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小札丨2022年的十二月 我读了什么

没想到吧,竟然在年度报告之后还有12月的末尾一弹没发。
最后一个月读了11本。依旧是非虚构类占比惊人。
1// 随笔类
Wow,上译的封面设计可真像一幅风情画。对比了其他出版社,都是同一个译者的译本,所以投自己所好就好。
我先承认,我不喜欢读毛姆。不过他这本随笔兼旅行故事集要比小说显得更为直白且饶有趣味,但不多。你作为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东南亚旅行经历也定是遣兴而作之余想要传达一种“观察蚂蚁者”的勃勃兴趣。毛姆擅长的通常是先描写再议论,即便是有很多花样和技巧,也没有增加更大的阅读难度和障碍。这本读起来着实轻松许多。
毛姆依次描摹他穿越过的缅甸、掸邦、暹罗与印度支那,感受某种静谧——“夜色之中,金子和大理石隐隐闪光,让它们有种奇妙的华美”。我想没有比一段与作者不谋而合的旅行轨迹更幸运的共鸣了,文字之间,尽是心灵和眼前的世界完全在苔藓般的暗绿和浓绿中细微地变化。就像他诉诸笔墨于蒲甘的佛塔群:
01 落日之中,它呈米色与灰黄,柔和如博物馆的古旧稠衣。它有一种悦目的匀称。
02 晨雾中它们隐约浮现,硕大、遥远而神秘,就像幻梦的模糊记忆。
尤其是在我读到下面这一段时,不禁回忆起几年前总不间断的东南亚之旅了。尤其在那片岛屿和水域、在繁茂的热带灌木丛林:
时间永远是完整的,你看着它们从黎明到黄昏庄严展开;每天都像一朵花,像一朵玫瑰,含苞,盛开,没有懊悔而是接受自然进程的那般凋谢。
那么怪又那么美的杰夫•戴尔。

这是一本有关于爵士乐的随笔之书。读来却似小说般情节丰趣,又有诗一样的语言艺术构思,视觉不断转换的轨辙,复杂而平衡,将这门音乐的内在肌理以多样的形式流露与呈现。“姐夫”的文字实在难以被严格定义。
他永远的主题人生的自相矛盾,欲望的悖论,极乐与痛苦的不可分割。

孔亚雷先生的序写得也优雅极了,他认为在杰夫•戴尔的写作中,“兴趣”,或者说欲望,是个核心的关键词。从结构到内容,这本书都散发出典型的爵士乐气质:既遵循传统,又勇于创新;既严谨,又自由;既随心所欲,又浑然天成。

音乐与文字的嵌和实在太美妙。全书之中,有无数种人物与爵士乐碰撞出的火花和低洼,或是直接由雷鸣或雨点般落下的情节变化来象征某种变奏,令文字代替音乐本身来传达音乐,充斥着狂纵的肾上腺素气味。畅快恣意地听或读,只有当下此时此刻最重要,美好音乐永不消逝。
他的文字吸引着读者不断探寻和体认,「音乐从你身上什么都没拿走。把你掏空的是生活。音乐是生活还给你的。」他的比喻却给你另一种耳目一新的快感,写泪痕像蜗牛粘液,听故事就像孩子拆圣诞老人的礼物,天空像大理石,潮湿的床单像海藻……
没一种生活是确切的,正如没一种音乐是相近的。
2// 纪实类

