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天才华罗庚(五)》陈再明
《数学天才华罗庚(五)》陈再明23.2.17
十七, 清华保送到剑桥大学深造 1936年,华罗庚26岁吋,就获得清华保送他到英国留学了,就读的是最著名的剑桥大学。但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Ⅴⅰsⅰtor)。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可以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所以直到现在,他拥有的唯一的一张文凭,就是初中华业证书。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但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却写了20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论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甚至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英国著名的数学大师哈代是这方面的权威学者,他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地说:″太好了,我们著作把它写成是无法改进的,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 华罗庚被认为是″剑桥的光荣″! 十八, ″ 数学界的伯乐″ 华罗庚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数学大师的华罗庚,做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但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功成名就,他对培养后进是不遗余力的。他除了亲自发掘数学人才,例如厦门大学的陈景润,是他把他荐进中科院数学所之外,他还写了许多著作,起了带动后进之功。例如他写了《数学导引》,引导了陈景润、王元从事数论研究;写了《典型群》,就带出了一个万哲先;写了《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又带出了陆启鉴和莫升。而列入数学辞典的″华王法″,就是华罗庚和王元在研究"数论方法在数值分析中的应用″的成果。 十九, 华罗庚的自作诗 这首华罗庚的自作诗,可看作″华罗庚的奇人奇事″的"夫子自道″。 同是一粒豆,两种前途在。 阴湿覆盖中,养成豆芽菜。 娇嫩盘中珍,聊供朵颐快。 如或落大地,再润日光哂。 开花结豆荚,留传代复代。 春播一斛种,秋收千百袋。 华罗庚就是″一粒豆″,因经两种环境,会变成″两种前途″。如他留在杂货店″暗室″演算他的数学,这是一种"前途″;但他进入″清华″,又留英″深造″,这又是一种″前途“。前者的″前途″,结果只会当″盘中珍″聊供朵颐快;后者的″前途″,结果就是″开花结荚″留传代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