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月亮与六便士》
还记得初次拿到这本书是在高中。不知为何,此书搁浅至今还未翻阅。于是,在这个漫长的寒假,我终于翻开了闻名已久的著作。
初看前两章时,有些困难。因为毛姆涉及的画作评论以及多位画家、作家,有太多陌生的名字。
我还好奇,为什么这本书如此畅销?如果后文全是这些文字,那我将无法耐心地读下去。幸运的是,我坚持下来了,从第三章开始,毛姆将故事娓娓道来,吸引着我。
近期我也沉浸在一部慢节奏的电视剧,而它探讨的部分主题与《月亮与六便士》也有些相关。
《去有风的地方》的英文名是Meet yourself. 剧中对生命与死亡、亲情、生活的困境、理想与现实的探讨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也引发了我对此的思考。
在看完《月亮与六便士》时,我写下这样的书评:
在这个时间节点翻开这本书,只能说一切都自有安排。如果是在刚买下这本书的时候就看了,我想可能感悟并没有现在如此之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是的,我敢肯定如果是在别的时间点翻开这本书,可能感悟都不会是如此。
大一上学期末,我产生了巨大的迷茫和困惑。我意识到,我失去了目标。在小学,我的目标很简单但也很模糊,那就是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这对于小学的我而言,无疑是遥远的,但这总归有个目标。在初中,我的目标就是考个好高中,实在而短暂。到了高中,无须多言,考上一间理想的学府是所有高中生及其父母最大的心愿。
但是,高考结束之后呢?
我曾设想过大学之后的生活:毕业,找个好工作。然后呢?继续努力工作。似乎就是从这开始,我失去了目标。或者,换句话说,我失去了盼头。
日子不再像高中那般紧张,也不需要拼命去提高分数。在大学,衡量一个好学生的标准不再只有成绩。步入社会之后,好工作,高薪,有房有车,这似乎就是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但是,生活呢?
我的生活,该过成什么样?忙碌的工作结束之后,我该如何消遣我的日子?我想要过怎样的生活?这些问题接踵而来。
我发现我并不了解自己,我也没有深入多面地了解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于是,我不断地向外向内看。我不断地叩问自己的内心,不断地看向大千世界。
接着,我看见了生活的多面,简单而幸福、凄惨且痛苦、忙碌但充实……我才意识到,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我羡慕那些四处游玩的人儿,羡慕那些每天忙碌挣钱,拥有很多的人儿,不管是怎样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和心酸。但我呢?我一点儿也不了解自己。
然后,看过变化复杂的外界后,我发现稳定的内在才是能带给我答案的地方,我真正要去探寻的是我的内心。
于是我开始感受、体会、记录、反思。我上一秒沉浸在大起大落的情绪,下一刻又立马跳到理性且冷漠的视角不断地追问。我开始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我开始享受独处的时光,我睁开双眼,竖起耳朵,打开心门,用呼吸、感官和心去接触这个世界。然后,我就发现了生活的美。路边的小野花、云雾萦绕的远山、混合泥土的新鲜空气、温暖和煦的阳光、人与人之间的问候闲聊、专心工作的人儿,还有上空掠过的飞鸟……这些都让我感到幸福和满足。
经过时间的沉淀和书籍故事人物的浮沉,我似乎有了一点儿答案,心理的迷雾慢慢消散,我渐渐能看见向往的冰山是怎样,但是它总是若隐若现,我还需要不断地生活才能真正地接近它。
说回《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
毛姆在书中夹叙夹议,讲故事的同时,还道出自己对艺术、创作、道德、他人的影响、理想与追求和人性的复杂这些看法和观点。
如果说毛姆是精神医师,用故事作为手术刀,抽丝剥茧,用文字的形式将隐藏在皮囊之下的人性完全暴露在我们眼前,直戳痛点和命脉。看到之时,深吸一口气,被人看透心底最肮脏的一面或是内心最忠实的想法,实在是难以抵挡这种糟糕的感觉。
但是只有直面痛苦,才能看清自己。把这些解剖后放在我们眼前,才能让我们有更多的认识。而这也就是医师帮助病人解脱痛苦一样。
但是,此书对于女性的描写让我感到不适。百年前的女性地位无法与如今相比,从今日的视角解读必定是不符合历史的。毛姆对女性的看法和评价深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是遗憾的地方。
借用译者徐淳刚的后记来结尾吧!
什么是生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些没有人能真正告诉你,需要你自己满怀勇气,像小说主人公那样抛弃一切,用整个灵魂去探索。
书摘
艺术是情感的体现,情之所至,人人都能理解。
作者应该从写作本身,从思想的宣泄中获得快乐;至于其他,都不必介意,一本书或成功或失败,或赞誉或诋毁,他都应该淡然一笑。
文明人践行一种奇怪的才智:他们把短暂的生命,浪费在琐碎的事务上。
在他的灵魂中,也许有着深层的创作本能,尽管他的生活遮蔽了它,它却无情地疯长,像癌症一样扩大到细胞组织,直至占据了他整个人,使他无法抗拒,必须采取行动。
良心,是心灵的守门人,社会要向前发展,就必然制订一套规矩礼仪。它是我们心中的警察它就在那儿,监视着我们,不能违反。它是自我中心的间谍。
卑鄙与高尚,邪恶与善良,仇恨与热爱,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灵中。
常言说,痛苦使人高贵。这不对;让人行动高尚的,有时是自满得意;而痛苦,往往使人变得心胸狭窄,充满仇恨。
也许,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我们很看重自己对别人的影响,别人是否重视我们对他的看法很重要,如果我们对他的看法没有影响到他,我们就很讨厌他。我想,这正是人性虚荣最痛的创伤。
一个人因为看到另一种生活更有意义,只经过片刻思索就抛弃大好前程,这才需要足够的个性。勇敢走出这一步,绝不后悔,这才真有个性。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心平气和,怎么能叫作践自己?做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一年赚一万英镑,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你对自己有什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