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驱指控——硬笔的执握与发力
书写是一件复杂的、连续的因果过程,其核心基础首先是脑眼手的一致性,掌握方法规律后,眼的作用会发生变化,从开始的对比范字转变为对比想法。本章不讲这么神神叨叨的东西,只分析适合人体的握笔与发力方法。
先看一张图,只看第二条执笔:

提炼一下:
- 书写动力主要来源于手腕,为腕驱。手指是辅助控制的。
- 大、食、中三指分离,以及三指的伸缩运动是手指运动的核心。
- 书写区域见图。
在书写过程中,为保持稳定性,支点不可移动,可以旋转。继续提炼:
- 以支点为圆心的左上1/4圆的书写区域与运动
- 只有捺画是依靠三指从伸到缩完成,其他笔画均不需要大幅度的伸缩配合
- 大、食二指若贴合紧密互相重叠,则指力不在,纯以腕驱。能够完成书写,但会损失少量细节
笔画发力:
- 左到右的笔画,尤其是长横,需摆腕书写。即支点顺时针旋转时,大指可向右平推来控制横的弧度与方向。因此发力方式有两种,一是手腕向右摆动,二是大指右推。短横可完全采用第二种,长横最好是结合起来。此时大指若发力,为水平向的内侧发力,180度。 1.1、建议全部使用摆腕+大指右推的方法写所有的横,腕力更加强大稳定 1.2、食、中二指维持执笔状态即可,不参与书写发力
- 撇 2.1、短锋类笔画,如撇、钩、提,实用顿弹+翻腕,稍加练习即可控制长短与方向。短促发力极易出锋,短锋类笔画宜取其直,练熟后可大量缩短书写用时,就是更快更好 2.2、长锋类平笔,如长斜撇、竖撇,为加速出锋 2.3、撇的方向以45度向左下为基准,可以使用: 2.3.1、手腕上翻+食指向左下推送,综合发力则更加细腻。纯以腕驱动也无妨 2.3.2、也可以只实用食指,单独发力,大、中二指纯粹辅助稳定不参与发力
- 点与捺,三指伸缩完成,大、食二指均匀发力,各占一半
- 钩、提为顿弹+翻腕,略
不难总结,书写方向就六个。
竖画发力:
感受一下,如果想要大、食二指均匀发力,最合适的方法也就是最别扭的方法:笔尖对着12点方向。
一般握法中,食指发力占60%~70%,大指占30%~40%,不均匀,很诡异的数据,不合理,很难控制。建议改为食指越过大指,改以食指单独发力向下书写。
如果将笔尖对准9点方向,毛笔里叫侧锋,我只有画竹子的时候这样用过。你感受一下,这样合不合理。
不合理的,合理的发力方向,很少的:
- 支点不动的圆周运动,用手指微调
- 三指伸缩衍生出的两个方向: 2.1、向掌心的运动,向右下45度,用手指微调 2.2、背掌心的运动,向左上45°,用手指微调
- 翻腕顿弹,省略行笔
力量需要:
- 驱
- 蓄
- 慢放与快放
- 收
手腕驱动,顿笔蓄力,行笔放力,回笔收力,顿慢行快,顿重行轻,这叫书写节奏。这样手部有松有紧,松多紧少,久写不累。楷书当为行书写,行书当为楷书写,无论怎样写,发力是基础,节奏是核心。
孩子再小,手再小,摆腕都能写出超出格子的横。硬笔如此,软笔也如此。执笔时,三指收住,是缩。缩只是起势,落笔就有微调的,身体自动的。或者你可以试试:
- 执笔只伸不缩,如此笔杆倾斜角度会大,书写时,怎一个“僵”字了得?
- 写长横不摆腕,胳膊向右移,软笔里这叫悬肘,涉及到入纸时力的: 2.1、大小 2.2、面积 这样写,需要更高的成本来训练才能写好。稳定性没了,流畅度就没了。毛笔没个长久的训练,站着写的好?
支点与笔尖距离越大,书写面积越大。反之则越小。站着写大字就没有支点了,或者说支点是肩膀。
最后说错误的执笔,针对孩子,有两个决定性的原因:
- 误以为大指会遮挡视线
- 以指尖捏笔,又用力,手指会疼啊。因此,大指包住食指,食指指腹贴合笔杆,加大受力面积,弃用孱弱指力,纯以强大的腕力驱动,很合理。80%以上的你是这样写字的,我看过3000+的电影,只有陈意涵在《听说》里的握笔是合理的。
还得记住,标准只是个范围,不是绝对值。
我十分确定我写过了,十分确定,只是忘记写在哪儿了。高段的教材上有说,但摆腕两个字说起来简单,教起来就不是那回事了。孩子囿于发力,大人囿于习惯。
- 我不擅长写字,刚开始学,除了使劲,我还能有什么办法?
- 使劲了手指就疼啊,手就累啊!
- 还得注意坐姿,多难啊。谁写字,不是写着写着就趴下了?
© 本文版权归 沈之和986位...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沈之和986位...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梦中的......(又活35) (5人喜欢)
- 春天你好呀(又活34) (13人喜欢)
- 我好像失去了一个超能力(又活33) (3人喜欢)
- 你好,2025.(又活32) (7人喜欢)
- 致敬漫长的2024(又活31)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