仑头炮台相关
仑头,古之正字“崙頭”,是海珠区官洲街辖下的一条自然村。

与高楼林立的市区不同,仑头村被“南肺”广州市生态果园保护区包围,村内绿化面积相当高,且村南拥有悠长的河岸线,与官洲岛隔江相对,视野开阔,风景极好。



一、战略地位
从地理位置来看,仑头位于广州的东南角,并非河道口要塞,甚至也不在两条主航道上。

所谓的两条主航道,即今之所谓前航道和后航道。因长洲岛将入省城广州的省河分成了南北两路,以水路进出广州就有了南北两条路线,北路经猎德和二沙岛直达城中心(下图蓝线),即前航道;南路经新造、大黄滘口北上白鹅潭(下图黄线),即后航道。理论上船只进出广州都会走这两条主航道,然而珠江河网复杂多分支,如果船的吨位不是特别大,其实还可以抄近路,经新洲、仑头、沥滘水道入后航道(下图白线)。所以从战略地位来说,仑头虽非要冲,却是南路的一个分支,不可不防。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仑头这条普通的自然村,也曾有驻兵,甚至设置了炮台。
二、仑头汛
1.最早反映出仑头有驻兵的是《廣東通省水道圖》,其制图年代为清嘉慶十七年(1812)至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之间(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林天人断代)。尽管这幅图的比例及方位有点主观,但图上清晰地标有“崙頭汛”(下图红圈处),“汛”即旧时军队驻防之地,其对应位置大约就在今仑头村附近。

2.清同治《番禺县志》(同治十年,1871年)更有具体记载:“崙頭汛兵四名 距本營一百五里 上至南亭汛十里” ,(清光绪时期一里=576米)。

也就是说,仑头最迟在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就设有兵防,尽管驻兵不多,只有四名,此时还尚未有炮台建置。
三、仑头炮台
目前我所能找到涉及仑头炮台的文字资料有《岭南杂事诗钞》( 1876,陈坤)、《外海内河诸炮台图说》(1841-1850,顾炳章)、清同治十年《番禺县志》(1871)三份,所记载的情况却并不完一致。
《外海内河诸炮台图说》记录了清道光二十一至三十年(1841-1850)广州外海内河防务的建设情况,是承修炮台的清官顾炳章在完工后上呈的文牍,最为详细及专业,见于《道光间广东防务未刊文牍六种》(1994 王洁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1959)等书籍。
《岭南杂事诗钞》(清光绪二年,1876)是清代学者陈坤,记录秦代到清代岭南地区多方面情况的一部文学著作,其中卷二的“海分三路”中提及了仑头炮台,见于《岭南杂事诗钞笺证》(2014 陈坤 吴永章)、《番禺河南小志》(民国 黄任恒)等书籍。
应注意的是,陈坤曾著《虎门炮台图说》(清同治十二年,1873)一书,书中的炮台情况翻录自顾炳章炮台施工期间的炮台资料。即陈坤所收集的是炮台尚未改建完毕时的情况,比竣工后《外海内河诸炮台图说》所记录的还要早(判定详见黄利平《清代民国广州城防、江防与海防炮台研究》12-13页)。

因此,尽管就成文年份来看,《外海内河诸炮台图说》是最早的,但据具体内容来说,陈坤所掌握的资料更靠前,也可信。现按先后顺序分述如下:
1. 陈坤的《岭南杂事诗钞》卷二“海分三路”中记有:
“崙頭土臺東南北三座 新建 共安礟三十六位”。
在其他历史记载中,仑头炮台均只有东台、南台两个,实际安炮数量也未与三十六位相符。如前述,陈坤所记录的是炮台尚未改建完毕时的情况,所以这大概可看作是仑头炮台的建置计划,未必已全部实施。
另,陈坤紧接着记录了其他炮台的情况,如“南石頭大崗背土臺一座 新建……大黃滘新臺一座……又土臺一座 新建未設炮位”。南石头土台新建于清道光二十一(1841)年;大黄滘新建土台即沙腰台,于清道光二十三(1843)年完工,文中说其“新建未設炮位”,即其时为1843年以前。由此可将陈坤这份资料的具体年份收窄至清道光二十一至二十三年(1841-1843)间。

《岭南杂事诗钞笺证》139页
2.顾炳章的《外海内河诸炮台图说》图文并茂,清晰地记录了仑头炮台的地理位置、建设规模及管辖等级:




