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量过五千的我,想说什么
这小半辈子,电影都没离开过我,从录影带末期,到电视时代,再到vcd,dvd的光碟时代,到现在的网络时代,电影一直在我的人生中充当重要角色。在刚到2000部的时候,我就在想,原来我已经看了这么多的电影,但是下一个一千部一定不好达到吧,但去年2022,我已经达到4000多部,最终于2023年1月19日达成了五千部成就,其中因为随手标注的原因,包含少量的剧和动画,但并不影响我已成为一位观影“小佬”。 有人问过我,看这么多电影有用吗?我的回答是:“看电影没有什么作用,但是看得多了,肯定会比看得少的自己有更多的变化,为什么不当做一种积累,在自己观看到一定量的时候看看自己有了什么改变?我就想知道自己五千部观影量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如果不去做,那肯定不会有看见目标的那一天。”回想这个问题,现在的我已经把读书看电影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在此我要做个总结,分几个小节来总结自己的观影心得,留作纪念。 一.我是如何与电影结缘的 电影对我来说是一种“最初就在做”的事情,很多人都说:爱上电影总得有个契机吧!但实际上电影这位“伙伴”总是在某个瞬间,某个镜头,某个表演,某个人物,去感动一个人,提醒一个人,让他决心做出改变,或者开始过一种新的美好生活。它没有所谓的契机,就让一个人正式去关注它,而是一种和每个人同时存在,一起长大的东西。 而真正把电影作为一辈子的爱好,就得从高三一模的前一天晚上说起,那天很幸运,奥斯卡比往年来的稍晚了一些,我本来准备第二天的考试,但是中途喝水经过电视机的时候,看见了电影频道正在进行奥斯卡的直播,我一下子被颁奖时所展现的摄影镜头,表演风格,服装设计吸引住了,一直站在那里看到了大半夜,第二天的考试也砸了。 但那是我此生最难忘的夜晚之一,让我明白了一部电影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观看,而且都是有意义、有美感的,电影的镜头,服装,台词,色彩,都是有讲究的。于是高考完我开始真真正正用心、用感性、用理解去看电影。先从那一届奥斯卡的获奖电影开始看起,紧接着是欧洲的获奖电影,后来在微博论坛等地方找了很多发电影的博主,发什么我就看什么,到现在,我的观影量也正是进入5000大关。 二.我对看电影的想法 电影对我来说,分为三种,一种是戏味足的电影,一种是感觉好的电影,还有一种是可供娱乐的电影。 戏味足的电影,就是镜头里表达的内容和每一场戏都值得品味的电影。比如无间道,百看不厌,每场戏都值得品味,还有马丁·斯科塞斯的爱尔兰人,科波拉的教父,以及动画电影攻壳机动队等等,其中的细节和镜头可以反复琢磨。 感觉好的电影,概念就比较模糊,它们有可能因为镜头画面感觉好,配乐很有灵魂,调色很舒服,角色很亮眼,就成为我喜欢的作品,即便该作品可能整体来看并不算佳作,但人毕竟脱离不了感性,感觉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看的电影太多,个人top10真不好选出来,但这份榜单里肯定有一部叫春假的电影,这部电影评分不高,故事内容像是老美惯用的迷乱青春题材,但是迷幻的画面,和skrillex的配乐,以及迷茫错乱的情绪,给当时正值青春的我很大共鸣,喜欢上颓废迷幻风的感觉。所以这部影片抛开了故事内容,剪辑叙事等大众观影的标准,给我很好的感觉,就喜欢它。类似的电影还有亡命驾驶,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等。 最后一种,可供娱乐的作品,也是我看得最多的,毕竟我也是俗人一个,也是一个中二男,幻想男,动作科幻大片必然是我首选项,大众能叫得上名字的此类作品我基本都观看过,我去电影院也只选择特效大片,买上imax场,通过视听的效果,达到娱乐的满足。而且这类电影我还会回看,比如变形金刚,碟中谍,盗梦空间等,人需要“爽”,需要爽的时候,就回看那些精彩宏大的场面。 不过在娱乐类作品中,也有特殊的,就是b级片,铅黄片,cult片,这些电影我基本不会回看,除非是电影界的经典,但是我却很喜欢搜索并收藏此类作品,当做娱乐项目来观看。它们属于在电影爱好当中的特殊爱好了。 三.我如何选电影 我看电影很杂,没有固定最爱的类别,我不想装自己喜欢艺术片扮文艺青年,但是我看了很多艺术片,我也不想避讳自己爱看青涩和血浆。所以我总跟别人说我遇见什么看什么,但实际上,在想看电影的时候,也会有挑选的意识在里面。 要说最挑的,还是导演,毕竟演员会拍平庸的电影甚至烂片,但是优秀的导演很少出拉跨到离谱的电影,除非这个导演就是“偶尔的神”或者已经向资本低头开始摆烂。看导演,老片子的话,保罗·莱尼,希区柯克,梅尔维尔,费里尼,黑泽明,塔可夫斯基等(不知道大家对老片子的理解是什么,在我看来80以前都算老,默片时代算原始,可能跨度还挺大)中期的导演(89十年代)王家卫,李安,斯皮尔伯格,拉斯冯提尔,昆汀等。