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河南元宵节背桩会有感:为什么农村粗糙的表演,比春晚更吸引人
俗话说“不到十五都是年”。按照这个说法,在山东的胶东地区也就是一挂鞭炮一顿饺子(个别人想换个选择,就增加一份元宵),外加当地政~府在大小广场上布置地灯会作为代表形式,再就没有其他了。
今年的元宵节过得非常有仪式感!
首先,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新乡市政府组织了长达30分钟的烟花秀,然后我所在的小镇有一4A级景区,景区内早已经精心准备了长达近50分钟的烟花秀和大型花灯展。

又是烟花又是花灯,别说是跟近3年相比,就是跟2019年的春节相比,也是大手笔了!
就在四处托人搞内部票的时候(省钱才是硬道理),又听说今年小镇上还举办“背桩会”!
这……这就是惊喜来的太突然吗?

不少当地人听到这个消息也很意外,同时又感到很兴奋:今年又能看到“背桩会”了!
听说这里的“背桩会”还是传承了400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呢。
每年到了正月十六会有专门的机构组织。今年可能是因为大家伙儿都憋着劲儿,想要趁着年尾巴好好地乐呵一场,正月十五正月十六连续2天都有“背桩会”。
不过,正月十五的那场是隔壁乡镇的过来演出,正月十六的那场才是本镇组织的演出。
不管哪里来演出的,只要有演出就成了!

听当地人介绍,所谓的“背桩”就是一个成年人背着桩,桩上有1个古装扮相的3~5岁的小孩子。
背桩分单人桩、双人桩和三人桩。
对于能够上桩的孩子,一般都是长相漂亮的,家长主动申请的。
亦有被“背桩会”组织寻上门来邀请的。
通常是要求连续上桩3年。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最近3年有太多波折,所以,背桩和上桩的人都没有很多时间磨炼配合,以至于参加“背桩会”的孩子并不多,所有的加一起也就10几个吧。
而且,大多数孩子都困得厉害,没啥干劲儿。
围观的人们一边心疼孩子的状态,一边被桩上的孩子睡觉的样子给逗乐了。
下面的背桩以及随身跟随的家长也担心累着孩子,或者孩子有个不舒服,会随时叫停,要求把孩子放下来看看状态。
后来,看到网上的视频,发现这里的“背桩会”和青海、甘肃那边的“社火”很相似,不知道是不是同一种形式2个不同的名字呢?

整个活动从早上9点开始,直到下午2点。
不过,虽然名字叫做“背桩会”,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节目都是“背桩”——又要背着二三十斤的架子,又要照看上桩的孩子,还要以游街的形式徒步十几里……无论是体力还是距离,都很考验人!
所以,背桩都是压轴的节目。
在背桩之前,还有很多其他形式的演出,比如说:踩高跷、划旱船、太极拳、少儿武术、豫剧、少儿架子鼓、以及种类繁多的大大小小的鼓队表演。
听说新乡的大鼓,和背桩会一样,挺有历史渊源!

在“背桩会”上出现的鼓队,占比大且种类繁多!
有的是每人胸前架着一只鼓,跟着音乐踩点敲起来,有的是4个人同敲一只超级大鼓或者2人敲一只半大鼓……只要出现1只鼓,有1个以上的人在敲打表演,那肯定是落地推着走的大鼓!
听着“咚咚咚”的鼓声,内心真的很受震撼和鼓舞!

难怪古代两军交锋,总是以鼓声为号角。“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古语并不虚传!
与鼓配合的就是镲了!
镲也有大镲和小镲之分(专业术语不懂),看得出不同的大小,职责也不同。
……
相比背桩的吸引力,鼓队的表演更让人热血沸腾!

对我来说,无论是鼓队表演,还是各种才艺表现,亦或是压轴的背桩,都是以前只在电视新闻中看到的其乐融融的场面,并没有亲眼见过、亲身经历过!
现在有机会投身其中,真心觉得这些头发花白,手脖堆满褶子,身材臃肿,动作不整齐划一的表演者远比那些经过精心设计、配备精美服化道的大型晚会节目强上十倍、百倍!

