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序言
大概是受已经固化的思维与专业习惯所影响,我常常会将自己作为个人史研究的对象。通过回忆、作为历史痕迹的文字以及电子影像等数据资料,渐渐回归到已经逝去的场景中。不断地认识曾经的自己,站在时间的两端,和镜中的那个少年对话。我有保存资料的习惯,高中时代的作文本都得以保留。翻阅这些文字,有些许热泪盈眶。那时的我充满着天马行空的幻想力,如今我已经很难进入虚拟世界,在回忆与情感漩涡中持续地自我拷问,像苦行僧一样努力沉淀着自己。我的幻想力越来越颓然,也失去了为梦境撰写传记的驱动力。很欣慰的是,那时的自己饱含着激浊扬清的信念,气贯长虹,如今我依然坚定地行驶在自己选择的航道上,无论面临着礁石、逆流、巨浪、冰山,我也会紧紧地抓住舵盘慷慨前行。我将用一生去践行自己十七八岁时立下的信念,永不屈服,永不退却。
此次整理的内容分成了三部分,一是单篇文章,二是高三周记随笔,三是涉及到自己和友人们的创作,包含虚构戏谑之作和点评感慨议论。这里整理并摘选了高三时期的周记随笔。
2016年8月
(〇)拥抱高三(节选)
外表亮丽,鼓吹“成功”“胜利”的高三标语,满足了某些团体的虚荣和名誉,毁灭了“作战者”的精神。因而,甩开那些庸俗的喇叭口号,虽然不敢自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身为儒雅的文重生,“不求名不求利”才不至于歪曲了自己高三的含义。一个求名逐利的高三,也配得上堂堂伟丈夫的拥抱?
(三)
冷静去想,便会少许多偏激。虽说生活不止眼前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更多人在为苟且而“奋斗”,精计于一分一厘得失,也不顾今朝谁的天下。毕竟有人不甘为池中物,有人伏在泥沼中自以为一方诸侯。即便是国破家亡,同样有汉奸为虎作伥。人的地位平等,但思想分三六九等,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但仍有肤浅于物质者。肤浅者,既然自愿卑入粪土,我何必污我羽毛。
(四)
我是要研究历史的人,所以看事时的确冷淡了些。即便是残酷的阶级斗争,却也要摆出一道方法来研究。在我看来,历史学家和医学家是最相似的职业,医学家拿着资料和相片,冷静地分析病情,并为未来做预防。孰知他研究的对象,或许痛不欲生,但医师不需要知道。史学家不需要。但一个人要。一个人会为另一个人的痛苦而感同身受。我要做的不仅是一个史学家,而是实现一个人的价值。
(七)
我们究竟如何证明我们生而为人呢?我依然认为,自由才算标准之一。自由本是动物与生俱来的,可叹我们进化成顶峰,却要回归到最初来找所要的东西。谁不能自由,谁能自由,也并不在行为上,而在于思想。我们可以被绳子捆绑,但不可以被任何枷锁锁住思想。
(十)
最高傲的人,自卑起来到尘埃里,那是悲哀和痛苦无尽的折磨延续。夜深时我便忘却了所有的高傲。我不过是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我也只不过理想成一个皓首穷经,白发太玄的老学究,我也不过荒唐可笑,幻想去天涯仗剑,其实不过半世浮萍。做不了“致君尧舜上”的士大夫,只能在尴尬的现实面前“横眉冷对千夫指”,醒来依旧恢复高傲。
(十四)
我们这些凡人,总在给自己心灵寻求归宿。马克思拯救了客观外在世界,可人的内心却需要一个上帝存在。心中无信仰和执念,如何凭小楫轻舟横渡大江大海?再感有朝一日,身边之人总要分道,各自又是重话一遭,悲从中来不胜其哀。消失于彼此的世界之后,便回不了头了。“世间唯有柳堪恨,才送离人又送春。”只有那孤月空悬,还能普照愁客,说“千里共婵娟”,“万里共清辉”。
(十六)
今天在袁家岭(注:袁家岭新华书店)读书时,读到对莱蒙托夫的评析,于是心血来潮,手上一本莱蒙托夫的诗集收录部分作品,恨少,且翻译上并不尽如人意。于是借激情未灭,四处搜寻莱蒙托夫诗。然而从袁家岭到定王台再到弘道(注:定王台新华书店、弘道书店),还在书市中询问几家(注:定王台书市),却一无所获,时间倒是花了三个钟头,体力也费了不少。返回时已疲惫不堪。呜呼,虽然最后一无所获,但凭那一时热血而行动的过程和感觉,却是无比珍贵的。我们的热血天性已被束缚了许多哟!