来自友邻@栎琦的推荐。这本非虚构纪实作品非常好看,也成为我年度值得推荐之一。
作者王梆旅英十二年,她眼中的“英国式贫穷”到底是什么样的,看到书名我便不禁好奇。答案或许正如本书封面所言:穷人不是贫困的罪魁祸首,而是它的产物。
王梆在正文开篇的自述里就直白地写道:“我的很多人生悲剧,大抵是穷引起的。”这本集子首先是她旅居时期的回忆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切入(所以能理解主观色彩强烈这点),住廉租房,逛二手店,后院种菜、下地劳作,走进乡村社交俱乐部,打入工党内部,采访异乡的普通人……作为充满独特性又有「异乡人」特质的观察视角,这些一如冒险闯关游戏般生动又惊奇的个人故事以及蜗居社会底层人士他们的人生状态,让我不断着迷。所有欲望似乎都关乎“金钱”,作者让我们见到不同状态的“贫穷”,在如何有尊严地活着之前,可以得见贫穷是如何开始逐步剥削人的一生的,她的经历、书里其他人的遭遇,都启发读者以另类的维度来重新认识并理解,继而思考英国这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往往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祛魅。
其次王梆的写法毫不拖泥带水,遣词造句也很有亲近感且不乏犀利,有血有肉有温度,读来极有爽感。
其中还包括了疫情中的英国,书的第三部分涉及英国一些特殊的历史文化,也很有看头。

不得不感慨一句,人类真的是一种既有无法抚慰的悲伤而又可以让自己迅速快乐起来的神奇动物。
这本书是从2016年至2019年于月刊《文艺春秋》上连载的“五十年后的《直击东京》”专栏文章中,精选反映了东京“人”的变化——居民生活状态和个人意识变转——的十二篇文章汇总而成。

平成日本都市社会的横切面经由这些记者、作家们之手一一剖析展现,从被高层建筑引发日常生活感觉失调的都市居民,到在远郊山野和海岛以传统方式营生的猎人、渔师;从因嫌噪音污染、反对建幼儿园的老人,到因心灵孤独而重启神社参拜之旅的青年女性群体……因为是深度报道&专栏文章,所以选题、写法和它延伸的社会意义等等都是相当丰富的,读来也相当“可口”,像是吃了一道又一道回转寿司。
回溯历史, 1964年的日本借着经济高速发展的东风,朝着世界强国的目标高歌猛进。然而,进入平成年代后,昭和的繁荣成为了过去,各类社会问题随着经济泡沫的破裂而开始显现。但与此同时,在逐步放缓的城市节奏下,沉淀于时代底色中的人生百态却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浮出水面,亦让人重新认识这座大城市中充满温情的一面。
这是她们的故事,来自维希政权与纳粹集中营里的法国女性。
这是女人间的友谊,以及她们对亲密关系和相互扶持的重视。
这是从一份冬日列车开始,必须直面并挣扎着活下来的带着尊严与不可被摧毁的、毋庸置疑的坚定决心。
……
塞西尔、贝蒂、普佩特、马德莱娜以及其他226位女性,她们都被送上了这趟列车,它后来以31000次列车而为世人所知。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法国女性在抵抗运动中积极行动、不幸被捕以及被关押至法国监狱的经历;第二部分叙述始了被捕女性被从法国监狱押送至奥斯维辛集中营之时,详细叙述了她们在集中营中时刻被死亡裹挟而挣扎着求生,以及战后重返家园、努力生活的故事。
每一次读二战、纳粹和奥斯维辛题材的书,无一例外都会被深深震撼。集中营远比但丁笔下的地狱更甚,让我读到不寒而栗又恶心,人们从存在到消失只是一次“筛选”的过程。而不管是战时还是战后,被残忍的修改过的人,永远都无法复原。这次的女性视角很特别,2019年我读了同样是甲骨文出的一本《天生幸存者》,那一本是从年轻女性作为母亲的视角出发而讲述的故事。作者霍尔登综合运用写作、口述、录音以及大量历史记录,用平实缓慢的镜头语言来描述人性之恶。《天生幸存者》中多得是幸存者们,在《冬日列车》里,女性,围困受苦的女性,是这本书的底色。但这一群法国女性则没有那么多幸存者和好运气了,她们的所有悲欢已然交杂在一起了。
但即使是身陷于难以想象的残暴乱世,她们仍然能够关爱别人,她们仍然能够爱人。在集中营当中,互助互爱,这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求生血泪史中,让我们读者见到的是如此英勇、伟岸的女性形象,而曾经的她们,也是教师、学生、药剂师、巴黎歌剧院的歌唱家、作家和家庭主妇——别人的母亲、妻子、姐妹和女儿。
阅读的过程中无数次被她们非凡的情谊打动!
台湾作家把视角对准基隆码头的工人和他们的家庭,在被甩出全球供应链后,这些“被时代抛弃”的人们在新自由主义浪潮之下到底都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作为底层劳动者,这一群人的真实境遇与辛酸又是如何抒发的。
劳工,既被隐喻也被实际压扁的一枚枚螺丝钉,成了单由市场界定其价值的物件……必然的集体隐落底层。
读完之后我发现它真的是一部“伤心民族志”,一份令人相当失落的田野调查报告,整个基隆码头区域呈现出的生活图景,几乎已经成为地球上被遗弃的“废土”般,甚至边缘都没有一丝光亮。
装卸工人、入不敷出的大货车司机、饱经风霜的茶店仔阿姨、失语返家的父亲……他们就像一粒粒微小的光波,因碰撞时迅速苍白、颤抖。他们的社会关系也是相当简单、淳朴的,作者依托多个切入点,从男性工人的黄金时代讲起,到阶级凋落,以及贯穿始终的男性底层文化的演变,传统社会关系中的男性身份和力量的式微,他们在此特定背景之下的固有局面和对女性需求的种类,书中脉络呈现得相当明晰。每一种身份、每一种人格、每一个家庭只不过是被生存和亲缘关系维系起来的拓扑结构,其余则皆由生存的困境、创痛交付于他们。
3// 绘本、漫画类
法国已故艺术家让•雅克•桑贝的再版作品之一,展示了巴黎愿景的合集,充满投币点唱机式的柔情与怀旧和湿漉漉的温柔。
我太难过了,去年新出版时的《一个会画画的艺术家》的桑贝仍健在,今年真是失去太多太多了。
「桑贝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提供了一双桑贝的眼睛。」他的画仿佛有种神奇的魔力啊,是会讲故事的。不论黑白线稿还是色彩画,每一幅都明亮、轻盈、优雅地吞吐着烂漫诗意的气息,只消驻足片刻便能走进画里面。

