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蒂克发展史
爱情一直是文艺作品反复书写的主题,一则因为女性受众的市场,二则人本身有联结的内心需求。
没有客观数据,但是直观感受就是身边女性对于男性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并不是理性条件上的要求,而是做人方面。谁说是女性受思潮影响抬高了期望呢,为何不是男性的脚步跟不上。
二十世纪后期,珍妮斯•A. 拉德威研究了浪漫主义小说及其忠实的消费者,作者发现浪漫小说在1970和1980年代出现井喷发展,并从读者心理、父权制的体制以及社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时代明显不同了,22年的观感就是,这不会是上野千鹤子出版年吧,上野老师关于女性主义的书籍一本接一本的出版发行。大众的女性意识是跟上了,但发现有人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作为女权主义者该如何进行一段异性恋?
01 罗曼蒂克发展史
男女关系的演变是人类意识演变的一部分,是平等和个人意识形态在爱情领域的蔓延。爱情作为私人领域,也受到政治、经济等公共领域意识形态改变的影响。从历史来看,分野出现在中世纪之后,从宗教中解放出来的人类,伴随人权概念的提出,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19世纪资本主义的兴起,浪漫爱情作为文化理想而兴起。
男女关系的发展,爱情理念的进化,也遵循着演进的规律,发展、后退、迂回、再向前运动。

- 个体主义带来的浪漫爱情
如果从现代的爱情观念来看,浪漫爱情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十八世纪后期,一场文学上的浪漫主义运动极大地改变了爱情的形态。然而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并不成熟,没有掌握理性的重要性,因此日益受到攻击。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最大的影响在于捍卫了根本改变西方文化的人生观。浪漫主义是个体主义的,把个人看做是Ta自己的目的,是选择生活道路的自由代理。它认为人生主要不是由外部力量,而是由个人亲自选择的价值控制的。
虽然从浪漫主义时期至今,人们对浪漫的态度或许因时因人而异,但个体主义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值得商讨的就是我们对浪漫爱情应该持有怎样现实的看法或理念。一些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对爱情的认知、观念基本处于小修小补而不是大修大改的状态。即我们需要一种现实的浪漫主义。
- 浪漫爱情的觉醒和幻灭
科技会过时,但经典的文艺作品不会,因为人性不变。伊娃·易洛思在《爱,为什么痛?》一书中,举了包法利夫人作为爱情幻想破灭的例子,《包法利夫人》本质上是反浪漫主义的。
「有一部作品最完整地捕捉到了当代人对想象的忧虑,以及想象、小说、爱情和社会意愿之间复杂的关系,这本书就是《包法利夫人》:该书极为传神地描写了意识中充满各种想象爱情场景的一个典型现代人的悲惨下场,以及她想象中的爱情遭遇现实之后的宿命。少女时代的爱玛·包法利偷偷地阅读了许多小说,这些小说塑造了她对爱情的各种设想以及对奢华生活的梦想。」
因现实和想象不符而不满,当代的包法利夫人又有多少呢?
