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的青春回望:我们挣扎的岁月都在挣扎些什么
2023的一月伴随着新年的钟声中逐渐远去,流入记忆的黑洞,逐渐模糊,就像过去的2022、2021……,我总觉得好像在北京滑雪也没过去多远,但想想那已经是19年的元旦了,那一年我才24岁,Y先生还特意在西单给我买了个小金猪戴在手上。
岁月不居,二十多岁的迷茫伴着岁月的时光一晃而过,再抬头,好像自己的青春老去了一点,但自己还没有变成曾经理想的样子。在学信网上突然看到了自己本科入学、毕业、研究生入学、毕业的照片,那些隐入黑洞中的时光突然跃入眼帘。我和Y先生说,我感觉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本科看起来很单纯,毕业的样子也是一副傻傻的无畏的样子,而三年后考研的我眼里有光,但是如今的毕业照上总觉得那个笑容沉重了一点,而且我也觉得,自己心里现在变懦弱了不少,没有以前勇敢。Y先生说:因为看见了更大的世界,所以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
是啊,有幸在二十多岁的这几年,见识了很多很厉害的人。在我本科还没毕业的时候,学校就联系到了一个合作企业,派了一位技术大牛来给大家上课,他人很亲和,让大家喊他H哥。当时的我在现在看来,徒有一腔孤勇,其实在计算机领域只是刚刚站在门槛上的小白而已。我就觉得,H哥好厉害啊,所有让我害怕的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在他那里都不是问题,我什么时候才能变成他那样。
后来毕业了,进了一家小公司实习并转正。小公司是我现在对它的评价,因为当时的我不懂公司和公司竟然还有区别,只要拿到offer就觉得自己超棒了,所以啥也没想就去上班了。我甚至不懂这个公司到底是干啥的,反正招的是程序员就行。进去之后呢,对代码到底是在干吗这个问题,我大概过了大半年才开始理解,而未知是一种很大的折磨,可以想见,这种感觉有多么痛苦。在公司自然开始认识了一些比我大个好几岁甚至十来岁的程序员,我觉得这些人也真厉害,特别坐在我旁边的姐姐,毕业来公司五年了,那种游刃有余的淡定让我特别特别羡慕,我就想,哎,我什么时候才能变成她那样呀。
可是两年的时光,我一直很逃避,开源代码的体量太大了,一直没把架构和代码联系起来,细节上我搞不懂为什么会出bug,是因为我压根不懂它到底在干嘛,为什么要这么做。可是两年了,我已经变成了一个“老员工”,开始有新人来向我请教问题。当时的我怎么也琢磨不透,那些“老员工”是怎么伴随着时间获得成长的,上班的时候似乎并没有时间系统学习呀,于是我就辞职了,我决定去读研究生。
2019.3.4,我和Y先生相拥在北京火车站广场,梨花带雨。和这个相恋了三年多的大男孩第一次分开,我回到了合肥,开始了备考的生活。如果说哪段生活最充实最有成就感,那大概就是考研的日子了,它就像一座山,高度就在那,范围就在那,你只管爬就是了。我一直觉得合肥不算是个小镇吧,但放到现在仔细想想,其实我就是个小镇做题家,因为我真的很会学习和考试,这种从小学开始磨炼的技能,是我比我的专业更游刃有余的技能。例如我一直觉得自己英语不好,我张不开嘴说,但我高考137,考研86的分数都能充分证明这一点。所以2020.09,我顺利上岸了中科大。
但是没有人告诉过我,读研的高光时刻,从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后,就只剩一个毕业了。
进了复试之后,我顺利进了一个很厉害的实验室,分到了一个大牛导师。至于我为什么可以进呢,因为前两段经历,本科的实验班和第一份工作经验的加成。但是其实,那些个时候的我,也并没有多厉害,或者说就是个小白,但是平台和项目有那么一点说服力。我依然眼里带着光、带着心中的一腔孤勇开始和大导以及其他同一届的学生接触,我就突然发现,哈,原来除了我,大家都是985的本科,而且很早就开始接触我没接触的新技术了。而我似乎除了hello world,会的东西好像不是那么多,而且完全没接触过导师的领域。加上培养模式的特殊性,所以我成功的,被边缘了。
说起来,其实我和导师说过的话聊过的天还没我和闺蜜一下午扯的闲天多。但是这三年的每一天,我的心里都压着一座大山,导师的名字就像紧箍咒一样,我甚至不敢看到任何他发的通知。其实客观地说,我觉得他不难相处,不是个暴躁的人,但是他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眼神对我而言我都觉得很严厉,我觉得我永远也达不到他的要求。所以我开始变得畏畏缩缩,能想象吗?本科我也是学院主持团的负责人,研究生我的口吃竟然变严重了很多。
读研之前,我心中的火光是希望可以成为我见过的那些我觉得厉害的人。读研之后,我心中的的火有一点点灭了,我知道,我大概是做不到的。一个小镇做题家,从22岁毕业开始,向往在一个行业、一个领域里可以继续像做题一样扎根下去,但是六年过去了,不仅没有太多成就,心里的火焰还有一点点熄灭。因为压力,我暴食、催吐、逃避、反复长胖、拒绝社交,我去学校找了心理医生,我在想我到底是哪里不对,为什么拿着“优秀毕业生”和各种奖学金、三好学生的人走出学校的人会变成这个样子?
