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最新的作品《人体结构》(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2022)以同样的方式探索人类的身体:镜头附着在手术刀、窥镜之上,在血肉与组织间穿梭游走,强迫观众获得一种极为真实的“共情”。与真实电影/直接电影对真实性的单纯强调不同,感官人类学电影一方面摒弃了僵硬的固定镜头和访谈对话,调动多感官的体验对传统视觉中心主义的范式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它也反对拍拍摄者与被摄者二元对立的权力关系。是当下纪录片创作新的趋势之一。推荐片例《利维坦》Leviathan(2012)《雅尔》Yaar(2014)《食人录》Caniba(2017)《人体结构》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2022)
入围第75届洛迦诺电影节的短片《徒劳》(Hardly Working,2022)就将视野聚焦在游戏《荒野大镖客:救赎2》(Red Dead Redemption 2)中的NPC身上。如上帝般的第三视角穿梭于尘土飞扬的西部小镇,通过游戏人物痉挛般的抽动、看似“神经质”的往复运动暗喻了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浪费、消耗并固定在毫无意义的事件之上。通过这些循环往复的行为我们很难发现生存的意义,个体甚至被迫成为西西弗斯,参与虚无和无意义的生产。除了短片创作之外,《头号玩家》(Ready Player One,2018)、《失控玩家》(Free Guy,2021)等电影则是以“影游融合”的方式直接改编自游戏IP或在剧情中呈现现实与游戏世界之间的二维互动,一方面使游戏引擎电影具备了跨媒介的属性,另一方面展现了后疫情时代电影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推荐片例《头号玩家》Ready Player One(2018)《失控玩家》Free Guy(2021)《我必须在审判日看起来很好》Kıyamette İyi Görünmeliyim(2021)《徒劳》Hardly Working(2022)《新年快乐,吉姆》Bonne année, Jim (2022)《空间的类比》Аналогія Простору(2022)
而在下半篇《如意》中,原本拍摄的素材被重新剪辑,加入了后续电影放映过程中观众的反应、影片放映后引发的反馈等内容,因此影片实现了纪录片-剧情片-Docudrama的转变,大鹏借以此完成了一种有意识的自我解构。无独有偶,获得第71届柏林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剪辑)的影片《一部警察电影》(Una Película de Policías,2021)同样存在这样的创作特质,但绝非偶发的灵感乍现。电影第一部分就已经呈现出彻底的解构姿态:以经过排演的伪纪录方式先在的讲述大众(以演员自身为例)对于警察这一职业的普遍认知;第二部分通过其他来源的素材拼贴和演员自叙传式的读解方式带领观众一同打破并重塑观念中的“警察”身份。在这个意义上,Docufiction/Docudrama这一创作趋势正是通过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打破电影中的第四面墙,摒弃粗糙的直接拍摄而重新定义电影的“真实性”问题,进而以元电影(有关电影拍摄的电影)的结构引发对媒介特质和电影机制的反思。推荐片例《吉祥如意》(2019)《一部警察电影》 Una Película de Policías(2021)《燃烧的干灌木》Mato seco em chamas(2022)
历史题材纪录片因其题材和创作规模往往成为一种极具竞争力的纪录片类型,而口述历史则能够以巧妙的角度介入历史现场,二者的结合正体现出一种新的创作特征:以讲述故事的方式生动的呈现单一的历史景观,其间融入创作者更多的情感倾向,随讲述者的低语一同进入个体对于历史的感知。印度导演帕拉尔·卡帕迪亚(Payal Kapadia)拍摄的《无知之夜》(A Night of Knowing Nothing,2021)以散文式的语调讲述印度学生运动的伤痛回忆,一封封情感真挚的书信从声与情两个方面放大个体在历史洪流下的无能为力。影片一方面摒弃了常规历史纪录片中“官方代言”的宏大叙事,从细节着手增加回忆或反思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在讲述的过程中通过排演以更加直观的影像重现事件本身,具有虚构与记录的双重属性。
短片《流动的言语中》
短片《流动的言语中》(In Flow of Words,2021)使用平静的影像与静止的形态对位讲述大屠杀的语词、波动的情绪,大量的音画分离使得言语成为流动的存在,就如同对于史实的评判,经由不同角度和不同立场会被赋予不同的阐释。口述历史纪录片大多数从亲历者的视角出发,以小见大,管窥小人物在大事件中的自我困境,进而指涉更为繁杂的历史背景。与此同时,这样的创作方式有效的打破了常规访谈式纪录片中采访者一家独大的话语霸权,言说历史的权力被交由普通的个体,甚至主动的与历史、人物及彼时的世界对话,是一种形式与技巧层面的双重创新。推荐片例《无知之夜》 A Night of Knowing Nothing(2021)《铭记在心》 Man saei mikonam faramoush nakonam(2021)《流动的言语中》 In Flow of Words (2021)《日蚀》 Formørkelsen(2022)