如果这只是我这个外来者的感触,可能因为新奇而有所偏颇,没有什么有效的参考价值。可是,听一听看一看那些常年居住在本地的人,他们也很认真的点评,也非常投入的观看!
年长一些的人,会边看着眼前的表演边回忆自己当年的所见所闻;年轻一些的人,则会听着长者的点评再结合自己的审美观和看过的文艺节目做一番对比。
总之一句话:今年的背桩会,办得中!

我内心不由得思考:为什么这些形式单一、设计粗糙没新意、差不多每年都一样的农村文艺表演,比精心编排的春晚更有人气?
原因大概有以下3点:
1、无论是观众还是表演者,都有强烈的参与感!
2、文艺表演饱含浓郁的乡土气息,有乡情乡音乡亿!
3、演出形式遵循古训,有新意,有传承,有吸引力!

无论是表演者还是指挥者,甚至是组织者,都是乡里乡亲。
大家都熟悉了平日里一板一眼随时可看见的模样,突然换上规规矩矩的演出服,拿上表演的家伙事儿,整个人的气质顿时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隔壁家那个一脸严肃的二大爷,没想到打起鼓来那么带劲儿;村头的三婶子,平时咋咋呼呼东家长西家短的,没想到跳起舞来有模有样……

一开始可能带着打趣看热闹的心情,看对方多么可笑。
可是看到对方那么投入那么认真的模样,不由得就会被代入其中,然后被对方享受的神情所吸引,继而心生向往:这个真不错,如果我也会该多好啊!定要露两手让那些瞧不上我的人看看!

跟春晚或者其他卫视的大型文艺晚会相比,农村的社火、背桩会等文艺演出形式,用矫情一点的词来形容,就是“粗鄙”“糟粕”“上不了台面”。
可正是这些看上去粗鄙、上不了台面的节目,看上去土里土气,在那个什么都匮乏的年代,丰富了多少农村人的成长回忆?又给多少远离家乡的游子种下回不去的乡情?
对于那些动作僵硬、动辄扰民的广场舞,这些粗糙的农村文艺表演是可以回去得根!

背桩会的演出形式也很有意思。
组织者提前设定好游行的路线。沿线商家如果想要演出队在自己家门口表演,可以在表演队到来之前在门口放一挂鞭炮。
等表演队表演完毕,商家就拿出事先准备的成箱的矿泉水、饮料、方便面、小饼干等物资作为酬谢的礼金。

如果表演的队伍中男性居多,那还会给几盒香烟……都是按照以前传下来的老规矩,不会涉及金钱交易,也不会带来经济压力。
想想看,一边是成箱的饼干矿泉水,一边是轻飘飘的纸币,哪个更有仪式感?
或者说,哪一种酬谢方式更有敬意?

近几年,国风国潮成为时尚。
对于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也成为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
可是,这么丰富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娱活动,怎么就不被看见、不被研究、不被好好传承呢?
要知道,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不是高校教授的责任,也不是国风文化爱好者的责任,更多是农村老百姓自发自主的行为。

每一位参与者都一改往日的懒散习气和羸弱形象。
只要音乐一起,哪怕正在坐着休息,也会立马起身,投入到表演中。
他们很敬业,不偷懒,不管是垂龆小儿还是六七十的花甲老人,只要站上表演场地,他们肯定不会浑水摸鱼,也不会滥竽充数,都使出浑身力气认真表演!
任何一个人,只要看过他们的表演,都会心生敬佩!

这种文艺形式既能够让传统习俗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又能够让留守农村的人有所乐有所为,远离骗~子传~销组织,一举多得,不好吗?
还很容易形成“你好,我要比你更好”的追赶风潮,也让诸多只知道操持家务全职妈妈们有了让自己感兴趣,能够发光发热的新领域,不再是纠缠家长里短的怨妇,岂不是更正能量?
浑身软软无力的疾病没了,无所事事的人少了,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少了,人们的精神头上来了,谁说不是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