(二十一)
我看见你“春风得意马蹄疾”,
我看见你“丁香空结雨中愁”,
我看见你“山重水复疑无路”,
最后你便“一蓑烟雨任平生”。
2016年9月
(三十五)
要时时刻刻给人以距离感,才会少许多不顺心之事。总有人仿佛听不懂他人的弦外之音,然后再继续制造事端又不息不止。非要来一通摧枯拉朽的大怒,旁人才会意识到该收敛一点,才会意识到彼此之间才不是水乳交融,而是相隔万里。子曰“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我决不是以德报怨的善人,我只知道寸土不让才有主权完整。我便是捶不爆,煮不烂,砸不破,碾不碎,踩不裂,轰不炸,响当当的一颗铜豌豆。难得拂意,发泄于斯,少用口舌,不动拳脚,唯一笔杆,畅平生意,快哉!
(三十九)
Kenno走得太匆忙了。打电话给他时他已快到高铁站了。科技何苦弄那么发达,古时车遥遥,马洋洋,走上一两个时辰,好歹还赶得上信鸽。而现在,我仍在湘江冲积的沃土上吸取日月之精华,离人却要在五岭以北瘴疠之地的楼阁上北望。上午他还在水房,我问他“你怎么考试都没来”。他只说有些自己的事。看他那样不至于抑郁,我只道他有私事难处理。而仅多久,我便只能用声音推测他那苦涩的笑容了。他还能笑,说明还不坏吧。我倒是极希望他好好上进,可那样也许他就一直留在南荒之地了。从高一到高三,我竟未想过,有的人,诚然是见一次少一次了。明年今日各位便“万里共清辉”,真是一句苦诗,无怪是老杜作品。只是今日风高秋怒号,月也不出山,叫我如何“千里共婵娟”。又少一个男生了,搬重物时又要叫我想起:“又少一个男生了。”球场又少一个男生了。真是啊,扯了两年多的谈,开了两年多的玩笑,都不如“再见”来得猛烈。
我说,下个月回来,请你吃饭,别去球场看妹子了。
他说,已经打球无敌不屑于打了,看妹子就说不定了。
2016年10月
(四十二)《病隙随笔·二十五》读感
我们古往今来,多少的人都成了无名尸体,衬托出那几位英雄人物的气概。文士史家,三言两语间就让数十名无名无姓人士死在剑下,人的价值不如草芥。“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些白骨们,“犹是春闺梦里人”。不是只有英雄们有家室有故事,每个普通人都有,不比英雄差。也许我是关云长,也许我只是死在关云长刀下的一名小卒,但是我仍然是我,不输诸公!
2016年12月
(七十三)
我们这四十来个人,每天都过着复制的生活,在复制之中力图寻找着生命的迹象,亦或用尽力气抹一把彩色,沉在无涯之中,低头太久,周遭变幻了一遭又一遭,但不变的还是复制的主体。日期星期已没了概念,一晃而过就跃了一年。只空谈解放解放,却又不愿解放了。人与事都夹杂着情感浇铸在了日常之中。身边仍有大量值得我们去爱的存在,日子逾是一晃一晃地过,凄酸之情逾是泛上来。
到头来飞鸟各投林,一年又一度新旧,叶叶照青照黄。
最好的其实在眼前,却看不见眼前,总抬高了两眼。
(七十四)(原文冗长,节选片段)
文人来得更美,但士大夫更沉重。中国四千年来的脊梁,是士大夫们撑起来的。先秦的关龙逢、比干、苌弘,无一不是重义轻死的,甚至被人当作固执。但这不是固执,是气节!是责任与使命!
文人更会审时度势,或者更平和,或者更无奈,还有更凄惨的。
山涛是审时度势的,向秀是平和的。
阮籍是无奈的,嵇康是凄惨的。
在大局之前,文人或许是这样的选择。无奈地活,凄惨地死。
可士大夫只有一项选择:悲壮地死,死得壮烈动山河!
文人为己而死,为守住自己的原则。
士大夫为天下而死,为守住中华的脊梁。
文人愤世嫉俗地活,再躲进小楼不管春夏秋冬。
士大夫慷慨激昂地活,再把“乾坤力挽回”!
……
哪怕这个世界的文学艺术科技都死了,人类社会还运转着。但如果使命感与责任感,“义”缺失了,我们顷刻退回猿猴时代,开始残杀开始涣散。人们是要有纽带和支柱的,哪怕赴汤蹈火。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我不做士大夫,还等谁来当士大夫!
