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老建筑
查看话题 >南方水与石:泉州安平桥、洪塘金山寺、福州三坊七巷、上下杭、乌塔
无中生有
安平桥连接晋江和南安,长达五里,是中古最长的梁式石桥。从地图上看,安平桥跨越的水域连通着入海口,尽管现今看来只是窄小的湖泊,从前应是宽阔浩淼的,所以桥也被称为“安海桥”,人走在上面,如平安渡海。安平桥始建于1138年,1152年投入使用。是近千年的古桥了,历朝历代都有修缮,桥面石板参差凸凹,像时光织成的百衲衣,守护着与海相连的一方活水。
安平桥比欧洲最古老的石桥,布拉格的查理大桥早了两百多年。这两座桥看上去大相径庭,横跨伏尔塔瓦河的查理大桥雄浑精美,有种一动不动的华丽的沉默和庄重。安平桥则朴实甚至单薄,似乎只要基本功能,并不讲究外观,也不笔直,蜿蜒着穿过水面,仿佛在林中随意走出的一条小径。正是这蜿蜒格外动人,像蝴蝶或萤火虫的飞舞,不是鹰或鸟的那种翱翔,而是翩翩地、摇曳着前行,仿佛不是为了到达,只是在水面留下一串旖旎,一串漫长的,望不见尽头的旖旎。
查理大桥和安平桥的区别,正如宗白华说的,“华堂弦响与明月箫声”——那箫声悠长地传出了五里,悠悠绵延着,是石在水上的绵延,人文在自然中的绵延……
去安平桥的时候,只能在桥上走一小段,桥上拦了路障,说前方正在施工。走回桥头,从桥头走向水心寺的路,和桥面似乎是一体的:一样的宽度,由一样的几条石板拼起。走到瑞光塔边,有间屋子叫“澄渟院“,1938年弘一法师应邀在此停留,住了一个月,丰子恺还去那拜访过他。澄渟院年久失修,十几年前作为危房被拆除,现在是重建的。从当年拆除的照片来看,澄渟院的地基处并非陆地。根据记载,当时澄渟院也的确是在桥头。想起南京的进香河路,从前是条河,是城南百姓乘船去鸡鸣寺进香的水路,现在路边还有两排高大的水杉。在进香河路上走,走着走着,就像走在河边,眼前是通透的,身边是悠长的。
一条河成了一条路,一座桥也成了一条路,土地是在慢慢长大吗,要用有填满无?
水心寺的香炉燃烧着熊熊烈火,有人往里添了一叠纸。比丘尼在大殿唱经,在吟唱声中,那些高楼大厦成了虚的,而古塔和古桥也未必实。在倾听中,眼前仿佛展开一幅描绘安平桥的水墨长卷,周围的陆地还不存在,只有水,平阔的水,浩渺的水,千百船只或停或行,它们有它们的节奏,它们有它们的使命——无边无际的水啊,像水墨长卷里的留白。长卷摆在谁的桌上,时间长了,污渍沾在留白上,那收藏者就在污渍处画上几笔。污渍多了,留白上的风物也就多了,无中的有也就多了——就成了如今围拢水上的土地、屋宇和人间世。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stone
闽江支流乌龙江边,在洪塘古渡口,有个建在江中的寺庙,金山寺。
最初只有石塔,是五代时期建造的七级八角实心塔,到了宋代,石塔周围才修建了殿堂和左右厢房,祈福航运平安。左右厢房都曾有状元和将相居住,因此寺中的古榕和凉亭也成了人文景观。石塔和江岸之间曾修有石桥,后来桥被洪水冲垮或人为拆除,大部分时间都是一只渡船载人来往。
石塔屹立千年。殿堂和厢房则是木制建筑,遇到洪水就会毁坏,经常需要修葺。涨水时,殿堂会被淹没;枯水季,河床显露,可在寺庙和江岸间步行往来。想来,从前的乌龙江大概更加深阔吧,潮涨潮落也更狂野,千百船只和江水一样,和江水一起,或湍急或平缓地经过石塔,经过远看像一只华丽大船的金山寺。船不动,水在动。
船千年不动,水流变不居。





