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记98:朋友圈,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创业艰难,有人生就有人死。
孙策起兵之初,讨伐的主要对象是刘繇。倒不是说刘繇有多么劣迹斑斑,也不是说他跟孙策有多大仇,而是因为他是扬州刺史,手里有地盘,而且刘繇自己又是一个软柿子,这样的人不捏,捏谁去呢?
刘繇其实也是名士,刘姓宗室出身,伯父曾任职太尉,兄长刘岱为兖州刺史,是讨伐董卓的会盟诸侯之一。
当时天下大乱,刘繇本来在扬州避难避得好好的,但突然就被任命为了扬州刺史。刘繇和刘表颇为相似,两人都同样是天下名士,同样是刘姓宗亲,也都同样临危受命于地方。但刘繇却远没有刘表那么好的运气,他在扬州刺史任上干得实在是窝囊,被袁术一直挤兑不说,后来好不容易在江东立足,又被孙策给盯上了。自己不善征战,遇上的对手又那么强悍,刘繇简直被打得屁滚尿流。
当然,刘繇也不是没有过机会,小老乡太史慈就曾投奔于他,当时就有手下对刘繇建议说,可以让太史慈为大将,与孙策对抗。
太史慈年纪虽轻,但名声不小,最有名的事迹,是帮孔融解围。当时,孔融被黄巾贼围在城中,想派人出去向刘备求救,但除了太史慈,没有人敢去。而太史慈虽然粗人一个,却很会耍心眼:他第一天骑着马出城,射了两箭,然后回去了;第二天又如此,第三天、第四天依然如此......黄巾贼觉得这特么哪里来的一个神经病,时间一长,便再没有人搭理他。然后有一天,太史慈突然就不射箭了,他骑着马冲出了重围,随手还射杀了几个追击他的人,最终顺利地跑到了刘备那里。
刘备听闻来意,激动的下巴都要掉下来了:“孔北海还知道世上有我刘备这样一号小人物?!”——之后的故事,我们在前篇曾有提及,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刘繇按理说是知道太史慈的光荣事迹的,但面对任命太史慈为大将的举荐,他却连连摇头,说:NONONO!我要是用太史慈做大将,还不被许子将笑死!
......许子将是谁?
此人我们前篇也有写过。当然,没有看过也不要紧,我们在这里再简要介绍一二:
东汉末年,是名士的时代。那这些名士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要靠评的。谁来评呢?正是许子将(许劭,字子将,约公元150年——约公元195年)。许邵最为后世所熟知的评语,是: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刘繇这个理由,后世都当做笑话来看。这都什么时候了,他居然还怕许邵笑话他!而现实也很快对他这个愚蠢的决定做出了评判:此后不久,刘繇兵败,随即病死,从此如一缕青烟一般,消散在历史的尘埃里。
即使是对三国比较熟悉的读者,也并不一定听说过刘繇这个人。而本文提及此人,也并不是要发前人之所未见,想在刘繇身上翻出什么新花样来,只是想借着刘繇,来看一些人生的无奈与可悲。
刘繇对于许邵会笑话他的这种担心,让后人很是觉得看不起。如前文所述,这都什么时候了,刘繇居然还在考虑这些虚头巴脑的事。但其实,问题就在于此:被许邵笑话,并不是什么无关紧要的事,而是极为重要的事情。
为什么?当然是因为许邵的全球影响力。
曹操当年为了要许邵的一个评语,甚至于不惜于举刀威胁;而得到了许邵的话之后,又欢欣鼓舞而去,这足可见许邵在当时有多大的影响力。
被许邵说一句轻视的话,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很有可能你从此在圈子里就再也抬不起头了。
这就是刘繇的逻辑:我乃名士!打仗的胜败并不见得有那么的重要,但名士圈子却是我一辈子要混的地方,我怎么能在那个圈子里掉价呢!
所以,尽管任命太史慈为将,可能会改善战局,但对于刘繇而言,这远不如许邵的评价重要。这不是刘繇的智商出了问题,而是刘繇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实际约束。
而孙策就没有刘繇的这层顾虑,他不混名士圈,许邵就是把他骂得狗血淋头,他孙策也不care。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看出:面对同一场战争,双方领导人对战争的态度其实是截然不同的。
孙策的最大目的,就是赢;但刘繇的顾虑却更多,输赢当然很重要,但是其他的也很重要——甚至于,是更重要。什么叫“其他”呢?在本例中,就是你所处的社会关系,对你个人的约束。
我们还是举例来说:
有两家公司,A公司经营不善,每况愈下,人人忙于钻营,人浮于事。你在这样一家公司里,如果因为工作而加了一天班,那么别人会说:“那个傻叉居然在加班!”
而B公司则蒸蒸日上,业务繁忙。这时候,你要是每天准点下班,别人才会说:“那个傻逼居然都不加班!”
又比如:
现在闪婚闪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是,你只怕很少听说政府机关的公务员们有这种“真性情”的举动吧。难道他们就真的能很顺利的找到一生的真爱吗?
其实并不是,而是闪婚闪离这种事,不符合机关文化圈中的价值观。
所以很多时候,表面上看,你是有自由意志的,但其实,你一直在被你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所约束。
那这种约束的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是你会变成你所在的社会关系所要求的那种人。
简单一点来概括就是,保险公司的人都擅长于口若悬河;会计出身的人更容易斤斤计较;而xx之间,大部分都不把男女之间的那点事当做一回事。
再深究一层,你所在的公司若人浮于事,那么你也会变得拖拉懒散;但若贵公司运转高效,那么你是从来不会去读什么《高效能人士的XX个习惯》的。
《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曾经说过,我们最终都会被制度化。什么叫“制度化”?就是我们终将变成环境所要求的那种人。
就比如肖申克监狱里的老图书管理员,在坐了那么多年的牢以后,他竟然会觉得监狱是一个无比安全的所在,最终灵魂无法离开。但你若随便去问一个身边的人说:监狱是不是一个安全的港湾?只怕别人都会觉得你有病吧!
这就是“制度化”,威力以至于斯。
可是你再想想,我们是不是也被困在一座座自己的“肖申克监狱”里呢?它们看不到、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更可怕的,是我们有时候可能根本就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
轻蔑的嘲笑刘繇,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等到我们自己垂垂老矣的那一天,面对“为什么我会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终极拷问,我们真的能百思而有解吗?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
文字内容原创
转载请移步公号获取授权
谢绝未经授权转载
三国之前内容已归档入
微信公号“喻以流年”
不再搬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