东台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八月(1842)竣工,安炮十八位,建兵房十五间,药局一间。
南土台与东台相隔里许(清一里=576米),原已有六个土墩,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八月(1844)添建土墩九个(共十五个),并建官厅一间,兵房六间。
这里透露出几个信息:
一、东台无官厅,南台无药局(即火药存放室),若各自独立为炮台,其设置均不完备。幸好两台相距不过六百米,可互通有无。这样的设置很明显是将两台视为同一炮台防御系统来考虑的。
二、由“原築土墪六個並無官廳兵房……”一句可知,早于清道光二十四年仑头南台已存在。只是如上所述,南台作为东台辅助土墩,视为同一炮台防御系统,故而并未被记录。所以《广州城防史迹调查与研究》(2022 李克义)中,编者将仑头南台判定为建于1844年是不准确的。
三、注意文中提到南台的炮是“將東台後面所存大小鐵礟十四位移貯此台內……”。仑头的河岸是东西向的斜线,北靠山南面河,东南两台均坐西向东,很明显攻击的目标是自东顺河而入的船只。所谓的“东台后面”,实际应该是东台的西北方,很可能是指原计划中的“北台”。若在北方设炮台,则炮位必然靠内陆(很可能选址在崩岗,取高位),以当时的大炮射程基本发挥不了作用。所以后来改变计划,撤掉北台(很可能还未安炮,故说“存”),将原北台的炮全部安到更贴近河岸线的南台。这就进一步印证陈坤的资料是早期的施工计划,也解释了为什么开始的时候说仑头有东、南、北三座炮台,后来却只有东、南两座。

3.清同治《番禺县志》载:
“曰崙頭 土礟臺二座 分東西臺 在崙頭村頭 距省四十里 安礟三十八位”。

这里明确记载了仑头砲台有两座,但是分东、西两台,而非东、南台。是否又另新建一座西台呢?显然不是。对照地形图,前所谓的南台,其实位于东台的西南方。在原计划中有东、南、北三台时,东台西面有两座砲台,一是西北的北台,二是西南的南台,若定名为西台会有歧义,很容易造成混淆。且主观感觉上第三座砲台在东台、北台前,即更靠南,所以说是“南台”更直观。而撤掉北台后,东台西面只有南台,改称“西台”会更明确,毕竟南面是水。

另外,对比前述三分资料,炮位总数量无一相同,不排除有错录,但更有可能是各时期的添改工程导致。
4.在清同治《番禺县志》同一页之后有附记:
“謹按咸豐七年夷變……其餘各礟臺俱多焚燬……”。
咸丰七年(1857)除了大黄滘炮台,包括仑头炮台在内的其他炮台都已被焚毁,各护乡炮台也荒废了。同治三年(1864)瑞麟将军只修复了城北的各个炮台,其他炮台没有被修复。即,咸丰七年(1857),仑头炮台自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就被毁,后来也没有被修复。

仑头炮台停用,其一当然是因为“夷變”,即第二次鸦片战争被洋人焚毁这一直接原因。
其二则是“非扼要”,被焚毁但不在被修复之列,主观原因就是仑头本身的地理位置并非那么重要关键。 顾炳章早在《外海内河诸炮台图说》中就已经提到要削减仑头南台的炮位:“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奉查該台地非扼要擬留砲七位配(下文原佚)”。
其三是“沙淤涌浅不能行轮”这一客观原因,见于张之洞的《广东海图说》。

梳理以上资料可略为概览仑头汛/炮台的历史沿革,整合制表如下:

四、具体位置
说了半天,到底仑头炮台具体位置在哪里?现状如何?是否有遗迹呢?
1.仑头南台在穗石村?
黄利平前辈在研究穗石村炮台遗迹时曾提出,穗石村炮台遗址是“仑头南土墩”。其依据是遗址中的十五个土墩,及坐西向东的朝向,均与《外海内河诸炮台图说》中仑头南土墩的描述相符。

尽管细节相符,但对照方位描述,显然不符。《外海内河诸炮台图说》说:“查崙頭南土墪 南靣對河名南步鄉 河靣寬三十丈 西通崙頭村 東通長洲……” 即仑头南土墩南面与南步村隔河相望,西面是仑头村,东面是长洲岛。穗石炮台遗址在小谷围(金大学城)地块上,东北方是长洲岛,西北方是南步村,再远一点才是仑头村,南面隔河相望的是新造,完全对不上。

