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李玫瑾谈育儿《心理抚养》全书金句
1. 如果天天夸"你真棒""你真帅""你真神",不说别的,孩子会出现自我认知障碍,觉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
2. 孩子会动手打人,意味有人在家里打过他。如果孩子做错事了,父母蹲下来看着他,或者把他搂在怀里,轻声却严肃地问他:"你觉得这样做好吗?"孩子出去就不会打人了,而是会跟人好好沟通。
3. 父母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给别人什么。父母希望孩子今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不教而善"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孩子一直跟父母在一起生活;二是父母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都是善良、正派,即父母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人。
4.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骂孩子,先看看你自己。
5. “你上学快不快乐?老师喜不喜欢你?你和同学关系怎样,有没有人欺负你?”做爸爸的要关心这些,而不是只问成绩。如果有人欺负他,你要给他出主意,要想办法解决。
6. 在家庭养育过程中,父母的自我修养和言谈举止非常重要,这会影响后代的品德、学习能力等,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基因是否可以在世间长久留传。
7. 家庭是养育的场所,养之育需要家长在照顾、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培养情感,以浸润的方式告知或带领孩子学习如何做人做事。而学校是教育的场所,教之育是老师在规范的要求下,在一视同仁的背景下,以讲授和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知识。
8. 人要学会自我反思,先真正认识自己,再决定怎样作为。 自我反思还可以让我们自我审视,明白独立的自我是有价值的,然后选择自强不息。人活在世上,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首先要做一个独立的人,要自信和自尊。你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你是能自立的,而不是将自己的一切依附于某个人身上。你的心胸有多宽阔,你的人生就有多宽阔。
9. 当你发现一个人有情绪问题时,就先别讲那么多话。或许,你先找个理由带他出去运动,让他出出汗,找到身体舒畅感,然后再跟他谈认识上的问题,就比较容易化解他的不良情绪了。
10. 言语沟通要注意规则,不管认识对方与否,要尽量使用敬语,对孩子则要用平等、尊重的语气。与人说不通时,说明你们之间已经出现一堵墙,那你就要主动改道。既然我无法改变你,那我就绕开你。
11. 如何管理情绪,记住一个原则:以三到五句话为基准,不要超过五句话。你实在忍不住的话,顶多再说一句自己的感受,比如"我快气死了"。
12. 如何化解不良情绪:一是有意去运动,二是寻找美好的感觉去体验,三是找朋友聊天或吃饭。
13. 人的心理发展四个重要台阶:0-3岁情感抚养,3-6岁性格教养,6-18岁能力培养,18-n岁自我修养。情感抚养是在孩子还不能自主行动的情况下,发出每一次呼喊时,抚养人能及时回应并照顾到位。性格教养是要规范和约束孩子,抚养人在满足他任何要求的同时,也是在教他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待人处事,为他建立一套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行为规范。能力主要由不同层级学校的老师通过教育活动来完成,包括智能、技能、特殊能力等。能力与未来的职业生涯有关,还可影响一个人未来的生活水平。自我修养,鉴于人成年后认知能力基本成熟,可通过调整对外界、对自己的认知来自我提升。
14. 孩子在青春期出现敌对情绪,父母一定要耐心和坚忍,记住"和善而坚定"的原则,更要有"船急不可猛掉头"的意识。若与孩子发生冲突,父母切记只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要用要求、命令、强制等方式。
15. 越是内心平和的人越有内在力量,越有后劲。因为人在平和状态下,理性才会达到最佳状态。
