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南京师范大学美院毕业的90后姑娘,辞去知名外企工作,隐居深山一年之久,而后又定居南京郊区农村,专注摄影、茶修。这样的经历,显然是与众不同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选择了这样的隐世生活?她近些年陆续创作的艺术项目想要表达什么?带着好奇,我们向村里出发,会一会这位姑娘。桦墅村位于射乌山脚下,此地已经属于与镇江的交界处。只见白墙乌瓦的民居错落有序地分布着,我们穿过一片竹子,又遇见一群正在低头啄米的小鸡,再往里头走几步,方看见正在门口等候我们的HUA.素雅的驼色毛呢大衣包裹着她瘦削的身体,一双水灵的大眼睛令人过目难忘,似乎藏满了故事。微笑的时候,眼睛就变成了两枚弯月。HUA的背后是两间没有刷过漆的一层小屋,裸露的砖墙已经被时间磨去颜色,凋谢了的爬山虎根茎缀满墙壁,可以想象夏天的时候会很有韵味。HUA告诉我们这两间房子原先是开发这片村落的设计师居住的,她从深山搬下来后,就定居于此。一间用于自己日常居住、创作,后来随着朋友逐渐多起来,她又将隔壁一间带前院的小屋改造成茶室,以便会客。我们先去参观了她住的那间,挑高稍高些,带有一个后院。HUA养的一只猫刚刚生了一窝崽,正在院子里肆意撒欢。房子从外到里都很干净整洁,流露着温馨。2016年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HUA进入了一家知名外企工作,尽管工作节奏与待遇福利都很理想,但在即将转正之际,她还是选择了辞职。她很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不适合按部就班的工作。辞职后她便搬进了位于射乌山深山中的一座独栋屋子,一开始还是跟朋友一起,后来朋友因家人反对只能出山,留下HUA独自一人。她的父母虽然不理解,但还是尊重她的选择。面山、转山、看书、画画……这是HUA的日常。因为在山路上看到野兽的脚印害怕,她又养了一条狗。问起隐居深山的缘由,HUA觉得是完全依从本性的选择,就像中国人自古就喜爱山居生活一样,她非常热爱这种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并且,她还将此作为一种修行。“对我而言,那段时光是很重要的。经历过那么孤绝的阶段和种种无助的情况,往后人生再发生任何困难,我都会很有底气去面对。另外,隐居生活也传递给我一个讯息,就是我必须做艺术。就像饿了要吃饭一样,做艺术是我的本能,我别无选择。”有一次HUA打车下山,在山脚下的村口遇见了一片桃花林,周边还有山水相伴,感觉整个村子像极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于是她就移居过来了。这里其实就是桦墅村。刚来的时候还是一片完全原生态的自然村落,后来逐渐修了路,开通了公交,一切都变得更加便利了。但HUA为此感到些许可惜,觉得这种商业开发也造成了某种不可逆的伤害,比如村口的好几个自然湖被改成了养殖区并可供垂钓,这虽然带动了经济,但却破坏了水质。村里的一座古书院,也在朝夕之间突然一瓦一片都没有了。HUA依旧留在这里,因为它尚且还保留着她所喜爱的自然韵味,春日的桃花林、夏夜的流星、台风天的赤红晚霞依旧令她心动。同时,这里也让她能够与外界产生适当的联系。HUA逐渐发现,在与他者被动或者主动的接触及交流中,艺术的力量可以变得更强大。“我搞艺术、茶修都是源自于我个体的需要,然后因为我这个个体的需要,无意中被一些人看到了可能性——也就是你也可以这样生活,你也可以这样去思考问题,你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孤独者,你也有可能性去做自己,即便别人不理解。并且,这种可能性消解了他们人生当中很大一部分的孤独,这个是我没有料想到的宽慰。”这样的体会更多来自《鱼眼儿》摄影集的反馈。在大学期间,因为学业任务,HUA就开始学习摄影,并且摄影自带的那种有的放矢的特性令她迷恋。那个时候的她,喜欢拍一切的美的事物和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越来越关注灵魂深处的精神需求,想要抵达表象之下更本质的内容,常常思考终极人生问题——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怎么去走好生命的单次行程?《鱼眼儿》影集收录的正是2016年至2022年期间Hua风格转型之后的作品,以黑白影像的形式呈现,分为三个章节:暗涌、足迹、水汽。当然,拍摄的过程并没有秩序,她只是很自然地跟着自己的思考与心境,按下快门。而后将一张张照片收录成集、分门别类,并为之取名为《鱼眼儿》,因为Hua觉得自己山居生活的心路历程跟在水中游曳的鱼儿很像。鱼在水中看人世是混沌朦胧的,而自己在山里这么多年,也经历了很迷茫彷徨的阶段,不明白人为什么活着、自己要做什么、究竟什么才是自己能够做的,并且能够做好的?如何确定自己能成为一个很好的人?HUA将这段时间拍摄的作品归于“暗涌”。带着迷茫开始探索,但答案并不是能马上找到的,唯有走下去,哪怕过程充满挑战甚至痛苦。她尝试探索亲密关系,如何面对爱情或者友情中的那些挑战时刻,比如承诺、背叛、嫉妒、欲望等。