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日常(教堂的一些观察和随想)
今天上课时,悠莲突然跟我说她四岁的女儿今天上日托去了。
之前听老师说有人在给悠莲帮忙联系日托,但是过了一个多月也没有下文,后面老师说教堂里负责这项工作的人生病住院了。
是悠莲自己找的日托,早七点到晚上六点,每周五天,一周225刀,不便宜。 教堂里之前说帮忙联系的日托应该是免费或者半免费。
对一个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曾经生活中的社会环境,都几乎没有任何宗教影响的人来说,这里的教堂让我很新鲜,也补充了很多书本上未曾获知的认识和体验。
南卡的教堂随处可见, 有人烟处便有教堂。
除去其宗教的功能(宗教活动举行的场所和传播教义的载体),这里的教堂也全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世俗生活里,感觉更像是社会运转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由宗教慈善助人教义延申出来的很多经济和社会(可能公益性慈善性比较多)功能。比如教育(比如我上的esl课就在教堂里,据说很多教堂有免费或者收费非常便宜的日托和以宗教教育为主的假期班)。再比如帮助人们就业,一是教堂本身吸纳了很多的就业,我上课的教堂除了面向成人和儿童的ESL课程以外,还有一长排的办公室和几个会议室,人们在教堂上班工作,并雇佣了好几个清洁和在教堂厨房工作的人),二是,教堂里有人负责职业介绍,帮助人(感觉主要是面向新移民)找工作
教堂还是一个世俗生活中的公共空间和公共场所(大约和本雅明观察下的巴黎的游廊和咖啡馆像相类?)。 除了所我们熟知的葬礼和婚礼,很多其他的聚会和活动也都在教堂举行并由教堂组织, 比如本地的一个戒酒协会,每周的例会就设在教堂。
再比如捐赠和捐献和避难,这些功能在开始应该都是和宗教本身紧密相关,但是随着宗教活动的世俗化和日常化,宗教的色彩和限制逐渐褪去,普世的慈善性和助人性更多的彰显出来,教堂依据自己的力量在自己门外以及周边一些公共区域设立慈善箱,人们将食物和一些日用品放入,供有需要的人免费领取,以及在我上课的教堂外面铭牌上,赫然写着避难所的字样,告诉人们这里为人们提供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