16. 社会上善良之人被骗财或骗色的不少,所以我强调在教导孩子要善待他人、帮助他人的同时,还要多讲讲"狼外婆"的故事。
17. 我们保护孩子,不让孩子进入学校或社会后吃亏的愿望是好的,但不能因此去培养一代只顾自身、对他人和社会冷漠无情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否则在晚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孝敬。
18. 人的心理发展不能过度单一与专注。例如,过度专注的人一旦恋爱,可能就认准一个人,如果对方不愿意,他很有可能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严重伤害,甚至有可能跟人家同归于尽。
19. 人的学历越高,成长的经历越简单。聪明的孩子虽然在认知能力上占优势,但决定人和外界互动的心理内容却很复杂,除了前面提到的脾气、言语、亲社会行为外,还有共情能力、识人的能力以及性格等内容。
20. 当孩子依恋一个人时,这个人说什么他都愿意听,他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他的要求。只有真正地付出辛苦的抚养过程,才能让抚养人获得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和心理控制力。
21. "心理控制力"并非指借助外部具体的强制命令、动作,或者借助钱财等物质资源的力量施加的控制,而是通过良好的亲自抚养,让孩子眷恋、依赖、信任你,形成一种依恋情感。
22. 亲情越丰富的孩子,社会性发展就会越好。 情商高的人往往来自大家庭,来自生活中人员丰富的背景。
23. 当一个人经历各种情感后就会知道,丰富的人生也会万般辛苦,生活实属不易。所以,良好的情感来自于丰富的经历。
24. 要想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性,一定要在他幼小的时候给予优质的情感抚养,小心呵护其社会情感的发展。
25. 父亲可以多做些力量性的事情,抱着孩子哄睡觉,给孩子洗澡,帮孩子拍嗝,给他哼哼歌,让他骑在脖子上玩一玩。有了父子或父女这种身体上的接触,孩子见到父亲就会很亲,以后父亲生气打他一两下,他也不会记恨父亲。 在孩子面前父亲要好好地爱母亲。因为妈妈是爱孩子的,孩子也爱妈妈,他一看爸爸这么爱妈妈,也会爱爸爸的。还要注意,家庭成员不要都集中关注孩子,这容易让孩子觉得"我是家庭的中心,你们都要关注我"。
26. 我更主张"严母慈父"。 聪明的母亲应该学会放手,能让孩子自己完成的,让孩子尽早学会自理。另一方面,母亲要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显示坚定的一面,即对一些重要的事情提出要求后,必须坚持到孩子接受,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但态度要温和。母亲的严格应该是"和善而坚定"。
27. 父亲更多的时候是为孩子树立一种榜样,这个榜样应该是孩子将来在家庭之外能用得上的行为方式。如了解分歧,分清事理,调解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父亲因为有力量,所以更不能轻易地动用暴力。父亲要给孩子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我有力量,但我从不滥用。"我跟你讲理,跟你探讨,就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无论父亲,还是母亲,能够做到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敬佩自己,爱戴自己,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在孩子最为难的时候,遇到挫折的时候,父亲若能够以自己的见多识广、开阔的心胸给孩子一些建议和指导,可以告诉他"这件事眼前是件大事,但你以后回过头来看就不大了",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胸襟。
28. 不要以为孩子小,社会行为从人出生后就在与他人互动中开始形成并逐渐定型。对孩子某种不当的行为要不要马上制止,你当时的反应就是为他建立处事规则。
29. 有他人在场的时候,不能只顾自己,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在别人家里不应该无视双方的关系,人家是主人,有主动权,这是要明白社会中的彼此关系和位置。孩子可以不懂事,但他身边的大人看到孩子不懂事的行为时,要及时制止,制止的行为就是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做法。
