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里的幸福密码:讲信明德丨活动回顾
我们熟知《资治通鉴》是帝王将相治国理政的教科书,但可能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资治通鉴》也是我们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幸福密码”。2023年2月1日,“聚珍12点·午间日读书”如期举行,《〈资治通鉴〉通识》的责任编辑、副编审贾雪飞和编辑董洪波与广大读者分享了“讲信明德,《资治通鉴》里的幸福密码①”。

“信”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是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孔子说“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墨子说“言不信者,行不果”,韩非子说“小信成则大信立”,《左传》载“信,国之宝也”,《礼运·大同篇》则把“讲信修睦”视作美好的“大同社会”的一个侧面。可见,“信”自古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我们耳熟能详的徙木立信故事,是商鞅变法的起点,也是一个政府塑造公信力的典型实例。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了一百多年,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变法涉及社会管理、赋役和经济制度等,对现有制度和贵族势力构成了挑战,需要得到国人的充分信任,建立足够的政府公信力,才能顺利推行。为此商鞅在城门前举行了“徙木”活动,重金奖励勇于听从政府号召的人。因为这件事让秦国的老百姓相信了政府说话是算数的,所以变法才得以顺利推行。

张良是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不二功臣。刘邦在立国后的庆功宴上问文武大臣,让他们说说自己是因何战胜了项羽。就是在这一天,刘邦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左传》中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之说,以“立德”为“三不朽”之首;孔子认为“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德不孤、必有邻”;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儒家四书中的《大学》开篇即“明明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的另一种说法是“贤”,与“德”相对而论的是“能”。从尧舜禹时代开始的“选贤用能”,其中“贤”为“德”,“能”为“才”,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就开始思考“德”“才”的关系。
《资治通鉴》从“德”“才”关系把人分为四种: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认为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皆因才有余而德不足;才有余而德不足,就会导致家国覆亡。


用司马光的标准,刘备是典型的“君子”——德胜于才。刘备打仗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但他却凭借“德”的美名,在一次次失败的战争中赢得美名,赢得人心和人才。
比如在荆州,刘备受到刘表的猜忌,难有作为。刘表死后,荆州士民皆归附于刘备,诸葛亮劝他袭取刘表遗孤懦弱的刘琮,刘备不听。曹操南下攻荆州,刘琮投降,数以10万计的百姓追随刘备南逃,每天只能走10多里,有人劝刘备放弃百姓,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可以说,刘备能做到“三分天下”,依靠的正是仁厚之德。

曹操因为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被后世演化成“宁我负天下人,勿天下人负我”,又因《三国演义》的汉家视角,被定义成了一代奸雄。他的雄才大略和旷世才华遂被掩盖了光彩;至于他对人的宽容,更因打在他身上“多疑”“暴虐”的标签被后世有意无意地视而不见了。
曹操对人的宽容,可以从他用人看出。他说“士有偏短,庸可废也”,一方面是讲不能因人有某方面的短板而废弃不用,另一方面即是在强调“用人之长”。
兖州之变中背叛过曹操的很多人,曹操都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宽待。官渡之战之后,他在袁绍军营里缴获了很多他手下人写给袁绍的效忠信,但是他看也不看,当场烧毁了。说:袁绍强大的时候,我都保不住命在何方,何况他人呢?别人有一点留后路的想法,不要计较。
我们看《三国演义》,总会有疑惑:为什么曹操这么奸诈,他手下还这么多谋士干将。原来曹操本人是有这种包容美德的。正是这种包容,让他有人心所向的一面。

李世民是古代堪称典范的治世明君。他宽容治国、体恤百姓,践行“民如水,君如舟,可以载舟,亦可覆舟”;他头脑清醒,识时务、善用人,强调“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他克己纳谏,启用曾经反对他的魏征,并接纳魏征多次的犯颜进谏。
李世民身上有很多优点,他的自省反思精神也是值得一提的。
即位之初,他经常和大臣讨论隋朝灭亡的原因,以找到治理国家之道。《贞观政要》记载了很多他的自省和反思:
得人谏诤,方始觉悟。若无忠谏者为说,何由行得好事!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部大书”。读《资治通鉴》如月映万川,收获和感受因人而异、因境而殊——可以治国理政,可以管辖一方,可以修身齐家,也可以知道而乐。作为普通人,我们从《资治通鉴》如上的故事,可以总结出“讲信明德”的“幸福密码”,即诚信待人、守信克己、仁厚处世、宽容他人和自省自律。
《资治通鉴》体量浩繁,有294卷、300余万字。作为普通读者,如何才能方便、快捷地了解和阅读呢?推荐中华书局出版的张国刚教授讲《资治通鉴》系列图书——《〈资治通鉴〉通识》《〈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和《资治通鉴启示录》。
上海中华书局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今天我们如何读《资治通鉴》丨通识名家讲座 (4人喜欢)
- 2025女神节,上海聚珍的女神(和男神)们在干啥? (1人喜欢)
- 活动回顾 | DeepSeek 还是 DeepRead?且听中文系教授分解 (1人喜欢)
- 2024大盘点丨我们的年度冠军书 (5人喜欢)
- 2024大盘点丨我们做的那些事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