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灵魂
有幸去一个大学做他们研究生项目评审。因为每年都做,所以也没有期待。事实上,这次评审的项目做的不怎么样。不过,整个过程让我发现了美国人中很多超级有趣的灵魂。
另外两位评审员一位从纽约,一位从丹佛飞过来,我们在机场相遇。首先发现的是其中一位是同性恋,背包上挂着彩虹旗帜,超级高效率。另外一位是联邦政府高管,职位是我见过的最高的。好在两位都非常友好,平易近人。所有我们一路嘻哈着就奔那个大学去了。
军队的认同与职业
路上就开始分享个人情况,上下三代都交代完整。高管有4个孩子,4个孙子。女同领养了两个,现在基本都长大了。因为两位都临近退休,他们开始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故事往往跌宕起伏,很受启发。
两人都是穷苦出身。一位高中毕业后去参军。据说他当年有强制征兵,只不过他的号比较落后,所以没去越南。他有一些朋友去了越南,当然也就没回来。他先去了国防语言学院,然后外派去德国。从军队出来之后,去上了大学,然后在联邦政府一路工作到今天,差不多50年,今年70岁,预备退休。因为出生穷,军队变成了最好的学校,同时,军队之后的福利可以免费上大学。这些是那一辈人的成功足迹。高管老婆也是在军队呆了很多年,才出来当学校的老师,直至小学校长。
女同当年也想去参军。他爸说你先去上大学吧。因为不了解,他们以为大学一年就能上完。结果发现大学要四年。 中间还是想去参军,又阴差阳错她牙疼要带金属箍。军队告诉她,不可以带箍参军。至此终于愿望破灭,但火苗似乎还在。 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她女儿正在考虑参军。看来这个职业路径后继有人。
音乐艺术在生活中
美国人的生活丰富多彩,多少体现在他们对音乐艺术的追求。一般都认为艺术其实没法糊口,他们自己也知道。但就是架不住喜欢。天地再大,敌不过喜欢。遇见了一位社会与文艺学院院长,是音乐学院博士毕业的,非常骄傲于自己的乐器和歌唱。学校教务长办公室一位女士,原来本科学音乐,后来读社会学博士当了教授。据她介绍,她每年假期都去FLORIDA 谈吉他一边表演一边赚点小钱。
高管的二儿子高中时决定去学剧场表演。他当时要求儿子找个剧场老板来说服他将来能养活自己。结果说是20个人中只一个能靠表演养活。不过他儿子还是义无反顾的投入进去。现在快30岁了,找了个中学当表演老师,看来也活得很开心。他的另外一个儿子学雕塑,从TEXAS TECH 毕业。好像还得了什么雕塑的奖。
女同的两个小孩都是学艺术的。一个弹一种没听说的乐器,另外一个在音乐学院。看来艺术之火源远流长。遇见一位教授,看起来非常斯文,结果是搞暴力打拳的。实在很难把他职业与个人的第追求联系在一起。不过,无论做什么,一个个都非常自洽。
职业的试错与转换
职业试错在美国人中似乎非常普遍,这一点很值得借鉴。高管去了军队后再上大学。70岁又准备写完博士论文。女同本科毕业工作了十年,再决定去研究院读书,后来当了教授。学校的教务长在政府工作了好多年才到学校。访问的系里老师往往是去过很多别的地方再决定在此落脚。项目的负责人告诉我们,今天春季学期后,她要换学校了。
50,60 岁换工作好像也很正常。因为伴侣的缘故,女同准备退出现在的大学,去联邦政府找个工作。高管对联邦工作大力推荐。特别吸引我的是,只要工作5年,可以有终身医疗福利。以前当大学教授也是有这种福利的。可惜州政府在上次经济危机中都慢慢砍掉了。弄得我也想晚年去联邦政府工作了。据高管说,非常多的人正在这样做。看来撸羊毛是世界普遍现象啊。
有趣是生活的一种追求,可惜中国文化中怕走弯路的驯化根深蒂固,搞得我们很没趣。我想,亚裔中中年危机普遍可能与这个也有关吧。从来没有过自由,中年发现再不自由就来不及了。于是分道扬镳不可避免。
所以啊,我要去找有趣的灵魂。上大学,什么时候上,学习什么,这些都没什么,其实都可以。没什么必要那么紧张。放松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