消逝与消化
作为历史街区的商业改造,福州三坊七巷和其他城市的古街没什么区别。但三坊七巷有个别致的地方:主街中间设置了一排长长的图片,是此地商业改造之前的照片,古街老巷在生活中自然生长的“原貌”。有些房子破败不堪,看上去已经很危险了,有些还比较整洁安全,但可以想象,住在里面可能不大方便,房主大概率愿意搬迁到公寓房里。游客可以对照着图片观看街景,在新的街市中辨认从前斑驳的痕迹。
我想到忒修斯之船。正常的居住,本就包括了不断的修缮,修缮中又包含了建材的更换。保留下来的,其实就是街市格局,那些地名,那个地方。若把断壁残垣围起来,作为过往的静态切片供人参观,只为维持“原貌”,那就和真实的人类生活没了关系,因为生活本身是在时间中流动的。完全拆除,盖上千篇一律的高层住宅,这种建议无聊到不值得考虑。
又想到南京中华门的两侧。东侧叫老门东,原是达官贵人的居住地,根据原有格局和风格做了修缮,现在是餐饮住宿的商业区。西侧叫老门西,没有商业干预,从前的建筑在日常生活中渐渐毁坏、淹没或替换掉了。中华门的两侧,正如三坊七巷的对比装置,呈现出历史在当下的风格迥异的延续和变奏。
话说回来,我喜欢在晚上去这类商业化历史街区游玩。白天走在那些地方,会隐隐觉得尴尬,就像看见把汉服当成日常服饰,当然视觉上是新奇自由的,但还是觉得不太对劲,有种消化不良感——托加长袍和带支架的长裙,在历史进程中,早已消化成了回应时代的西式日常服饰。在摒弃和照搬之间,应该有一种恰切的消化吧。
晚上走在历史街区,就像走在消逝着的历史中,它们渐渐暗去,却以黑夜的形式继续真实地存在,必不可少地存在——若只有光明,这光明便是盲的。让白日成为白日的黑夜,正如深埋地下的树根,树根扎进更深的泥土,便是让枝叶伸向更广阔的天空。





上下杭
福州老津渡的古建筑群正在修缮中,很多嘉庆年间的老宅只剩大门,从门缝望进去,是废墟或工地。修成商业区挺好:商业的原初含义,就是做“生-意”呀,经营生之意味。其实拉长时间线来看,很多建筑都经历了丰富的历史层次,最初的目的和后来的功用并不一致,比如祖宅改成学堂,祠堂改成村委会,教堂改成服务社。地中海小岛希腊时期acropolis的石材,后来也常被用来修城墙和民居,让某个历史时期的原材料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后来的生活中发挥作用,继续生动地活下去,这种延续和变奏,正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啊。





福州乌塔,塔身已倾斜,不让登临。见塔内阶梯上坐着些石像,和檐上的差不多——为防止坠落,移到塔内?但檐上石像似乎都在。它们是在轮班吗,其中几位正休息?抑或有疏漏的护卫被关进塔,成了时光的囚徒?





2022.02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2-28 18:38:31
-
Chen XY 转发了这篇日记
许多古桥历史上不断的被维修,总体上感觉桥栏杆护板要么是现代的要么时间也很近,古桥原本构件基本是桥墩和桥面的条石,往往都有破损或车辙印,很有年代感。
2024-02-28 17:34:11 -
Far awa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3-31 08:57:05
-
掏空灵魂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3-16 22:26:17
-
天空的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3-09 09:44:03
-
orea 浮夏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3-06 21:03:49
-
大家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2-13 13:05:09
-
Clayvill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2-13 10:38:52
-
ZBQ_Q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2-13 07:11:42
-
好烦一直没干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2-13 00:22:17
-
GUTENACH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2-13 00:10:11
-
潜水的大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2-12 23:04:24
-
Batma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2-12 17:57:46
-
逸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2-12 17:30:20
-
您老朋友王狗熊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2-12 17:16:07
-
水月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2-12 17:03:42
-
13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2-12 07:51:07
-
squirre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2-12 05:55:52
-
Y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2-12 04:54:05
-
Flamm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2-12 03:35:41
-
渣渣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2-11 23:26:36
-
张可sonicnurs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2-11 23: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