桑贝以自己的方式「重游」巴黎,绘本中这座人声鼎沸、流光溢彩的城市亦是日夜交接下再chill不过的巴黎日常,充盈着许许多多甚至是未见过的有关巴黎的浪漫小细节,画笔之下尽是桑贝式的人间图景。实在是太好太好了!

公交车背后的女郎画报/远处教堂的飞鸟/塞纳河边倚坐的一对爱侣
步履匆匆的雨中行人/地上被风卷起的落叶/深夜亮着灯的电话亭
摆满法棍和牛角包的街角面包店
大幅街景和画面中的人群实在令我目不暇接,像在玩一场纸上迷宫游戏。感受这世间所有的美好都凝聚在此。
谢谢桑贝。谢谢他的画把我带回到春天的巴黎(另外还收到了限定的一点礼物:河畔茶巾×回忆明信片×灵感贴纸。
喜欢这个意向,开头的彩页部分非常喜欢,不过后面的黑白线条着实让我看得有些吃力且云里雾里的。
现实和虚幻闪回交织出的是光怪陆离的景象,在有轨和无轨之间,植被茂密的丛林、垒石头的怪男孩、UFO观光胜地、小镇居民的午夜大迁徙……各种奇异的景色一一出现。逐渐丧失记忆的奶奶,飘忽于记忆、幻想和现实之间,原来这些细碎的日常图景是拼接在少女时代的奶奶与耄耋老者的故事中,而“我”将而是的自己画入幻境部分,现实中没能如愿的“一起旅行”的遗憾,终于在漫画中实现了。


好好好喜欢这位漫画家的画风!这本《不必为我歌唱》是整个保罗系列中的最新篇章(即第九本),原版出版于2019年,而之前推出简中的《当尘埃落尽》则是系列的第六本,这两本也是该系列中非常知名的两本,都拿过不少奖项。尤其是《不必为我歌唱》,许多评论家认为它是该系列中最黑暗,但同时也是最亲密、最深刻和最具自传性的一部,这部作品为米歇尔•拉巴利亚蒂赢得了两尊宝贵的安古兰奖。