我想了好多好多,仿佛这个问题是我的课题一样,但又确实,它真的是我的人生课题呀。我会开始看哲学,关于“我”这个话题的讨论那可真是太多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不都是以“我”开始的吗?我在想我为什么不能接受失败的自己呢?我在想只有优秀和成功才是值得被肯定的吗?我在想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思考这种和哲学相关的问题,会有一种凝视深渊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觉得是教育的方法不太好,都是技巧,没有太多“自我意识”。我会觉得我的原生家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的怯懦是受到了一些家庭背景的影响。我会突然觉得我为什么就非要一直优秀呢?那些学生时代的“差生”不也一样生活吗,而且活的还挺好的。有的人买菜、炸年糕、送外卖、开淘宝店,不也一样是人生吗?坐在电脑前敲代码的打工人有什么了不起的吗?
在这种思维的深渊面前产生的晕眩,在于对价值体系的怀疑,很显然,社会自有它定义的一套价值体系,而对于个体而言,是全盘接受,还是批判性地接纳,是关于自我人生价值体系的答案。
当我把这种苦恼倾诉给我的同窗好友,姐妹和我说:“那是因为你有一个爱你的老公,支持你且身体健康的父母,你们结婚了买了房子,而且有你老公挣钱,等你毕业了你的学历也够你吃的了。”说实话,我听到她的描述我甚至的都不觉得这是我,但是仔细想想好像真的是我,但我为什么远没有听起来那么轻松?
我又觉得,是这个社会不太好。我深刻感到,科技发展带来的一个很严重的负面影响:焦虑。随便一个app,有的人有钱,有的人有果园,有的人有店,有的人有车有房,还有的人有颜值有学历。而比较的意识在我们人生的早期就已被植入了骨髓,在我的初中高中,成绩单都是用A4打印了排名清清楚楚的,低一分就降一名,不够优秀那是要挨批的。而信息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别人的生活,竞争意识一起,谁也顾不得所求的东西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没有自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一切皆可怪罪,是制度的问题、是原生家庭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是学校培养模式的问题……可是这个世界,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就没有完美的时候啊。在读阿德勒的《被讨厌的勇气》的时候,大约是三年前,我还在寻找自我的时候。那时候只觉得把一切只归结于勇气,好像不完全有道理,肯定有更深的原因。现在绕了一圈回来就发现,真的只是勇气的原因,敢于树立不同于社会价值体系的自我价值,并且深刻执行,真的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也大约是对抗焦虑的不二法门。
勇气,从小学开始就被写进作文里的字眼,在我们的人生路上被吟咏了无数遍。在我无知无畏的年纪,可以说自己是一腔孤勇,那种感觉大约就是青春的美好,大一的时候磕磕巴巴的英语口语都敢去面试学校的BBC广播站,但也是那种孤勇,让我体验了很多很美好的事情,比如我从小有点点口吃,但是还是努力成为了学院主持团的负责人,主持了很多很多晚会;当年大四去北京,13个同学一起做铁皮车的硬座,住在五环的自建房里一起上课、找工作,再到各自第一次在北京学着租房子、学着生活……但这个过程是在社会价值体系里感受认可的过程,后来一腔孤勇无法应对自身的局限性了,我就开始畏缩了、怀疑了。我的专业基础确实不如人、我的身材从青春期就一直没瘦下来过、我的经济条件不足以满足我买和闺蜜一样的护肤品、甚至我不愿学化妆也是因为试错成本太大……
