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与吃的故事
想想在伦敦这四个多月,每个重要的节日都没落下。
万圣节时,有朋友来做客。带着对麻辣口味的想念,我决定尝试做水煮牛肉。当时还不知道Waitrose(大伙儿亲切地称为等玫瑰)有牛小排(Short Ribs)这种鲜嫩且不腥的食材,找了一圈,决定用牛里脊。伦敦的牛肉真不贵,合人民币约40元一斤;相比之下,猪肉贵的离谱,合人民币七八十一斤。虽然最后选的牛肉口感稍微差了点意思,但是中超买的辣椒和青花椒提足了味道,闻起来就亲切。楼下白老师贡献一道红烧鸡翅,没想到从等玫瑰买的鸡翅毛都没有去干净。本着维护菜谱完整性的精神,白老师仔仔细细将鸡毛褪净,同时决定以后再也不做鸡翅了。


朋友行程紧凑,到我们住处附近已经接近晚上八点了。本着不空手上门蹭饭的原则,看上了一只漂亮的万圣节蛋糕。彼时,蛋糕店已打烊,不能刷卡付账。朋友身上没有足够现金,于是在店员的指点下到附近ATM机取款。一顿操作之后失败而归,真诚地告诉店员没取到钱,抱歉久等。出乎意料的是,店员将打包好的蛋糕直接送给了朋友:“Happy Halloween!”。我们在饭桌上听到这个故事感慨万千。真没想到以惊吓为乐的万圣节也可以是一个惊喜又温暖的节日。

自打做完水煮牛肉,我在做饭这件事上突然嚣张了起来,仿佛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菜能难倒我了,只要有菜谱。于是感恩节时的第一次宿舍聚餐,我来掌厨。
室友霏和我一样来自中国,Hana来自日本,Bridget来自美国。当时第一学期已过半,我们却还没机会坐下来互相了解。Hana个子小小的,拥有东方人绝对的内敛,习惯晚睡晚起。所以虽然同住一个公寓,但几乎碰不上面。Bridget是个性随和的美国姑娘,纯素食主义者,鸡蛋、牛奶、蚝油统统不吃,但酷爱辣味。可是Hana不吃辣,霏来自江浙口味偏甜。所谓众口难调。我作为资深吃货倒是不挑口味,只吃个正宗,但身为掌勺大厨还是有点犯愁。思来想去,还是得用豆腐做主角,以前吃小姨做的酱香豆腐特别好吃,做法也简单。北方豆腐切小块,小火煎至四面金黄,调个以黄豆酱为主的料汁儿,一浇一炒就好了。对了,出锅前不要忘记撒蒜末葱花,增加香气。接下来再现学一个酸甜口味的烧茄子。做法和做豆腐一样,只是调汁不同。小技巧是煎茄子前要裹上薄薄一层淀粉。无论是煎豆腐还是煎茄子,都很需要耐心。还有一道人见人爱的素咖喱。这是我向同事也是好友金姐姐学的做法,用日式咖喱块。纯素、不辣,心想一定符合所有人的口味。然而,当时去了附近所有超市都没找到日式咖喱块。于是霏从等玫瑰买了看起来不错的东南亚咖喱酱,没想到辣到只有Bridget能接受,即便我加了不少牛奶。好在还有一道西红柿炒鸡蛋。虽然Bridget吃素,但这道中华经典名菜还是值得在菜谱上拥有一席之地,Bridget不吃就是了。最后,用万能的芝麻酱拌个凉菜,齐活儿。

Hana做了海藻汤底的白味增汤。好喝到我当场记下了菜谱,后来常常自己做。Hana说味增汤一般用肉汤做底,白味增和海鲜很搭,牛肉也不错。我都试了一下果然如此。私以为,味增汤里的灵魂是煮到半透明状的白萝卜,还有软烂的土豆。冬天里喝上一碗真是太舒服啦。有意思的是,本土超市没有白萝卜,而中超的白萝卜大到可以防身。好在白萝卜容易储存,要不然一人食还真不敢买。Hana和霏都不是爱吃茄子的人,但对酸甜茄子很喜欢。果然酸甜口味是世界通行证。Bridget贡献了饭后甜点墨西哥油条(Churros)搭配巧克力酱,据说妈妈有部分墨西哥血统,所以家里常吃这道甜点。我曾在南锣鼓巷吃过这款小吃,只是当时不知道这竟是墨西哥的日常甜点,感觉非常奇妙。

一个月后,我们迎来了圣诞节。在这个堪比中国人过年的节日,我“庆祝”了两回。先是去师妹家聚餐,顺便逛了大型中超荣业行。一盒4.5kg的去骨去皮鸡腿肉打对折只要不到9磅。买回来用保鲜膜裹好,分装冷冻,可以和等玫瑰的鸡腿说拜拜了。不过,等玫瑰的大牛排真是美味!开餐后场面一度安静下来,大家都在专心享用眼前的牛肉。只是这牛排似乎是节日限定,最近都买不到了。


