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深度的“躺平”体验
一次深度的“躺平”体验
——读《奥勃洛莫夫》

读这本小说,差点儿睡着。本书共四部,第一部共11章,打开头,主人公奥勃洛莫夫躺在床上支使佣人扎哈尔这个那个的,中间来了两个人,阿列克谢耶夫和塔兰季耶夫,他竟是没起来床,最后好友施托尔茨来访,才勉强起床,时间已是下午四点。
如果不是施托尔茨来访,我本以为,小说将是奥勃洛莫夫的“床上”故事,安排倒是奇特,只是太单调了。施托尔茨与奥勃洛莫夫同岁,三十二三岁。他的到来是要将奥勃洛莫夫从床上“拯救”起来,“要么现在就起来,要么永远不起来”, 施托尔茨是敢想敢干、悠游四方的形象。
“青年时代的施托尔茨本能地保持精力充沛,他很早就发现,精力充沛使人朝气蓬勃,心情愉快,有男子气概,而心灵正是应该用男子气概来锻炼,才不至于在无论什么样的生活面前失色,才能不把人生看成沉重的枷锁和负担,而只看成义务,并且毫无愧色地打完人生这场战斗。”(《奥勃洛莫夫》第四部第八章)
相反奥勃洛莫夫则是孱弱的,“总的说来,由于他的脖子、胖胖的小手、柔软的肩膀肤色都过于白净,他的身体对于一个男子汉就显得太娇嫩了。”(《奥勃洛莫夫》第一部第一章)奥勃洛莫夫出生在一个中小地主的家庭,打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14岁还需要佣人穿鞋子,父母死后,他成了一个偏远省份350名农奴的主人。二十岁有过一次从职经历,感觉到行政上的繁文冗节,束缚太多,一封辞职信彻底告别了工作。与扎哈尔租住在圣彼德堡戈罗霍夫大街一幢房子里深居简出,过着“躺平”的日子。
奥勃洛莫夫虽然也有理想,他一直规划着乡下田园牧歌般的生活,第一部第九章有标题“奥勃洛莫夫的梦”,是他的理想和志趣的投射。那是一个封闭的,绝圣弃智又自给自足的生活场景——“松树庄和瓦维洛夫村是奥勃洛莫夫家的世袭领地,统称奥勃洛莫夫庄园”。但梦境里的“庄园”被现实击碎了,歉收、欠债、收入减少,加上现在的房东要收回租住的房子,这些事情成了“恋床”的奥勃洛莫夫盘绕不已的焦心事。
在《奥勃洛莫夫》第二部中,施托尔茨介绍奥勃莫洛夫认识了奥莉加和她的监护人“婶娘”。奥勃莫洛夫与奥莉加交往甚密,竟然达到谈婚论嫁的地步。奥勃莫洛夫爱着奥莉加,作为小地主的他,面对近乎天价的生活费用,又对这桩婚事畏畏缩缩起来,奥勃洛莫夫对着扎哈尔声色俱厉,“这一套要付一千卢布,另外租一套又要付三千卢布,装修还要花多少!还有马车、厨子、日常用度!我上哪儿拿钱去?”
在同乡塔兰季耶夫的安排下,奥勃洛莫夫搬出了戈罗霍夫大街,搬进了维堡区十品文官普舍尼岑遗孀阿加菲娅•马特维夫娜的房子。阿加菲娅三十多岁,有两个孩子,体形较胖,很会忙家务,“她的全部家务,捣、熨、筛等等,都有了新的、实际的意义,那就是为了奥勃洛莫夫的舒适和方便。”(第四部第一章)读到这里,我会意一笑,阿加菲娅才更符合“奥勃洛莫夫的梦”啊!
第四部第八、第九章分述了施托尔茨与奥莉加、奥勃洛莫夫与阿加菲娅两个家庭的生活。“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各自感到甜蜜和舒适,各得其所。
“她(奥莉加)和安德烈•施托尔茨两个人的生命汇合到了一起。他们之间只有和谐与宁静。绝无一点情欲的放纵。”“同所有人一样,同奥勃洛莫夫曾经梦想过的一样。只是他们从不昏睡,从不垂头丧气,从不觉得无聊或者情绪低落,也没有萎靡不振的目光和言语,他们有说不完的话。”
而在维堡区,笼罩着的是安宁与寂静。“家里的一切都显得丰盛兴旺”,“厨房、储藏室、食橱间都摆设了一些矮柜,里面有大大小小、正圆椭圆的盘子,调味汁缸和茶杯,成堆的碟子、铁的、铜的、陶瓷的罐子”。相比于施托尔茨夫妇的清虚雅致,奥勃洛莫夫的生活则显得世俗与富足,“厨房是这位伟大主妇和她的得力助力阿尼西娅的一切活动的真正支柱。家里什么都有,样样都在该放的地方,拿起来十分方便,而且整齐清洁”,这可不正对奥勃洛莫夫的劲儿!他的靠枕堆得像小山一样高,几乎触及天花板,就这样奥勃洛莫夫整天整天躺在自己屋里的长沙发上欣赏女主人的裸露的胳膊儿随着针线前后晃动。
当我重新阅读《奥勃洛莫夫》第四部的时候,觉得施托尔茨和奥勃洛莫夫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至于孰好孰劣,需要设身处地去“共情”,“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不过我想,施托尔茨和奥勃洛莫夫的性格并非截然异分,往往并存在某个人身上。奥勃洛莫夫这种“躺平”人生观太过于极端,“随着岁月流逝,他已经很少激动和追悔,他逐渐悄悄地躺进他为自己的余生亲手制造的普通而宽大的棺材里”,当施托尔茨再见到奥勃洛莫夫时,中风后的奥勃洛莫夫怎么也听不进离开维堡区这处温柔乡的建议,他像古老的奥勃洛莫夫庄园跟新的幸福的曙光说再见了。又过了两年,奥勃洛莫夫的遗体安息在住宅附近的墓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