生死关系也是她情不自禁会去认真思考的,她拍了一些树,并将一棵死了的树和一棵是活着的树展示在同一页,看着这样的画面,你或许会想生死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这些都收录于“足迹”。而后是“水汽”,朦胧而真实。我们印象最深的一张照片是一位年轻妈妈的第一根白头发,同时在这张照片的左侧是一个太阳光反射的感叹号。HUA将这两张照片放在一起,想要表达的是,多少母亲的白发,才形成了光阴中的感叹号?这感叹号是对所有生命以及孕育者的赞叹。在这一章中,还有很多展示明亮光影的照片。相对应的,此时的HUA,在经历了入山、出山、交友、恋爱之后,内心也越加明朗,不再纠结于生之意义,坚信日日是好日,唯有生命与爱是不可辜负的。其实,回过头来看,这本影集也很像是献给每一位母亲的。从母体中的混沌状态,到出生、恋爱,再成为母亲,这过程与影集的章节顺序如出一辙。当然,HUA并没有为影集做任何注解,她所拍摄的画面也都不是非常具象的那种,观者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理解。HUA告诉我们,有一次,一位小姐姐看到她的影集突然哭泣了。这一幕触动了她,让她非常真切地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在他非常孤独的那个时刻,在所有人都别过脸去不看他的时刻他怎么办?他可能在你的画册里面找到了共鸣。”HUA在扬州长大,这个以早茶闻名的城市,让她自小就接触茶,喜欢茶,对茶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也是在大学期间,HUA开始正式学习茶道。与摄影风格的转变一样,随着人生思索的深入,HUA不再过多关注器物,而是越来越注重茶道的内核——茶修。她认为,茶也是一个媒介,一个通道,最终都是希望借此发现自我完善自我。不过比起摄影带来的悸动,茶修更令人平静。如今,茶修早已成了HUA山居生活的重要部分。日日行茶,时时修持,修智慧、修平静、修安定。她说“人生的风也很大,很多时刻你其实是动荡的。当外面是颠簸的时候,你怎么去跟这个世界相处?我可能觉得我需要有更多的定力和静气。”一开始没有想过要去授课,因为她觉得自己远没有到达千利休那种非常厉害的境界。后来突然有一天就想通了——精进是在路中精进的,于是开始了“山谷茶会”。自2022年5月端午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了七次茶会,且通常都选址于自然之中,清幽山谷、金色稻田、澄净湖畔、古寺院落……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另一方面也是想让参与者在自然中回望自然、他者与自己的关系。每次茶会有十余人左右参加,茶会过程中禁止拍摄并且要求止语,最后阶段可以相互交流。在与茶客主动或被动的交流中,HUA看到了她所做之事对于他者的意义。“有一部分学员通过参与茶会重新去思考自己跟周围人的关系。他可能还不能一下子跨越到自己跟自然之间的关系,但他能从改善与最亲近的人的关系开始,比如,有人会改善和母亲的关系,有人会调整跟丈夫的相处模式,会更多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想事情,变得更加的平和从容。我也会感觉到,有些学员变得越来越安定了,他不会再想要让很多人来认可他,他知道如何靠自己获得他想要的那种力量。因为茶修其实也是在从事非常具体的事务,并且它有一个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会有成就感,个人价值就会被体现出来。”除了向内思考,很多学员也通过茶会结识了新的朋友,包括HUA。他们甚至会专程从市区到山里去找HUA,然后她会带他们进山去转山,夏天的话就会去采野果子。这种从一次朴素的见面,到再次链接,让HUA深感欣慰。这也她想带给学员们的——连接不同的人,让大家觉得不再孤独,在温暖的陪伴中给予精神拥抱。山谷茶会也给HUA自己带来更多能量与新的思考。凝视那些形式化的艺术,大部分都依托于颜色、质地、造型等元素构建的精神场域,离具体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山谷茶会”这样的社会实践是一种更贴近普遍人群和生活本质的艺术表达。所以,今年她还会继续组织茶会,并尝试去到更远的地方,在实践中明晰自己,关照他人。看来,在外人眼里的寂寞,HUA却乐在其中。生活有很多种选择,在这个时代,忠于内心坚持做自己,是勇敢的也是幸运的。90后独立摄影师,茶修者,江苏扬州人。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后,在南京东郊桦墅村隐居生活和创作至今。试图借助摄影创作直面不同人生阶段中的种种迷思,于日常生活中,发掘微渺事物光亮动人的非凡时刻。相信神明之力常在,每个人都有机会做自体的解放者。
HUA的个人摄影展预告——《鱼眼儿》
2月25日至3月19日,南京白川GALLERY将举办《鱼眼儿》摄影展。具体地址:南京市鼓楼区红五月硅巷8栋102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