但是我心里始终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声明存在,一个弱弱的自我价值矗立在心里,这几年,它一直在慢慢生长。比如当我认认真真读了一段时间论文我就发现其实只是人各有专长而已,我花时间了我也懂;比如我买了很贵的衣服和包后我并不是非常爱穿,还是普通的日常的衣服最舒服,身心都舒服;比如我18年买的雅诗兰黛气垫都放干了,替换装还没打开,因为觉得化妆不舒服。我会发现社会疯狂宣扬的东西有的时候不是我想要的,而且深深感到拥有太多反而无法成为生命的行李。但是这种自己选择去判断一样东西我喜欢与否并宣之于口的感觉,可能有些人天生可以做到,而对我这样一个有点讨好型人格的人而言,是一个二十多岁才补上的课。当我研一因为压力大而Eating Disorder的时候,我发现我甚至不太会吃饭,我会机械性地吃光、吃快,因为总记得小时候被催的样子。
我时常很羡慕我的外公,其实我的很多特质是有点像他的。他是个小学美术老师,一辈子不喝酒、不抽烟、他不太懂社交的很多规则,所以总是被外婆说,他就像一个单纯的小孩,只是变老了而已,他没事的时候喜欢看书、画画、小时候外公给我画过许多我的肖像,他还会练书法,写的不那么专业但也乐在其中,他做饭不好吃,但很有热情地看到饭店有什么稀奇的东西都要试试,他以前喜欢去广场跳舞,现在腿不好了但还会做做操,疫情期间他不能出门,他就在家找了个厚厚的笔记本开始一笔一划写自己的传记,我知道他过过很多苦日子,但在我心里他就像一个太阳。他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哪怕很多事情做的不好会被外婆和妈妈舅舅各种说来说去,但我觉得他的精神世界很富足,是那种和现代人精神内耗相反的富足。外公一辈子是不怎么接触钱的,都是外婆操持,因为外公确实不太会买东西,在资本的世界里就是最头茬的韭菜,我记得小时候散步外公和我说:“世人都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直到我后来看了《红楼梦》,我才知道这句话的渊源,才突然回忆起小时候的画面,让我感到外公的内心真的有一种大智慧。
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认同,就不会觉得一件事情苦。外婆说,当年家里穷,为了供舅舅在广州上学,外公的工资发了就寄走,有一个月外公除了饭和咸菜没吃过别的东西,人都吃的浮肿。代入一下这种经历,在现在高低不得在酒桌上吹嘘吹嘘,可是我记忆里的外公从未抱怨过任何事,也从不吹嘘自己的任何经历,甚至他给自己的自传的命名,写的都是“阿呆”。
研三期间,我整个人就像个祥林嫂一样,遇人就说写论文真的太难了,我的导师真的太过分了。由于被小红书精准定位,它每天给我推送的都是吐槽研三焦虑的问题,所以我一度加入了吐槽大军。可是真的写差不多了到现在,就觉得好像也没多可怕,就像考研一样,外界吹嘘地再难,走过来的人都会有幸存者偏差的认知。而且很多事情投入进去之后,进入一种“心流”的状态其实还是挺美好的。
所以,任何外界的评价、好的、不好的,都是外界的价值体系,当我们随波逐流,就会逐渐丧失自我。成长的道路我们这一路都是被审判者,等着被批作业、等着出成绩、等着面试反馈……,长大后,我们学着去追逐金钱、追逐名利。这些事情本身没有错,但是出发点错了,得到了也不会幸福。
2017年本科毕业、2019年辞职考研、如今等着研究生毕业,我绕了一个小小的弯,也没有太多成就。但我觉得这五年多过去,我变得更懂我自己,也重新捡起了出发的勇气,这一次不再是一腔孤勇,而是身而为人立于天地之间之时的存在感。
我见识过黑暗的感觉,所以很喜欢《流浪地球2》的结尾,也在此作为我的结尾:“拯救人类最好的办法就是毁灭人类”。这个认知将让我们不再畏惧下一次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