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立春:春意萌动 万物复苏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笔下的“立春”。距离大寒节气过去了15天,太阳在黄道面上走了15度,2月4日10∶33,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首个节气——立春。近日,记者采访了气象专家、市气象服务中心编导贺铮,为我们科普这一节气。
“正如词人辛弃疾所描述的那样,即便是在江南,也是余寒未尽,对于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立春’只是春天的前奏,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春天并没有真正到来。”贺铮介绍,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虽然立春节气期间,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仍处在气象学意义上的冬季,但寒冬已尽,春意萌动,万物渐次复苏,都做好了“迎春”的准备。
贺铮表示,在统计了常年省会级城市立春节气与大寒节气的平均气温之差后发现,立春节气里升温幅度较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北方。东北地区的沈阳、哈尔滨、长春升温幅度都达到了3.6℃,并列升温排行榜第一名。呼和浩特和石家庄紧随其后,分列二、三位。在气候学中,春天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当平均气温上升到10℃时,在物相上即为冬季结束,春季开始。按照这个标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春季多始于3月下旬到4月上旬,而沈阳地区通常在4月下旬入春。
贺铮说,进入立春节气,尽管天气仍旧寒冷,但养生方面却与冬季有了些许不同。首先,立春之后人体新陈代谢逐渐旺盛,饮食要偏向辛、甘、微温的食物,避免吃油腻生冷之物,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和新鲜蔬菜。其次,立春之后,为了适应气候转变,在起居上应早睡早起。最后,立春节气要适应阳气升发的特点,天气好的时候抓住机会逐渐加强运动锻炼,可以到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去跑步、打拳、做操、散步,让机体吐故纳新,使筋骨得到舒展,为一年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沈阳文史馆研究员邓永久藏品中有一部《七十二候印谱》,印谱系明清之际著名印人何震(雪渔)所刻,原谱传世甚少。该谱盛于锦缎函套,前有沈阳故宫博物院名誉院长、书法家、学者李仲元先生题签。邓永久在收纳印谱的纸袋上标注了“传家”字样并加了编号。2月1日,邓永久说,这套印谱能通过《沈阳日报》的“一城风物”中华二十四节气报道传播给公众,为大家所欣赏,更有价值。 学者、作家,辽宁省散文学会会长、沈阳市政协文史馆馆长初国卿介绍,《尚书·尧典》记有四季中鸟兽交配和皮毛稀丰现象。《吕氏春秋》中正式出现“二分二至”“四立”八个节气。《淮南子·天文训》卷三《天文》,第一次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名称和确定方法。《礼记·月令》中有二十四节气记载。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制定《太初历》,把二十四节气写入历法。中国最早综合天文、气象、物候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记载,见于公元前二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明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今年农历有384天,不仅是闰二月,还是双立春,即有两个立春节气。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阳历和阴历之间的“阴差阳错”造成的,是我国纪年历法中一种独特现象。 七十二候的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大寒后十五日,斗指艮,为立春。立春一候东风解冻,东方属木,木为火之母,火气温,由此“冻痕销水中”“波起轻摇绿”;二候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此时被惊醒,动而未出;三候鱼陟负冰,陟是升,鱼因水底暖,感知阳气而上升,冰尚未消融而负冰。“立雪鹤深睡,负冰鱼聚沉”,此时春气还弱。 七十二候的起源早,对农事活动有指导作用。虽然其中有些物候描述有不准确、不科学成分,但对于了解古代气候及其变迁,仍有价值。 《尚书·周书·君牙》说: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意思是心里的忧虑危惧,就像踩着虎尾和走着春天的冰。清乾隆帝诗作《春冰》中写:独予惕若春冰涉,图易思艰志不违。乾隆皇帝在提醒我们:立春了,沈阳的冰开化了,必须警惕,坚决不能上去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