在宿舍的圣诞聚餐也很热闹。Hana和白老师的室友翀加入我们一起庆祝。每个人都贡献了自己的厨艺。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连梅菜扣肉这样地道的菜品都出现了。主菜是等玫瑰腌制好的鸡肉,烤箱30分钟左右出菜,好吃方便。进烤箱前,可以刷层蜂蜜,配菜还可以切点苹果,一起烤。我贡献了一盘牛肉煎饺。中超买的现成的饺子皮包出来的饺子,只适合煎,不适合煮。这可是失败经验中的深刻教训。白老师烧了排骨,还用草莓、香蕉、黑芝麻做了可爱的圣诞小雪人。甜点是等玫瑰的胡萝卜蛋糕,可是太甜啦。这好像是西方甜品通病。朋友们都说,在这里对甜点的最高评价就是:不甜。

没几天就到了新年。年轻人霏凑热闹去现场看泰晤士河上的烟花,Bridget和朋友们到酒吧狂欢;我和Hana在家赶作业。说起来我们四个都有工作经历,霏和Bridget年龄相仿,而我和Hana同岁。自嘲为老年组的我们在家看烟花直播,拿出圣诞聚餐剩下的半瓶气泡酒,Hana还准备了小饼干。我刚好在备餐,于是分出一碗鸡肉土豆胡萝卜当佐酒小菜。屏幕里的烟花很漂亮,只是没想到只有15分钟,都来不及慢慢享用眼前的美酒与美食。于是Hana翻出去年的伦敦烟花、巴黎烟花一路看过去,新年的气氛也就这样延续下来。

转眼就是春节了。Brunswick商业中心也从圣诞装饰变成了挂满中国国旗。这在国内是国庆节才有的装饰,但不管怎样,自己的群体被重视,还是感觉很温暖。从小年开始,隐隐约约觉得需要贴福字。随着年三十临近,这种想法时不时地冒出来,要是那种用墨汁写在红纸上的福字。以前在家,贴福字和春联固定是我和我爸的任务,小时候还会嫌麻烦。家家户户都贴,于是对理所应当的事情少了觉知。托书法社朋友的福,我和霏每人喜获福字一张。听朋友说国内转运来的红纸有限,书法社的同学们都很珍惜。为了不浪费,大家先在白纸上练习,准备好了再用红纸正式下笔。
拿到福字,我和霏就立刻高高兴兴地贴在自己门上,而且默契地倒着贴。虽然心里一直安慰自己没有也行,但贴上了发现是真开心呀。这时候望向Bridget和Hana的门,忽然意识到,我们这种喜悦的心情,她们并不能分享。传统是一种习惯,是时间累积下的过往经历。在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衬托下,我们的传统显得独特而有意义。

关于贴福字还有件趣事。宿舍有两个学生管理员或称为助理,负责组织宿舍活动和解决宿舍相关的问题。每到节日,宿舍公共区域就会有相应的装饰。Febian来自印尼,是宿管之一,住在我们对面的公寓。年三十那天,Febian邀请大家吃火锅庆祝。我们端了盘饺子过去,发现走廊防火门上贴的福字是反着的。跟Febian一沟通发现,他把中国传统倒着(upside-down)贴福字理解为了反着贴(backwards)。听到我们解释,Febian惊奇地瞪大了眼睛,而我们觉得这太好笑了。


初二是去姥姥家聚餐的日子。今年在英国,还是姑娘们聚餐吧。霏第一次掌勺,准备了烤猪腿,豆芽,大家觉得姑娘厨艺进步神速。我做了牛肉炒河粉。下午表弟从慕尼黑飞来陪我过年。因飞机晚点差点错过晚上魅影演出,好在有惊无险。见到亲人好开心。

初五按照惯例要吃饺子“破五”。饺子来不及包但馄饨还有一些。于是我们早餐意思一下,吃完馄饨,向奶奶汇报一声就出去玩了。

立春吃春饼,我接着拿手抓饼意思一下。蔬菜包是在等玫瑰买的,种类丰富,通常用来做炒面的配菜。在家过立春,要准备蛋饼丝、土豆丝、豆芽、韭菜、火腿丝、酱牛肉、京酱肉丝……大人们连薄饼都自己做。在异国他乡的我只能想念一下家里的味道,然后接着啃自己的饼。

立春是春宝的生日,它这日的餐食有最爱的大虾。啧啧,我都没有。其实春宝的大名就是春饼,但我妈觉得太随意,于是整日春宝春宝地叫着,最后就没人喊春饼了。

元宵节就不能再凑合了。我去中超买了汤圆。讲道理,北方吃元宵,和南方的汤圆不同。但相比元宵,我更喜欢吃汤圆。在中超,芝麻馅儿汤圆剩的最少,看来卖得最好。头一回看见奶黄馅儿的汤圆,于是买来尝尝,味道非常赞!

然后,过年的整套流程就结束了。在这些节日的传统里,吃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日世界里,原本节日才吃的食物,其实每天都能吃到。但似乎只有在节日吃,感觉才对味。而比吃更重要的,是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大家因为节日有了庆祝的愿望和相聚的理由。珍惜和每一位朋友相聚的时光,就是对节日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