葡萄牙导演若尔格·雅科梅(Jorge Jácome)获得第72届柏林电影节论坛单元最佳影片的作品《超自然》(Super Natural,2022)就呈现出一种抽象而哲学化的影像特质,电影中大量使用自然环境中的声音采样,以拟人的方式搭配上如诗般的语言,身体被感知引诱生成通感的效果,空间变为盛放意识的容器,观众似灵魂出窍般重新回到自然,感性的身体成为一种全新的视角,形成了具有超越性的意识。大卫柯南·伯格的新作《未来罪行》(Crimes of the Future,2022)开拓了想象的空间,聚焦身体的内在肌理与世界的复杂样态,痛感被上升至情欲和道德的高度,当向外的探索已然成为感知世界的阻碍,那么最为纯粹的肉身体验便成为了探索艺术与美边界的有力途径。联系前作《变蝇人》( The Fly,1986)与《裸体午餐》(Naked Lunch,1991),身体与空间的关系被推向了更为极致的高度。推荐片例《幻夢錄》(2022)《未来罪行》Crimes of the Future(2022)《水后》Afterwater(2022)《超自然》Super Natural(2022)
从左到右依次: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 托马斯·阿斯兰、安格拉·夏娜莱克杂志《左轮手枪》的主编霍奇豪斯勒(Christoph Hochhäusler)将柏林学派的共同点概括为:从个体角度出发的叙事,省略情节,鲜少剪辑,反应市民阶层的生活,间接涉及政治,人物静止,内心与言行之间存在张力,演员表演克制。从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的作品中,我们能够发掘这一群体的共有特质。在早期的“幽灵三部曲”(《心的居所》《柏林幽魂》《耶拉》)中,影像就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关怀,二战战败与德国统一之后普通百姓所遗留的创伤与阵痛,成为他叙事的主要关注点。佩措尔德善于从复杂而游离的人物关系引发对于人性本身的思考,在看似浪漫而残酷的生活中放大个体的不幸。他的影片主人公总是孑然一身对抗命运的女性,不论是《芭芭拉》(Barbara,2012)中被强权压迫放逐乡间的女医生,还是《不死鸟》(Phoenix,2014)中刚逃出战争漩涡,却再次踏上寻夫旅程的集中营幸存者,他们都独立顽强,不轻易对世俗和社会限定的女性身份束手就擒,在这个崇尚激进与暴力对抗的时代,佩措尔德以他独到的感性与细腻解释女性主义的时代内涵。推荐片例《漫漫吾日》 Mein langsames Leben (2001)《柏林游魂》 Gespenster (2005)《芭芭拉》 Barbara (2012)《不死鸟》 Phoenix (2014)
在柏林学派在世界影坛上声名鹊起的十多年后,一股由《电影手册》保驾护航的新新电影运动同样在法国兴起。2013年4月《电影手册》刊登了专题“年轻法国电影人并没有死!”,高度盛赞了法国新一代的年轻导演,称他们为未来法国电影的创造者。这批年轻的导演群体包括贝特朗·芒蒂格(Bertrand Mandico)、扬·冈扎乐兹(Yann Gonzalez)、卡罗利娜·波吉(Caroline Poggi)及约纳坦·维奈勒(Jonathan Vinel)。他们于2018年《电影手册》的暑期合辑上发表了著名的《火焰宣言》(Manifesto de Flamme),主张“我们追求一种着火的电影”,因此被称为“火焰宣言”派。
《野小子们》电影海报
这一群体在贝特朗·芒蒂格的带领下开始进行一种大胆的形式革新,在其长片处女作《野小子们》(Les Garçons sauvages,2017)中,芒蒂格大量使用极具迷幻性的表意系统,在狂乱诡谲的镜头语言之下使整部电影呈现为一种绚丽的人造景观,同时糅合了达利、安迪·沃霍尔甚至达明·赫斯特的装饰性美学,合力促成了一部基于性别现实的情色邪典,这无疑给了长期浸淫在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电影评论界一记重拳。相较之下,冈扎乐兹更习惯处理更富争议性的主题,他习惯于处理情欲、凶杀与酷儿议题,从短片时代的异性恋视角到《刺心》(Un couteau dans le cœur,2018)中大胆颠覆的多元化性取向,性别本身成为了一种符号化的表征,它可以是流动的,也可以奋起反抗诸多二元对立的权力话语,“火焰宣言”派的创作对于电影传统的冲击和改换与他们前辈比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相同的意义。推荐片例《野小子们》 Les Garçons sauvages (2017)《刺心》 Un couteau dans le cœur (2018)《肮脏的天堂》 Paradis sale (2021)《作呕》 Hideous (2022)
