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阅读推理小说之人”的意识形态批判纲领
推理小说标志着一种智识享乐的方式,于是容易生产出一批带着智识优越的读者,仿佛读得越多就越得到一种由阅读量背书的所谓“理性(知性/智性)”。
读得多的读者反而大多不会以此为荣,正是那些入圈不久的新人在瞻仰豆瓣大佬们名为阅读量的象牙塔时会被动地产生一种自卑感,在自卑之下无意识地被质询出一种对阅读量的等级意识,进而以追求自己的阅读量提升为目标,成为这种等级制度的忠诚维护者。
- 此为追求阅读量的罪恶
推理小说所标志的智识享乐的方式,具体来说意味着阅读本格推理小说会看到作为“近代知性原型”(观察、推论和实验以到达真理之途径确信的化身)的侦探进行的推理,这一行为对于侦探小说的读者而言意味着的是:通过阅读这一行为让侦探在解答部分“代替”读者思考,使读者获得的阅读快感中多由一种“理性从自己的脑中穿过”的体验支配,此时的读者成为了理性的被执行者。
作为理性被执行者的推理小说读者获得了一种虚假的理性,使其误认为自己真的成为了理性之人,而阅读推理小说则被他与实行理性划上了等号。
- 此为阅读“推理”的罪恶。
普世价值与常识观念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或者说愚钝)构成了一种“思维数轴”的两极,在此构成不平等两极的愚钝与理性又意味着“此数轴的任意两点之间”都能被生产出一种优越性/超越性,更高等者便有资格享受建立在这种不平等之上的,象征性地“把低于自己的人踩在脚下”的优越感。而唯一要做的就只是认同愚钝与理性之间存在着某种价值,就可以享受这种廉价的欲望。
于是无论是虚假的理性还是真正的理性,都可能陷入这样建立在“阶级之阶级”之上的欲望之中得到满足,而其区别只是得到虚假的理性所要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成本更低。
- 此为追求理性本身的罪恶。
当然,此所谓罪恶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平等主义的描述,把不平等本身视作罪恶。这些不是追求理性与阅读推理小说会带来的必然,而是将之与人对比会产生的等级意识的欲望陷阱。
于是我们应该说,平等不是目的,而是起点,是在任何情况下去坚持的假设。(修改前:需要作为目的的是人的行为本身,即将阅读推理小说本身作为阅读它的目的,把追求理性作为其本身的目的)(修改后)应当做的是把此类等级观念从自己身上剥离,在此基础上与其他读者平等地对话,对自己所好的作品进行交流,这才是推理小说迷的本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