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1日,自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新年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决定把更多的注意力从电子屏幕里的图文视频,转移到实体的书籍上去;并且为了防止我那读完就忘、鱼一样的记忆,通过每月一篇读书笔记来倒逼自己阅读—整理—思考—沉淀。
一月只读了一本,凯利·麦格尼格尔的《自控力》。从本文的发布时间——已经是二月又二天,便可知我不是自控力强的人,拖延症十分严重。
书中有许多心理现象我都有经历过,所以阅读过程中非常惊讶,觉得自己躺枪无数,并且现在还困扰中。自控力的养成和应用没有那么容易,但看完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对自己充满信心。
自控力的概念
自控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欲望的能力。包括"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这三种力量。从神经学原理来说,分别对应大脑中前额皮质的三个区域:
- 左边负责"我要做",帮你处理枯燥的工作;
- 右边负责"我不要",能让你克制一时冲动;
- 中间靠下负责"我想要",会记录你的目标。

自控力的重要性
自控力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本能,它区分了人和动物;但每一个人的自控能力是不同的,它也区分了每个个体。
经常看到这句话:自律即自由。自控力强的人,通常被认为能够克服困难,实现重要的目标,幸福感更强。
自控力如何发挥作用
远古人类面临的危险和现代人是不同的。
- 在远古时代,当你遇见一只老虎,你的身体会产生应激反应,让你停止思考,全部注意力和感知力放在面前的危险上,凭借本能拼命逃跑;
- 而在现代,更多遇见的是人畜无害的甜蜜诱惑,例如一块草莓奶油蛋糕。你的大脑释放出多巴胺,告诉你你需要吃到它。但你通常在进行瘦身、健康等长远目标,这时就需要自控力发挥作用。
有个叫“心率变异度”的生理学测量指标,可以直观的反应自控力。当你很好的实现自控,心跳放缓,心率降低,大脑能量供应增加,从而帮助前额皮质发挥作用。
让我想起武林外传里,秀才教小郭冲动前深呼吸,默念"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居然也是有科学原理的。
影响自控力的因素
吃垃圾食品,糟糕的空气,缺少睡眠,慢性疼痛和疾病会消耗身体和大脑的自控力储备。
压力是自控的天敌。任何给你的身心带来压力的东西都会影响自控力的生理基础。
自控力的特性
自控力像肌肉一样。
没有人一开始就肱二头肌发达,需要通过不停的锻炼、拉伸、休息来训练。——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事上持续自控提高整体意志力。
肌肉也有极限,硬拉可能导致脱臼。——没人能时时刻刻完美自控,我们需要时间来恢复自控消耗的体力,放弃完美主义,把自控力用在关键的事情上。
tips:人在早晨意志力最强,然后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弱。可以安排一天中最重要的事在早上。
如何培养自控力
第一法则:认识你自己,关心自己,提醒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
把自己当成小孩一样,做自己的第一监护人。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为储备自控力打下基础。
人的一生都在做选择,大到选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和谁结婚,小到今天中午吃什么、看书还是刷短视频。
如果想要更强的自控力,就必须有更多的自我意识。当你做出选择的时候,需要训练自己的大脑,让它意识到这点。当你即将向诱惑投降的时候,你需要静下心来,弄清自己的欲望。你需要记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能真的让你更快乐。
关键:理解自己,而不是改变自己。
人是多个自我的混合体。人类的天性不仅包括了想即时满足的自我,也包括了目标远大的自我。我们生来就会受到诱惑,也能抵制诱惑。人类生来就能感觉到压力、恐惧或失控,但同时也能让自己平静下来,能掌控自己的选择。
自控力的关键就是理解这些不同的自我,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自己。在追求自控的过程中,罪恶感、压力和羞愧是我们通常用来对付自己的武器,但都不起作用。
自控力最强的人不是从与自我的较量中获得自控,而是学会了如何接受相互冲突的自我,并将这些自我融为一体。
具体到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 冥想(持续两个月)
- 锻炼(不拘泥形式)
- 低血糖饮食
- 保证良好睡眠
- 和朋友家人共度美好时光
- 参加宗教活动
- 呼吸(每分钟4~6次)
- 5分钟出门转转
自控力相关的有趣现象
道德许可:当你完成一件善事,通常会允许自己做一件“坏事”。比如今天跑步30分钟,感觉自我良好,晚上反而多吃了一份炸鸡夜宵。
它让我们相信真正的自己想做坏事,放弃节食、超前消费、多抽一根烟这些不良行为都是对自己的款待,每次的自控行为反而是一种约束。
解决办法就是不从好坏角度去凭借一件事,而从能否让自己达成最终目标去衡量是否要去。
多巴胺:外界的诱惑刺激奖励系统,大量分泌多巴胺,诱使大脑触发你不断做出行为。例如不停刷手机短视频,刷新社交平台,期待新消息,游戏奖励机制。
多巴胺给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会带来压力和焦虑,比如你明明困了还在刷手机,暴食者明明饱了还往嘴里塞东西。
因为这种渴望并不等于快乐。奖励的承诺会让我们追求那些不会给我们快乐的东西,消费那些不会带来满足感,只会带来更多痛苦的东西。我们要学会正确的奖励自己,找到能让自己真正快乐的东西。
我们可以利用多巴胺的两面性,把我们最不喜欢的东西多巴胺化,例如打扫房间时放喜欢的音乐);在长期目标中设立短期奖励。
目标释放:在完成某个目标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会刺激人们做出妨碍目标完成的行为。例如通过看视频是为了获取知识,经常看完视频就得到了满足,但知识并没有进脑。
我们把需要做的事当成了自己已经付出努力,追求目标的行为当成了目标本身,造成了错误的满足感。
相信明天的自己:人总是觉得明天的自己能做出和今天不同的选择,以此为借口在今天放纵自己。解决方法是把你今天做的每个决定看成是今后每天都会做的事情。
那又如何效应:一旦出现失控行为,便干脆彻底失控,打乱整个计划。要学会自我谅解,把自己当成小孩,不要有罪恶感。
虚假希望综合症:发誓改变和做计划让我们充满希望,但记得目标要适中,否则达不到又会陷入自暴自弃的恶循环。
延迟折扣:等待奖励的时间越长,奖励对你来说价值越低。这是为什么很多大奖获得者宁愿一次性取出一半奖金,也不愿分期拿全部的奖金。
最后,用作者的寄语结束这篇读书笔记。
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请保持科学家的心态。尝试新鲜事物,收集自己的数据,根据证据做出判断。对出人意料的想法保持开放的心态,从失败和成功中吸取经验教训。坚持有效的方法,和他人分享你了解的知识。面对复杂的人性和现代社会的诱惑,我们最好能做到这几点。但是,如果我们能保持好奇心和自我同情,那对付它们就绰绰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