王不无讥讽地笑道:“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阎王说:“公一生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舜典》云‘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此官一时局促不安,锋棱顿减。
这位“清官”官相十足,会打官腔,自以为是,令人哂笑。视“只饮一杯水”为清官,无时无处不明哲保身,那么“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反问得妙啊!纪晓岚借阎王之口,欲杀“清官”之歪风邪气。
《老残游记》中写了几位“清官”,有位拒绝贿赂、刚愎自用、办案武断的清官,叫刚弼,倚仗不送钱、不要钱、不受贿,一味臆测断案,枉杀诸多好人,他审讯贾家十三条人命案时,将“送月饼”的魏氏父女打入大牢,魏氏管家“病急乱投医”差人向刚弼送银票“捞人”,刚弼自忖魏氏“月饼下毒”是谋财,而行贿乃欲掩其罪,认定魏氏父女必是杀人凶手无疑,严刑逼供,魏女为了父亲免受酷刑,含冤认罪,而刚弼更逼迫她说出伙同她一起行凶的奸夫,“想当然”铸成骇人听闻的冤狱。张宫保,另一位貌似贤良的“清官”,表面上礼贤下士、求才若渴,实则黑白不分、糊涂昏庸,不进行实地考察,错误采纳史钧甫的治河建议,废济阳以下民埝,退守大堤,导致两岸十几万生灵遭殃。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评说:“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眼所见,不知凡几矣。”如此“清官”,就该谴责,就该群起而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