2017年1月
(七十七)
实词正做到《孔雀东南飞》一篇。看到焦仲卿那句“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真是万般感叹。这个府小吏把妻子的到来看作如春雨滋润,却免不了被拆散。而焦仲卿被迫屈从,请求刘兰芝忍耐一阵子时,刘兰芝一句“勿复重纷纭”既心酸,又多伤人,何必出言如此乎!又来一句“于今无会因”,焦仲卿岂是木偶人,我见犹悲不自已。后来焦见刘时,说的“贺卿得高迁”“卿当日胜贵”,这反讽之情,不由得让我想起方鸿渐被心爱的唐小姐奚落那番,焦仲卿被现实奚落了一番。
(七十九)
等我老了就带上老伴归隐,读读书,说说话,钓钓鱼。
多希望活到昏天黑地的魏晋,做个不问世事的隐士呀!
还可以悠然见南山。
只是我还年轻着,不得不去入世。而且这世上已没有归隐地了吧。
老家的夜空真黑呀,多久没见星星了。
2017年3月
(九十四)拟以武功来讽学习
当市面上有怀奇技的人争斗之时,往往博得喝彩,局中人也飘飘然,得意不已。但行遍江湖者皆知,耀武扬威,气势汹汹者,虽身怀武功,但肯定是寻常角色,一代宗师总是韬光养晦,以平凡的外形出现。或许是乞丐,如洪七公;或许是杂役,如扫地僧。正因有了极深的功力,他们不想乃至不屑与众生相较量,产生了“无物”的心境。而“无物”的心境又促使其功力日精,因而在小角色们瓦釜雷鸣时,大侠们就像寻常路人一样,毫不在意他们的喧闹。因为功力犹如海水,它的深度不由浪花的声势决定,也不由观海潮的人决定。那些略有建树的小家,总想无时无刻不显现他的武功,根基浅则易浮动,则其永远不能成为一派宗室。即便他享誉一时,或被人尊奉,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裘千仞破了禅境,邪心大开,却死于金轮之下。星宿老怪横行一时,最后也中了生死符苦痛不已。武功愈是虚高,就愈想显示,就愈想借短暂的修炼就能快速增长武功,而武功又虚高一重。最终岳不群不得善终,楚昭南命归剑底。唯有真正深厚的宗师,才能创出大格局。
2017年4月
(一〇三)
又得重提基础这事。总有人想“一夜暴富”,所以想找各种方法来提升自己,殊不知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好比连木材、砖瓦都没准备好,就急于去盖房子。只是基础巩固的确是条泥泞的道路,又多又杂让人畏惧。如果不经历这条泥泞之路,恐怕现在的自己,与几个月前的自己别无两样。
(一〇七)命题材料写议论文段
停驻不是停止。在生命的幽径上,我们有时是要停下来,去观赏和咀嚼路旁的美景,放慢这匆匆的步伐,但不意味着我们要长留不前。假如杜牧长留在扬州“春风十里”,“二十四桥明月夜”中,那他最终免不了死在纸醉金迷中。好在“十年一觉扬州梦”,梦醒后,还要重返长安,兼济天下。此时天气甚好,暂驻,但别忘了,前方又是一片阳光灿烂。
(一一五)跋(节选)
今天离高三的末日还有六十日,此本也已完毕,历时九月,寿终正寝,载满了老雕虫的拙字。(注:这个本子从2016年8月写到2017年4月,在最后一页上写了跋文)
这老雕虫开始得轻狂,结尾得草率,不过总的有点进步,无论是个性、文笔、文气、字迹,都有被誉为改观。
人倒仍是那人,不变的是顽固的心,好世的心,放纵的心,沽名的心,自得的心,呆滞的心,唯独缺颗堕落的心。
呵呵,前程似锦,美人才子。
鲁大师临终一偈:
“平生不修善果,只好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
噫!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一一六)序言(注:换了个新本子)
回顾了去年的“拥抱高三”,感触颇丰。
不变的是壮志雄心,变的是态度。
回看时,总觉得自己当年过于轻浮,过于张扬,内心的躁和戾气简直“跃然纸上”。满是“吾心便是宇宙”的自负感,满是“吾曹不出奈苍生何”的自以为是。对于高考,也满是“不足挂齿”的态度。
傲气诚然不可有,傲骨也诚然不可无。高考也不是目的,而是最好的方式。目的,则是成为一个不负众望的人。再进一步的目的,则是成为一个担当宇宙的人。最终,便是曾老师赠我的:坚守、奉献、家国。
当初反复宣称的,要有一个“不求名不逐利”的高三,现在看来,基本上做到了吧。自己也不再是“营中笙歌不断的小卒”,而成了披荆斩棘的勇士。
剩下的日子里应当更加踏实,坚定向前。
“我辈岂是蓬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