现在是当打之年的导演嘛,就看好维伦纽瓦,冈萨雷斯,欧蓉,马丁·麦克唐纳了。如果是这些导演的作品,我会毫不犹豫去看,如果有导演出新片,更是非常期待的。 很多人问我,我是怎么记住这些导演演员的,很多人会觉得真的喜欢电影,就记住了,实际上,从导演入手,会比较容易在脑海中建立一个电影的网络,因为和厉害的导演合作的,自然也是优秀的人,比如看一个导演的作品,感觉摄影很厉害,就可以了解一下这位摄影师,找他拍摄的电影看看,这样电影又会多看些。再比如服装设计,美术指导,配乐大师,往往他们的作品联系很强,多去看他们的作品,看得多了,自然能感受到每位艺术家的特点和长处。尤其是演员方面,当然会选演技好的,而且名导片子里的演员们,帅哥美女多,总会有我们喜欢的演员,去看他们更多的作品,这样一点点积累,喜欢的也会多去查资料也会多留意相关的新闻,跟电影有关的信息就印在脑子里了。 四.我是如何安排时间看电影的 我看电影,一般早上看一部,中午吃饭的时间看一部,晚上看一部,这样一天可以看三部电影,其他的时间看书,但有的时候因为别的事情,或是工作很忙,就只能选择一个时间段看电影。有人问过我,看这么多电影一定是时间多不需要工作吧,以前工作也有忙的时候,但选个时间段看电影不算难事,就算只有晚上看一部电影,一年300多天,也够多了。 早上的时候我会选择看铅黄,剥削,R级B级这类电影,刚睡醒看一看相对剧情硬核,画面有冲击的电影。中午我更多观看经典影片,比如埃里克·侯麦,罗西尼里,希区柯克等大导演的电影,在中午这样的缓冲时间观看,更有放松意味。晚上我会看新片,大片多一些,毕竟晚间是字幕组翻译出资源最常见的时间段,而且晚上看电影对我来说并非助眠,而是在即将休息前注入新鲜感的时间段,给疲惫的大脑一些活力,所以晚间看新的、爽的电影多一些。 五.观影量破五千后,有什么感觉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电影不好看了,太无聊,明明科技水平高了,但似乎没有进步。我在看了这么多年电影之后,发觉大部分看过的电影,都脱离不了丹哈蒙八步法。在这样的框架讲故事,不免会感觉重复性,即便特效制作再花哨,也感觉看不下去,就好像罗梅罗定律一样,丧尸的概念已经定型,无论怎么创作,只要是丧尸题材,就脱离不了框架,所以丧尸电影难出好作品,因为太老套路,能玩出来经典的已经被玩过了。实际上在叙事的框架下也同样如此,该玩的能玩的方式方法,基本都玩过了。很多导演想推陈出新,比如李安想用高帧的技术突破来推动动作大片的变革,可惜故事没有突破,感官的突破又怎么和叙事的重要性抗衡呢?双子杀手我会回看动作场面,但是不会回看整部电影,这就是特效的问题,不会有兴趣回看整部电影,怎么成为经典? 还有一些导演,压根不讲故事,纯通过想法表达,那么这类影片,在看的感受上会有新意,但很遗憾,表达的内容不清楚,内容方面观众也会感受不到。 现在的电影更多是作为爆款出现的,比如釜山行,完全就是很平庸的套路,只是亚洲很少完成度这么高的,表现力不错的丧尸题材,就成了神作。流浪地球同样是一个俗套的故事,只是打开了中国的科幻大门。这些电影不是说他们不好,相反,很有意义,有地区电影推动性,也有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但是对电影这种东西的整体来说,就没有意义了。现在人需要娱乐,而且沉浸在娱乐之中,只要能找点乐子,就会跟风。就算是西方电影,也开始扭扭捏捏,把人划分成一个一个群体,导致差异性越来越大。 前段时间有部安妮·海瑟薇主演的电影叫做女巫,改编自罗尔德·达尔的同名小说,被手部黏连残疾的运动员举报侮辱残疾人,因为女巫在电影中的爪子很像这种手部问题,这本书原著我读过,书中女巫的爪子就是这样描述的,基本一致,甚至退一万步说,如果不是这个新闻,我压根也不会把爪子和残疾两者想到一块,更不会去心中嘲笑到有手部问题的人。 现在观众内心已经从欣赏艺术,到欣赏敏感了,看见让人敏感的点,再表达出来,就仿佛出了一口气。我也不懂从电影中找气受,再去发声是为了什么。 所以我在后期更注重老片子,老经典的欣赏,因为这些电影,要么是类型的开创者,要么不拘泥于俗套,就算有的电影很沉闷很“无聊”,我也必须要看,把它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以后我的目标也是多欣赏老的电影,把光影艺术,综合艺术,返璞归真。 六.我的下一个目标 我的下一个目标就好大了,一万部。但因为书的进度缓慢(我不想把工具书教科书等标注),我希望先把书读到过千本,写一篇纪念过千阅读量的文章,再考虑万部电影,毕竟有的书实在是太厚了,还有的套装书只能标注一个,所以慢慢来,一个一个实现吧。不过,我觉得就算用二十年实现一万部,也够了。 还有人生终极目标,就是脑袋里装满东西离开这个世界,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