另,一幅名为《瀝滘水道沿岸官軍進剿洪兵地圖》(编号 F.O.931/1903)的舆图也可作为板上钉钉的有力证据。此图原为清代咸丰年间两广总督府等衙门用于镇压太平军的军事地图之一,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英军从所攻陷的两广总督衙门和广东巡抚衙门中掳走,现藏于英国国家档案馆。2009年,学者华林甫整理翻拍并集结成书出版,名为《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

此图的时间由龐百騰先生推定为19世纪50年代,图左上角清晰标出穗石炮台水师营、穗石汛水师营的名称及其位置,穗石炮台北靠深井岛,与今穗石村炮台遗址相符。

既然仑头南台不在穗石村,那在哪里呢?
2.仑头炮台在仑头东
或者仑头的战略地位真的不是那么重要,现存的大部分地图均没有标出仑头炮台,唯独在《廣州河南圍剿洪兵軍事地圖》(编号F.O.931/1911)中可见。
此图来源与上述《瀝滘水道沿岸官軍進剿洪兵地圖》一致,是“清军为进攻河南的新造、陈头附近‘贼船’、‘贼营’而绘制的军事舆图, 形成于广东洪兵围攻广州期间”;龐百騰先生推定此图时间为19世纪50年代。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郑永华,在《省河之南的鏖战——英国国家档案馆所藏两广洪兵起事舆图考释之二》(2007)一文中,与现存档案及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进一步考证出此图的具体时间及内容——“应形成于咸丰五年正月十八日到十九日间 ( 即1855年3月6日-7日) , 反映的是广东洪兵围攻广州之役后期清军与洪兵在河南殊死鏖战的情况”。

尽管此图比例主观,方向与现通用方向相反,下北上南左东右西,但不影响各个地点的位置示意。图中上部清晰地标出“崙頭鄉”、“崙頭砲台”、“崙頭海口”的名称及其位置。

此图非常关键,既明确地显示出仑头炮台在仑头村的东面,同时也表达出仑头炮台西面靠山的地形特点,与《外海内河诸炮台图说》的描述相符。

据《外海内河诸炮台图说》所描述的具体位置信息:仑头东台“坐西向東 東與深井相隔……西面靠山 陸路至崙頭村一里”;而南土墪“與崙頭東台相隔里許 南靣對河名南步鄉”,将《外海内河诸炮台图说》中的仑头东台、南土墩炮台图,按同方向在地形图上摆正,基本可直观地重现仑头东台、南台的的情况。

据《外海内河诸炮台图说》,东台“丈得砲台長二十六丈八尺 高七尺五寸” ,按清制(1丈=10尺,1尺=10寸,量地尺:1尺=34.5厘米)换算,即东台的直径为92.46米,高2.5875米,面积约6714平方米。对比今昔地图,东台、南台的位置在今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海事测绘中心内。


3.今貌
不难理解,基于地块权属的历史延续性,当年的军事设施用地今依然属公。此区域今被相关海事保障机构使用,如广东航标中心、广东省海事局海测大队等,并有驻军。《仑头村史》说:“军民关系密切,鱼水相依,像是一家人那样。

当然理论上这还是军事禁区,想要进去查看炮台遗迹有难度。现在仅能从南海航海保障的公众号看到一些内部办公和活动的照片。




或者沿着仑头的长堤边看看码头上的民船和军舰。











几年前去仑头食海鲜,看到岸边停泊的军舰有点奇怪,今终释疑。仑头炮台相关资料不多,略记于此,以备后查。
參考資料、 引用圖文的:
文献
《外海内河诸炮台图说》1841-1850顾炳章
《岭南杂事诗钞》1876 陈坤
《番禺县志》1871(同治十年)
《番禺河南小志》民国 黄任恒
《岭南杂事诗钞笺证》2014 陈坤 吴永章
《道光间广东防务未刊文牍六种》1994 王洁玉
《仑头村史》2002 张振金 沙文钟
《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2009 华林甫
《清代民国广州城防、江防与海防炮台研究》 黄利平2016
《广州城防史迹调查与研究》2022 李克义主编
仑头村(广东广州市海珠区官洲街道下辖村)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B%91%E5%A4%B4%E6%9D%91/54844?fr=aladdin
省河之南的鏖战——英国国家档案馆所藏两广洪兵起事舆图考释之二(2007)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707a828b3050b9d83e96756b19ae04e3318947a18e7f9386.html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