中年人的悲欢果然是相通的。年过半百的51岁漫画家,生活也少不了「一地鸡毛」——与妻子离婚后的独居日常、母亲病重住在疗养院、女儿正值叛逆的青春期想要出去独自闯荡、就连他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容乐观——他一个人住在一幢大房子中,庭院里杂草丛生、泳池干涸,他与邻居的关系也十分紧张……相当闹心又让人脚趾抠出三室两厅的真实中年人的生活体验图鉴。
当然,也不完全是「中年危机」丧丧的调子,我反而感受到更多的是一种释然,一种成年人式的和解,就像漫画中时不时出现的那只叫“饼干”的男主角的小狗勾,即使再晦暗颓丧的生活,也总会出现那么一点点令人欣喜和振奋的光亮的。它们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在陪伴自己,只要抱紧就好,毋用再争取更多,计较太多得失与奔驰。
蒙特利尔的寒冬会过去的,种下的小苹果树也仍会努力生长啊。
4// 小说类
年末最后一本令我耳目一新的小说。谁的生活不是一场灾难呢。
这是一个正常青年学习如何变笨的故事)读完真的很想吃M记和朋友玩“世界一分为二”的游戏。身处狗屎一般的世界但阅读这本小说的过程是十分畅快且愉悦的,没有目录却能轻松展现这个“精神病人”思维广的世界,安托万的世界是如此的慌慌张张可可爱爱。

这位法国作者充满了幽默和反讽的语言,展现生活就是一个叹号和一个问号之间的犹疑,但时不时自己的心灵又会同世界一起融化,且极具某种不确定性,感觉自己随时会丧失生活与爱的能力。
所以主人公安托万试图成为酒鬼;像个地下出版商一样,把书一页页地偷出来,然后回到家重新组装;戒掉任何可能刺激他思维的东西;去散步并享受行走和观察的简单快乐……
他会用很特别现代的方式来讲「人性」和通过书写把人类特质、需求等等作区分,他写的下面这段话就极有意思:
有趣的是,人类就像他们的汽车。有些人的生活没有选择,只是能够运行,速度很慢,经常需要修理,这是一种廉价的、脆弱的生活,在发生事故时不能保护坐在车里的人。另外一些人的生活是有选择的:金钱、爱情、美貌、健康、友谊、成功,就像安全气囊、防抱死制动系统、真皮座椅、动力转向系统、16 气门发动机和空调。
这一次买这本竟然多数是为了看安西水丸的画。

算是隐藏了许多可爱的小短篇吧,阅读起来也毫不费力。依旧是村上和安西水丸这一对“老顽童”的神仙合作,这本还是第一次。见到了许多不经意的村上春树和超用心的安西水丸。
村上在这本里“玩概念”,其中我最喜欢《A Day In The Life》这一篇,那种热噗噗的生活气息直扑面,甚至还带有一种迷之冷幽默感:
有几个人向我扬手或注目致意,但没有一个人开口。想到这一天要制做大象直到傍晚,大家全都绷紧神经,无法顺利开口。

这篇大概就是在点书题了吧,象厂喜剧的那个象厂。嗯。没错。整本小书撷取的生活片段也是非常「村上化」,他最爱吃的意大利面、买自来水笔、路途所见的火烧云、酒瓶写的一句广告词、读别的作家的书……以所见之景扩写出的故事也格外贴近身边世界的大小比例。
感谢阅读
1月分享我们很快会再见的。
毒妇脸少女心。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小札丨2025年的三月 我读了什么 (32人喜欢)
- 小札丨2025年的二月 我读了什么 (31人喜欢)
- 好物丨没更新的日子也有歹毒地消费啦。 (76人喜欢)
- 小札丨2025年的一月 我读了什么 (61人喜欢)
- 白天搬砖 夜里读诗丨我的2024年阅读 (9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