潘佩罗电影小组是2008年左右成立于阿根廷的一个创作群体,“潘佩罗”在西班牙语里是“潘帕斯草原上的”或“从潘帕斯吹来的风”之意,马里亚诺·利纳斯(Mariano Llinás)、阿列霍·莫吉兰斯基(Alejo Moguillansky)与劳拉·西塔雷拉(Laura Citarella)是其中重要的成员。这个组织拒绝申请和接受国家电影局资金,通过自主筹集资金的方式保持自身创作的独立性,因而他们的作品具有一种超脱于主流电影制作模式的独特性。《花》(La Flor,2018)以14个小时的惊人时长向外界昭示一种对于电影叙事、节奏和结构的恣意挥洒,反类型片的设定同时将四位故事人物的人生历程与现实人物的时间消逝相关联,从虚构的影像延宕至我们的真实生活,永无止境的电影象征对于电影永无止境的爱。近日才获得第4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的《迷雾中的她》(Trenque Lauquen parte I&II,2022)更是2022年的口碑佳作。
电影《迷雾中的她》
电影延续了西塔雷拉作品中文学极富文学性的特质,它或许不是由言语对白或书信文字所驱动,但却保有时刻攫取观众眼球的神力——不可靠的叙述者时而转换身份迷惑叙事,时而邀请观众成为这神秘世界的一员。观看这部影片就像是对于拉美文学的影像化呈现,多重复杂的嵌套结构正像卡尔维诺在《寒冬夜行人》中进行的叙事游戏,边缘地带的含混与焦虑被无限放大。潘佩罗电影小组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向世界宣告拉美电影不再只与奇幻、政治惊悚或殖民记忆相伴相生,他们代表了阿根廷甚至世界的新兴电影发展趋势。推荐片例《非凡的故事》 Historias extraordinarias (2008)《花》 La Flor (2018)《迷雾中的她》 Trenque Lauquen parte I&II(2022)《中间时代》 La edad media (2022)
纪录片大师、美国直接电影的代表人物怀斯曼时隔多年拍摄了自己的第二部剧情长片《托尔斯泰的妻子》(Un couple,2022),以诗意的旁白讲述托尔斯泰夫妇的故事,让人联想到《安娜·玛格达丽娜·巴赫的编年史》 (Chronik der Anna Magdalena Bach,1968)。双金棕榈获得者达内兄弟凭借新作《托里和洛奇塔》(Tori et Lokita,2022)第九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并斩获75周年大奖;以极具颠覆性与冲击感的身体恐怖片(body horror)闻名世界影坛的柯南伯格时隔八年又出新作,但此次他更注重形而上的概念阐述而较少直观的血腥恐怖,呈现出更加内向化、哲理化的特征。曾以《终结者》《异形2》《泰坦尼克号》享誉影史的科幻片大导詹姆斯·卡梅隆,继2009年的《阿凡达》席卷全球后终于推出续集,《阿凡达:水之道》(Avatar: The Way of Water,2022)上映仅14天全球票房累计8.55亿美元,一跃成为2022年全球票房第二名,这一IP的后续作品也在制作当中。
电影《驴叫》
波兰电影届泰斗斯科利莫夫斯基时隔33年再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新作《驴叫》(EO,2022)由伊丽莎白·于佩尔领衔出演,改编自布列松的名作《驴子巴特萨》(Au hasard Balthazar,1966)。推荐片例弗莱德里克·怀斯曼:《托尔斯泰的妻子》达内兄弟:《托里和洛奇塔》 Tori et Lokita (2022)洪常秀:《塔楼上》 Walk Up (2022)、《小说家的电影》The Novelist's Film(2022)大卫·柯南伯格:《未来罪行》Crimes of the Future (2022)詹姆斯·卡梅隆:《阿凡达:水之道》Avatar: The Way of Water (2022)朴赞郁:《分手的决心》Decision to Leave(2022)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驴叫》EO (2022)是枝裕和:《掮客》Baby Broker(2022)克莱尔·德尼:《双刃剑》 Avec amour et acharnement (2022)、《正午之星》 Stars at Noon (2022)贾法·帕纳西:《无熊之境》 No Bears (2022)达里奥·阿基多:《黑眼镜》 Occhiali neri (2022)看完上述对于当代电影最新创作潮流与趋势的介绍,你是否对电影未来的发展拥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对于我们而言,仅能够熟练背诵书本上的电影史知识还不足以确保在考研复试中脱颖而出,面试老师们还会考察对电影深度与广度的理解,甚至是对当下最新电影的关注。这就要求我们在固牢基础知识的同时放宽眼界,通过共时性与历时性两个方面打通电影发展的前世今生,进而从容应对成为研究生的最后一战。参考文献:[1]陈婉乔《感官民族志:超越主客体的感官唤醒——人类学纪录片的边界重塑》[2]焦垚楠《游戏引擎在电影工业中的应用研究》[3]孙佳森《“游戏化”的电影影像——游戏引擎的再赋能》[4]唐媛媛《新柏林学派——德国当代一支年轻的导演群体》[5]扬·冈扎乐兹,斯泰法内·迪·梅斯尼尔多,让-菲利普·泰塞,张碧思译《电影的虚构:法国“火焰宣言”派导演扬·冈扎乐兹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