阿兰·德波顿说,「浪漫主义是爱的祸端。最强大的文化声音使我们付出巨大代价,树立起错误的期望。」
对浪漫爱情的批评,并不是浪漫爱情本身存在问题,而是存在错误的故事、错误的期望,我们需要更合理、更现实的浪漫爱情观。
- 对浪漫爱情的理解
后浪漫时代的爱情观是一种更现实、更成熟的理念。
纳撒尼尔·布兰登——反浪漫时代的浪漫爱情:也许对成功的浪漫关系最明确的一个要求就是,它必须建立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这是一种对待情侣的能力和意愿,要看到真实的对方,既看到缺点也看到美德,而不是以幻想进行恋爱。这是现实浪漫主义,不是童话浪漫主义。
阿兰·德波顿——后浪漫主义:“后浪漫主义”的概念不应意味着悲观或放弃爱情进展顺遂的希望。后浪漫主义在态度上对美好的爱情同样抱持热望,只是它在关于如何实现愿望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它更接近于成熟的爱。
「爱有其历史,而我们有时会不由自主地顺应它的潮流。」
02 文化自觉
生活在社会中需要一种文化自觉,这是社会学概念。「生活在某种文化中的人,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你要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怎么形成的,是如何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起作用的。但是,实践文化自觉是个非常艰难的过程。第一,你要有意识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不要认为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文化行为都是理所当然的。第二,要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对原有文化进行取舍。第三,要对新文化进行取舍。最后你会形成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哪些要遵守,哪些要改变。」
复旦社会学教授沈奕斐提出一个理论叫爱情脚本,简单说就是文化、规范在人身上的体现。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途径接触到了不同的爱情模板,从而对爱情产生了不一样的期待,导致了不同的行为。尤其在现代社会,不同人的观念发展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导致了个体差异明显。爱情脚本对每个人爱情实践的影响可能比想象中要大,你以为自己在做自主的选择,实际上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一套文化体系在影响你。
特别是处于深度的亲密关系中,差异、冲突在所难免,而看待差异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决定了一段关系能够走到哪里。最近关注的一些人文社科领域的主播或up主,基本都在强调亲密关系中对冲突的处理,在现代的复杂性下,人和人观点和想法越发多样,如果容忍不了差异,关系也不会有好的结局。文化自觉也有助于了解别人所拿的脚本,理解差异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实证研究表明,关系发展中存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感性占主导的阶段;第二阶段,价值观为主;第三阶段,分工和差异。文艺作品呈现的基本是第一阶段,刺激阶段才夺人眼球、感人肺腑,然而价值观和角色分工才是一段关系持久的保证。留下了最戏剧性的内容,而最考验处理关系能力的阶段缺乏展现。

03 爱情与自我价值感
爱,跟自我价值感分不开,我们需要另一个人来体验到自我,这也是关系存在的意义。我们的自我概念,是我们关系和所接受的反应与反馈造成的自我感觉。
爱情中的相似性跟心理可见性有关。布兰登提出心理可见性,跟镜中自我一样,我们需要体验到心理自我。对重大可见性的体验需要意识在相当程度上与我们自己的意识一致。越深层的关系需要跟越深层的自我一致,如是我们才会感受到自在。「有些人的意识与我们自己的意识是如此格格不入,以致他们所提供的镜子照出恐怖游乐园的暗室里被胡乱变形的映像。」
在过去社会发展较慢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比较稳定,爱情是获得不确定性和刺激性以及提升自我价值感的一种途径和体验。在自我价值感上,女性的自我价值来源途径也比较少。由此导致了女性容易把爱情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而现在爱情作为自我价值的确认已经可以通过事业来替代。
论爱情的情感能量:虽然现代很多人对爱感到失望,不入爱河,一路硕博,但爱确有其力量。「坠入情网能让人摆脱作为不起眼的凡人的感觉,激发独一无二的感觉并提升自我价值感」。笔者经验不足,只好引经据典,并结合跨学科的解释,说明爱情作为一种情感能量,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查找资料的时候也发现关于爱的能量,有从人体能量的角度来说明的,爱是一种能量物质,但似乎比较玄学,并未被科学界普遍接受,就见仁见智吧。
在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思看来,爱情力量跟认同有关。在当今这个社会价值感既不确定又不断被商榷的时代,爱情为认同提供了强有力的锚定点。如果说这还只是心理学的过程,私人过程中积累的情感能量可以变成我们可资利用的资源,从而变成一种社会资本,这是社会学的过程。「情感能量实际上指的是认同所带来的效应,在某一范畴所积累的认同被转移到其他范畴」。这样,自我价值就从私人的变成了公开的,从心理的变成了社会的。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被认同所带来的自尊。
想谈恋爱的人,不要因为怕被别人觉得“恋爱脑”而选择放弃。恋爱脑也只是这个时代的一个脚本。
Love moderately. Long love doth so.
Too swift arrives as tardy as too slow.
爱得适度,才能爱得长久。
欲速则不达。
爱情不是神话,但也不要神化。
参考资料:
纳撒尼尔·布兰登,《浪漫爱情的心理》
珍妮斯•A. 拉德威,《阅读浪漫小说:女性,父权制和通俗文学》
伊娃·易洛思,《爱,为什么痛?》
沈奕斐,《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 (一本容易被书名耽误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