30. 养孩子,不能不批评,也不能总是批评,当孩子反复出现同类错误时,就不能再简单地训斥了,而是找出他某次做得好的时候予以充分表扬和肯定。同时,也不能总是表扬如果某类事情是他应该做的,过度表扬反而多余,以后做同类事情没听到表扬他会感觉若有所失。当他渐渐长大,就要在之前有恩于他的基础上,补充反面的内容,立威于他,训练他的心理承受力。
31. 对孩子的爱不一定都表现在呵护上,也可以表现在磨炼上。狠得下心来磨炼孩子比宠爱孩子更难,更需要母亲的勇气与胆量。
32. 在情感抚养到位的基础上,一定要舍得让孩子从身体吃苦,到心理耐苦,有意培养孩子的坚强性格。
33. 不动手打孩子,不等于在孩子犯下较重要的错误时,不让他体验到"过错的代价",还有"承担过错责任的勇气"。比如,我们不打孩子,但可以让孩子看到成年人受到惩罚的情景。
34. 最好的说“不”方式,一个表情足矣,无言自威。
35. 当孩子出现任性哭闹、满地打滚,或摔东西、打人等不当行为时,家里的大人,顺序应该是妈妈在先,然后是爸爸,如果爸妈都不在,那么最好是他熟悉并依赖的那个人,与他形成一对一的关系。 一定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一个人,而不要让他能看到别人,因为有其他人在场,聪明的孩子心里会知道,在场的人一定有人不忍心看一他哭。
36. 家中任何一个人在管教孩子时,别的人尽量回避。 假如妈妈或爸爸在管教孩子时,出现不由自主地发脾气或不当的粗暴行为表现,其他人可以敲门进去换人,让他出外冷静一下。在不能认同管教人的管教方式时,也要尽量回避孩子,不要在当时或当面出现分歧,等事情过后大人们进行沟通,即使争吵都可以,只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
37. 一对一管教要有四个"不"。第一,不能动手打孩子。 第二,关上门也不能骂他。 第三,不要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给他讲道理。 你的不出声,反而会让孩子感觉不同寻常,他会悄悄观察你,这更容易让他明白你的态度。第四,不要走开,把他一人关在屋内。
38. 在孩子成长中,抑制其本能的冲动是性格培养的重要内容。
39. 与人首次接触,至少要教会孩子具有公认的基本的礼貌方式。如对陌生人、对年长的人、对女性,还有对残疾人等,使用的称谓、口气和态度都应该有所不同。
40. 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前一年或一年半,即一岁半至三岁时,父母或家人要有意地带孩子接触邻居,或寻找家有同样大小的小孩,约定时间,定期在一起玩耍。家里成员少的家庭,父母一方更加要把孩子经常带在身边,让他多见人,慢慢适应人多的场景。
41. 在一个群体里生活,做事一定要考虑到别人。只要有他人在场或在附近,都要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到别人。 体谅别人是一种良好的品格。忍耐是宽容的基础,具有忍耐力的人才能宽容别人。
42. 有意地培养他与人分享的性格。辛苦也应该大家分担。从小培养他对家庭事务的分担。
43. 无论是为了孩子一生能够承受生活的体力之苦,还是在让他遇到心理痛苦刺激时能够坚强不脆弱,或是预防抑郁症,都要高度重视人在早年必须经历的吃苦耐劳的训练。培养这种体力之苦可以在孩子四岁前后开始。先让他练习跑步,然后让他学习游泳。
44. 至少在周末休息时,别管你们睡到几点,起床后妈妈做饭,爸爸就带着孩子下楼跑步去,四五岁的孩子,爸爸要耐心,这时只要时间,不要距离,即不管跑快跑慢,要跑上30分钟。当孩子慢慢适应了,可以加快速度,加长距离。这样跑步坚持到孩子10岁之后,他自己就养成了跑步的习惯。他一旦心理不痛快,自己就会习惯性地出去活动一下。
45. 游泳与跑步各有所长,跑步练就人的耐力,而游泳练的是孩子的胆量。 我们要教孩子克服恐惧感,这就锻炼了他的心理素质。 一般第一天去游泳后,很多孩子会有畏难情绪或抵触表现,但是父母一定要坚持。当孩子一天天进步,慢慢学会了动作,能游上50米后,父母一定要记住告诉孩子,以后你还会遇到"第一次掉到水里"的那种危险感与恐惧感,但你一定不要怕,要放松呼吸,然后要使劲努力,只要如此,结果就不是你怕水,而是水怕你了。
46. 在孩子七岁前给他们多些属于自己的时间,让他们到屋外、到田野、到山上、到水里去玩,让他们感受自由的快乐和生活的快乐,让他们身体内的神经系统,也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得到强化加固。当他们的体质强健后,意志力也会更加坚强,心理的弹性或韧性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