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伴侣,是对彼此负责,一起应对世俗的规则
2022年结束了,回顾这一年做了很多事,年初开始筹备婚礼,经历了漫长又忙碌的三四个月,五月份的婚礼圆满举行算是结束了上半年的忙碌。
每个女孩少女时期对自己的婚礼都是有梦幻的期待的,而我只是很小的时候有。再大一点的时候只对未来的那个另一半充满期待,对于婚礼以及婚礼所代表的仪式感却没有太高的期待。
关于结婚,和孙先生亲力亲为地进行了所有前前后后的筹备,每一个步骤、环节,从拍婚纱照、选婚纱、礼服、酒店、婚庆、婚车都尽心准备。过程顺利,结局圆满,但是在仪式结束的那一刹那也只不过是有一种一切忙碌终于结束的释然。
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原因,谁也没有提蜜月旅行的事,当然我们都心知肚明,或许这才是我们最感兴趣的事情,真正的属于两个人的时光。
我对于整个婚礼没有很多仪式感的触动,最大的感动大概就是孙先生坚持在婚礼上给我唱的那首《春风十里》。
不可否认的是:年轻一代都是恐惧结婚的,无论是身边依旧单身的朋友还是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恐婚恐育的言论。结婚之前大概每个人对于婚姻生活都是有恐惧的,因为未知的恐惧,不知道未来携手同行的那个人是怎样的,不知道未来会阴差阳错的过上哪种生活……
其实我也是有恐惧的,这种恐惧没有让我失掉对爱情的信念,但是却深刻的体现在我对婚礼仪式感的态度上。那些单身的时候在朋友圈活得风风火火,结婚后在朋友圈完全消失的朋友,也让我对婚姻产生莫名的恐慌。所以我在一直淡化婚礼仪式感带来的爱情仪式感的幻灭。婚纱照从拍到拿到手除了结婚前的婚礼请柬没发过任何社交平台、婚礼仪式也只发了一段孙先生的现场版献唱片段、前前后后的开心事麻烦事也不曾和其他人分享。
当时总觉得这样就能淡化这个巨大浮华仪式感对爱情产生的幻灭感。
后来,其实发现也还好。确实和婚前没什么太大的不同。我们就像两个天性相似的小孩,贪玩、自我、有那么多不靠谱……永远忠于当下的感受,不会过分依赖规划,无论是现实中的小事还是要一起面对的遥远未来。
看父母那代的人,结了婚好像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每天重复日复一日的生活。但目前看来好像婚姻是没什么固定标准的,至少对于我们年轻一代来说,没人逼迫我们结了婚就必须成为靠谱的大人。依旧不会做饭,网络上囿于厨房与爱的浪漫好像现实中也没有成为婚姻的必修课,极度依赖外卖和出去吃;空闲时间依旧泡咖啡馆、去城市边边角角打卡玩乐;说好一起早睡早起,却依旧熬不同程度晚的夜;一起应对两方家庭的人情世故,做该做的,不抵触不拒绝不附和;不做计划的奴隶,永远赶不上的电影开场、说变就变的出行计划、节日没提前预定餐厅只能去吃商场快餐的随意……
常常会自我安慰:那些无关紧要的不靠谱,不过是两个人一起对抗大人世界无聊的小把戏,把生活过得滴水不漏的圆满当然不难,但是那种局促感好像真的没必要。
好的伴侣,是对彼此负责,一起应对世俗的规则。除此之外的不开心都没有发生的必要。
近两年一直流行的所谓松弛感,是我的少女时代一直硬凹的人设,但是遇到孙先生以后好像才真正感受到所谓的松弛感,不好形容,但我确定我就是拥有。
很久以前看过杨澜的一篇文章,大概是说婚姻是一场肝胆相照的义气。当时觉得这句话好酷。后来有了伴侣才发现婚姻确实需要一些肝胆相照的义气,但生活里并不总是充满英雄梦想,也不总是需要携手闯关。更多的是,能够一起适应平庸生活的消磨,被生活的琐碎消磨掉的包括但又不仅限于的青春、个性、激情、新鲜感、对彼此的吸引与欣赏……那是年轻的时候我们引以为傲的自我,好的伴侣会让这些东西在岁月的消磨中保留一份不真切的轮廓。我们谁也无法保全年少时的自我,能够相互成全,保留一部分便是一种幸运。
我们都是世俗意义上很庸俗的人:没有过高的精神需求,追求字面意思的安逸享乐,趋附消费主义,看到别人精彩充实的朋友圈会心生羡慕的感叹,抓住所有空闲时间满足对生活的贪念……爱情只是我们相遇后最单纯的化学反应,但婚姻让我们成为彼此人生中最重要的盟友,往后余生一切荣耀和精彩都只与你息息相关。

-
星河鹭起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1-30 22: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