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蔡元培(一)》陈再明
《一代宗师蔡元培(一)》陈再明23.2.12
一,″革命翰林公″蔡元培
近代中国史上,人格最高尚的知识分子首推蔡元培。他在教育、学术、思想以至政治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他一生竭尽知识分子的责任,常倾向于革新的、进取的事物,具有开创及领导之功,不愧是一代宗师。 一谈到"五四运动",便会联想到蔡元培,沒有北京大学的学生鼓动风潮,推动文化改革,也就没有五四运动;没有北京大学校长的开明进取,支持学生的行动,也就没有五四运动。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正是蔡元培,他又是辛亥革命后首任的民国教育总长。 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以后的活动,较为人知;辛亥革命前的蔡元培,知者铰少。无疑的,他的贡献主要是在进入民国以后。可是,他是翰林院庶吉士的″翰林公″,怎会参加革命创设"光复会″呢?若要探源他后半生的文化、思想、政治话动,他前半生的思想趋向、政冶活动是不可忽略的。蔡元培是近代中国史上新旧过渡时期中一个成功的、典型的代表。这样极重要的人物,我们怎会不加以彰显呢?
二,年少通经,新科翰林
光绪十五年(1889),蔡元培二十三岁,参加浙江乡试,中了举人。同年梁启超也中举,可是梁才十七岁。次年赴北京参加会试,又中试,成为贡士,必须再经殿试合格方为进士,但元培未即参加本科殿试,过了两年始成进士。梁启超乡试中举和他同年,可是会试累试名落孙山,可見在科举试途上,蔡元培比梁启超顺利得多了。原来考官王蒿隐欣赏他的文章,给他中试,因此便有人称元培是“蒿隐门人″。他是中二甲第三十四名进士,正考官翁同龢很欣赏,称赞他″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雋材也。″ 光绪十九年(1893),也就是中进士的第二年二十七岁,元培得授输林院庶吉士,掌编修国史。新科翰林是有资格往各省写字卖钱的,这叫做″打秋风″。七月间,元培就有南方之行,首在广州小住,入冬后,又到潮州亲戚家,住在文咸街十号元发商店里。曾为主人写了副对联为"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由此可見元培待人接物的态度,一向是虚怀若谷,待人和气。 翌年,再进京参加″散馆″考试。因庶吉士经过一定的期限,须参加甄别考试,叫做散馆,合格的授以编修,不合格的改任知县。元培顺利地通过散馆考试,升补翰林院编修。同年六月间,″甲午战争″爆发,京师顿时紧张起来,他在联合英德以御日人的奏摺上,和文廷式一齐署名。这年他又在李慈銘京寓中做了半年塾师。十一月间大文学家李慈铭逝世,元培为他缮写遣著《越缦堂日记》付梓。
三,南归创办″中西学堂″
这时,康、梁的维新变法正当全盛时期,元培的思想也是偏向维新方面的。他在戊戌年间与友人合设了一个″东文学社″,学读日文书。学习日文是求取外国知识的一条捷径。元培早期的西洋知识,除了部分得自中译西书之外,主要是从日文书中得来的。 当时康梁门下的人接踵而至,他最敬佩谭嗣同,又与梁启超有己丑年同年中举的关系,照说他会和康梁同走维新路线,情形可料。可是,以他的性格却恥与炙手可热的人相依附,虽有杨锐维新派欲想拉拢,也被他拒绝。九月间,戊戌政变发生,保守派控制整个大局,百日维新的所有新政,除了京师大学堂仍然保留之外,全部都在转眼之间被推翻了。 元培是同情维新派的,他深感变法的失败,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数人夺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因同情维新,又有深交被捕,难免被疑为维新派人物,只好卸职南归。这是元培一生的转捩点,他已经看出滿清政府沒有希望了。 元培南归后,即在绍兴绅士徐树兰所办的一所叫″中西学堂″的中学任学堂监督(校长)。这是元培服务于新式学校的开始。校中分高小、初中和高中"三斋″。学科分文科、数学及理科等,外国语有英、法、日三种。教员是当时绍兴一时之选,学生在日后更是人才辈出。如后来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也就是蔡元培的后任蒋梦麟,和该校地质学教授王烈,便是那时候第一斋的小学生;中央研究院秘书马稷光和浙江教育科沈光烈,则是第三斋的高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