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笔记
一、关于告别和独处
我其实一直以来都没有特别形单影只的时期。读书的时候不用说,同学里总会有几个要好的。然后恋爱、工作,期间一直和前任住一起。分手后过了一段时间,我搬去和好朋友一起住,到现在也有两年了。
但过年期间和朋友们聊天很多,隐约感觉到我现在交往密切的好朋友迟早会在某种意义上离开我,可能是地理意义上的离开,他们会离开北京回到家乡,也可能是社交意义上的淡化,他们会在北京结婚成家,把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家庭。其实不管哪种,都不是说我们从此就不再联系了,但却必定意味着我们的日常交集会骤降。
如果没有爱情的话,独处或许就是我的生活常态了。
二、关于家庭责任
前两年因为口罩原因室友单位不让出京,我就都留了下来陪室友,一直没回家过年。今年终于感受到了久违的节日家庭氛围,而自己眼看着马上要30了,于是开始思考起来我对这个家庭的责任。
其他都好说,我认为我没有义务必须实现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也没有义务必须生儿育女给家里传宗接代,但有一点是我必须考虑的,就是怎么给父母养老。他们身体健康当然是最最理想的,但如果遇上什么困难或者病痛,我希望我有能力可以帮他们,不管是在经济条件上还是社会关系上提供支持,或者最差的情况,我没啥出息的话,至少我希望我能陪在他们身边,给他们跑个腿陪个床。
这就意味着,要么我在外面混得好能把他们接来照顾,要么我离家近我可以很方便去家里照顾他们。我自认为我不是那种很有赚钱头脑且很拼命的人,不撞大运的话,命里大概率是发不了财的,所以这么一想,我未来换份离家近的工作竟然成了一种必然。
打拼这个词和我一直没什么关系,我懒且普通,向来觉得生活比较重要。因为通讯录身份,我也一直希望和家人保持距离,但如果我又同时想照顾父母养老的话,我就不得不努力起来挣一份好事业了。
这样的话,或许换一个城市定居置业会比在北京容易很多。
三、关于出柜
或许我也可以考虑回家工作,这个念头最近经常出现在我脑子里,可能是因为过年期间和谐的家庭氛围多少有触动到我。但我认真想了想,我回家工作的前提条件,一定是和家里人出柜成功。
如果一位性少数者期望获得一份圆满的爱情,他必须要通过“出柜-分化”习得真我,再以真我获得人际联系,从而让他们的爱情不会因掩饰而彻底隐形、不会因恐惧而没有社交支持、不会因刻板性别角色扮演而没有有效互动。
这是最近在豆瓣看到的一段话。我不擅长撒谎和演戏,对保持真我有很强的需求,所以我很认同这个观点。
如今很多人把传统当糟粕,是要淘汰的东西,但中国许多传统思想,是教人把「爱」放在更前面的。如果家人能做到把「爱」放在前面,那他们便会接受你。至少是先接受,再理解。
这是另一段白先勇的文字,我有被鼓励到。或许我应该做好心理准备,准备好随时在未来某个恰当的时机和家人出柜。希望那是一个我爸妈「爱」我的高光时刻。
四、关于人生阶段
以前的人生阶段是社会给我们划定的,读完小学读中学,读完中学读大学,读完大学读研或者工作,但是工作之后社会就不再给我们划定什么阶段了。再也没有像毕业一样的明确时间节点,要求我们工作干五年或者十年就要进入下一个阶段。
高中的时候觉得一个月后的毕业是很远的,因为毕业之后我会进入另一个世界开启另一段人生,所以在大学开学前的时间就是我这个阶段全部的人生,哪怕一个月也是百分之百。但现在却觉得一两年后的分离很快就会来,仔细想了想,可能是因为我的人生长度已经被延伸到了死亡——我不会再有一个时间节点,节点一过我就会进入另一个世界、拥有另一段人生。所以身体健康的话一两年也不过是我余下人生的百分之几,转瞬即逝罢了。
因为没有一个目标在前头,所以这些年我虽然一直是干啥都很自由的状态,但时常也会感到迷茫没有方向。死亡实在太远了,还是应该给自己搞个目标,拉长一些自己对时间的感受也是好的。
五、关于未来
妈妈今天微信问我是不是考虑要在北京定居,是的话要努力准备买房。她说她不要求我在他们身边,能回家当然更好,但如果不回的话,希望我能在北京买房落户,这样我心里更踏实,幸福感能得到提升。她还说:
我们尊重你自己的选择。
我有点感动,好在我最近想得挺多,对未来有了一个大致的设想,正好可以用来回复妈妈:
近几年我不考虑回来。如果就我自己的话,其实没什么一定要在北京或者哪个城市定下来的念头,但过年回家我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改变,就是会考虑你和老爸年纪大了之后的事情。我的想法是妹妹上大学之后我肯定要和你们离得近一些,要么是我在外面有能力可以搞份事业出来,能接你们来我的城市住,要么是去离家里近一些的地方工作,我可以随时照顾到你们。
如果要定个期限的话,我觉得就2030年吧,那个时候我36,年纪还不算很大,到时候看我自己混得怎么样,如果还是不温不火的话我就看看家附近的城市有没有好的机会,就回家了。
当然还有一些没想好的事,比如感情,比如出柜,比如孩子。不过慢慢想吧,咱就是说,也不能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是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